如何讓自己“不爽”?

之前的文章發出之後,有人在後臺問我:如何走出自己的舒適區,有沒有實際性的建議。

今天就來寫寫這個問題,可能不是特別專業,希望有那麼一丟丟的小幫助。


【小丸子吃麵法】

初中的時候,我最討厭以及最恐懼聽到的話,就是體育老師拿著計數表進來,面無表情地說,“體育課1500米跑步測試。”

對我來說,1500米是非常痛苦的,意味著呼吸不暢,意味著難聞的塑膠跑道味,意味著難受。但是又不得不去做。

第一次跑的時候,我一鼓作氣衝在前頭,完全不知道是第幾圈,老師說最後一圈就最後一圈。那時候就感覺1500米是漫無邊際的,怎麼都結束不了,不知道要跑到何年何月。

後來,經歷的“痛苦”多了,就總結了一些自己的經驗:

  • 跑步的時候把每一圈都當做是最後一圈,並且暗示自己“跑完這一圈就結束了”;
  • 找到操場上好玩的標記點,比如說一棵歪脖子樹上掛著的衣服,每次經過,都去觀察,什麼顏色,什麼數量;
  • 跑步之前,就跟朋友們說好“體育課結束一起去一食堂吃大排面”;


效果是卓有成效的,1500米就成為了“3個500米”,成為了“六次經過那棵樹”,成為了“永遠只跑一圈”,這件事情就顯得沒有那麼痛苦。

目標拆分+延遲滿足+增加樂趣,把一件比較痛苦的事情分解開來,去做的時候就不會那麼不情願。

小丸子有一次吃牛肉麵,把麵條吃完喝完湯,碗裡就剩下牛肉,一口全部吃完,一本滿足。我吃不喜歡的東西也是如此,先把不喜歡的部分吃光,然後剩下自己喜歡的,就吃得很開心。

【展示虛榮心】

背單詞是一件不算痛苦的事情,但要是365天每天背單詞,就覺得很恐怖,一是會忘記,二是實在是堅持不下去。

這時候,可以嘗試把自己的目標展示出來,比如很多人最不喜歡的:發朋友圈。

每天在朋友圈記錄自己的進度,是需要勇氣的,既要因為面子一直堅持下去,又要在意別人的眼光,雙重壓力下,執行力也會增加。

之前我每天堅持抄寫文案,用的是一個app(叫種子習慣,現在不運營了),那裡彙集了很多跟自己一樣打卡的人,並且內容會被大家都看到,系統還會根據你展示內容的優質程度在首頁展示,從某種程度上就喚起了大家的好勝心。我一直堅持了864天不斷更。

如何讓自己“不爽”?

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展示給別人,無形之中就成了被監督的人,這種無形的壓力,在某種程度上,就可以轉化成動力。


【不破樓蘭終不還】

還有一些比較極端的方法。

比如想要早起,設定鬧鐘之後,不管什麼情況,立馬把被子打開(冬天的情況),凍個幾分鐘,就能起來了。

也可以設定十八個鬧鐘,隔兩分鐘響一個。

這兩個方法我都嘗試過,親測有效,就是比較痛苦。

當然習慣之後,會覺得,早起讓自己增加了一天的生命力。


-還有一個小方法,就是喚起自己對自己的認可,就是給自己打雞血。

比如看看以前每天跑步的自己是怎麼樣美好的狀態,看看自己以前畫的畫,寫的文,看多了,就會覺得“哎呀,我不能辜負我的才華”,第二天就會展開行動。


習慣的養成是21天,我是覺得,只要你堅持兩個禮拜不斷更,就會變得簡單,成為了生活之的一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