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絳稷益廟的“捕蝗圖”壁畫

今年春節,我忙裡偷閒攜友到山西新絳陽王稷益廟觀賞了稷益廟壁畫。這所寺廟建於明正德二年(1507),為祭祀堯舜時期農師后稷和大禹的助手伯益。在這所寺廟保存的珍品中,有一處面積達130餘平方米,繪有400多個人物的壁畫。它把歷史傳說、神話故事和當時的農耕生活融為一體,繪製出波瀾壯闊的場景,其中生動鮮活的捕蝗圖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當前舉全國之力抗擊疫情的節點,我又一次翻看拍攝的照片,“捕蝗圖”壁畫使我浮想聯翩。

新絳稷益廟的“捕蝗圖”壁畫

▲新絳縣陽王鎮稷益廟壁畫“捕蝗圖”

在我國幾千年繁衍生息的歷史上,幾乎每年都有不同的瘟疫、蝗災、地震等天災人禍襲來,對在當時醫療、生活、生產資料和能力都十分落後、低下的古代社會來說,這些災難都會給社會帶來極大的破壞和非常棘手的問題。

而一旦發生這些災難,古人會如何應對呢?在我們這片古中國的土地上,一些寺觀繪製的“捕蝗圖”以及五瘟使者壁畫,不難看出民眾對祛除災疫的決心和願望。

幾千年來,黃河流域人民受著水災、旱災、蝗災的襲擾,特別是黃河漲水漫過良田後,蝗蟲滋生氾濫,蔽天遮日,莊稼盡皆枯槁。

據史料記載,嘉靖八年(1529)旱蝗大飢,在禾苗成熟之際,蝗蛹盛生,彌空蔽日,積於地面上的蝗蟲厚三四寸,禾苗被啃食殆盡。農人望禾痛哭,收割以為草芻之用,其他蝗蝻稍少之地禾苗未盡者尚望秋成,然未及成熟,嚴霜大降,民所資以為食,皆其先時所捕曬之蝗蝻與木葉皮草等物……山西屢遭旱蝗,餓殍遍野。也就是在這之後,稷益廟繪製出了這幅“捕蝗圖”,活脫脫畫出農夫與天鬥、與地鬥、與蟲斗的場景。這幅“捕蝗圖”場面壯闊,氣勢恢宏,這裡只是截取了一個特寫。

“捕蝗圖”顯示:一群獵戶手持短劍、長矛,農夫們拿著各種農具,他們揹著剛擒獲的獵物,有虎有鹿。人群前方一個藍衣側身農夫手捧著盤子,盤中一對禽鳥,一動一靜。後面兩個壯年農夫,一個紅衣,一個白衣,怒目圓睜,咬牙切齒,正用力將一隻兇猛的巨蝗捆綁並押著前行。後面老年農夫們神情緊張地觀望著,還有一個老農婦雙手合十祈禱著。這幅眾志成城滅蝗圖用擬人的誇張手法,描繪農夫撲打蝗蟲的畫面。一位身材魁偉的農夫,捉拿著一人高的蝗蟲,蝗蟲竭力掙扎欲逃,農夫拼盡全力緊抱不放,後面的農夫緊追不捨,細膩入神,頗有一番情趣。

目睹這幅壁畫,聯想到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踐行,不由感慨叢生。

抗疫要有理性認知。在古代,疫情、洪水、地震,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具有突發性、不確定性。因此在災情、疫情到來時,一定要有定力,不能自亂陣腳,要認真分析災情、疫情,做到忙而不亂。在“捕蝗圖”中,我們看到這些人手持短劍、長矛、大刀,怒目而視,對蝗蟲嫉惡如仇、咬牙切齒。顯然,在長期抗災戰鬥中,他們已找到對付蝗蟲的辦法。

抗疫要有敢打必勝的信念。抗疫是一個系統複查的工程,要打好這一仗,必須樹立敢打必勝的信念,精準施策,做到萬眾一心。人不分老少,地不分南北。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都要共克時艱,勠力同心,切不可半途而廢,使小病成大疫,那麼將前功盡棄。世界上最怕講認真,而我們的民族是最講認真的。在“捕蝗圖”中,我們看到圍在蝗蟲身邊的農夫,大有不滅蝗蟲不罷休的壯志。

抗疫要有眾志成城的精神。這次抗疫使我們感受頗深,看到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全國一盤棋、疫情無情人有情的中國力量、中國精神,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加油”“武漢加油”不絕於耳,響遍全國,體現了濃濃的親情、鄉情,令世界羨慕。儘管“捕蝗圖”在幾百年前問世,但我們不難看出,壁畫中的農夫擁擠在一起,同仇敵愾,展示了眾志成城抗擊災害的磅礴力量,給了我們一種全新的印象。

其實這幅傳承500多年的壁畫不同尋常。史料披露,明王朝對壁畫創作是有嚴格規定的。明初的大畫家周位奉旨畫了許多殿堂畫而名噪一時,但仍免不了被饞言致死的命運。嚴酷的環境中,畫家人人自危,也使明代壁畫日趨衰落。畫師流落民間,依靠繪製廟宇壁畫謀生,才有了這幅“捕蝗圖”流傳於世,展示了民間壁畫的藝術價值,真是不幸中的萬幸。

留下的“捕蝗圖”這份史料,見證了壁畫的無言勝有言。(來源:運城晚報 梁 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