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弭”:古代打仗时用的弓箭原来有“耳朵”

文字的故事 |“弭”:古代打仗时用的弓箭原来有“耳朵”

本 文 约 1800 字


阅 读 需 要


5 min


文 | 荷马识字


我和爱人刚刚认识的时候,可以从他笃定的言语中感觉到,这是一个热爱教师职业的人。但是,造物往往是弄人的,毕业之后,他终究未能如愿,至今,这件事情让他始终耿耿于怀。而我却最终成为了教师,站在了三尺讲台之上,这也是我不曾想到的。


在讲台上站得时间久了,对教师这个职业便有了一些不同的认识。每当我看着学生在课堂上或若有所思、或心领神会时,真的会有“传道、授业、解惑”的满足感。而这种感觉在我的内心慢慢积聚,有时竟会变成一种小小的虚荣心,让我觉得在讲台上有一种荣耀感,开始慢慢地喜爱这个职业了。


记得一次上课,给学生讲《诗经•小雅•采薇》这首诗。讲至第五章时,诗中写到:“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诗经》成文久远,学生对诗中的字义有不理解的地方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而这也使得他们很难看出诗中那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绪。


为了能够将诗讲通透,我便将他们不理解的汉字一一释义。当我问学生什么是“象弭鱼服”“弭”时,有学生大声说:“弭是消除呀!”“那如果是消除的意思,象弭怎样解释得通呢?”被我这样一问,学生们面面相觑,不知该如何作答了。


文字的故事 |“弭”:古代打仗时用的弓箭原来有“耳朵”


我将“弭”字写在黑板上,问他们,如若将“弭”字拆解,会得到哪两个汉字时,有学生恍然大悟,着急得喊道:“弭,就是弓的耳朵!”其他学生听到后便哈哈大笑道:“弓有耳朵?”“为什么要笑呢?这个‘弭’字就是‘弓’与‘耳’的会意呀!‘象弭’就是说用象牙装饰弓的两端部位。”学生们这才静下来,做频频点头状。


文字的故事 |“弭”:古代打仗时用的弓箭原来有“耳朵”


文字的故事 |“弭”:古代打仗时用的弓箭原来有“耳朵”


《吴越春秋•弹歌》中写道:“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讲述的便是古人制作工具到进行狩猎的全过程,这里的“弹”应当是弓的雏形。《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中也说

:“弓生于弹。”


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曾写到:“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所谓角弓,便是用动物的角和竹木、鱼胶、牛筋制作的弓。


在古代战争中,为了能够使角弓增加张力,增加射程,便会将角弓的末端反向折弯,从而起到将弓弦束紧的作用,而这两端折弯的部分看上去就像是弓的耳朵一样,这便是“弭”


许慎在《说文解字•弓部》中说:“弭,弓无缘,可以解辔纷者。”这是说用骨饰弓的两头,不缴束,不漆。《尔雅•释器》也说:“弓有缘者谓之弓。无缘者谓之弭。今之角弓也。”许慎说的“弭”应当是后来人们对于弓做了具体分类后的解释,而

“弓的两端部位”才是它的本义。


这样,《采薇》中的“象弭鱼服”便可以解释得通了,即用象牙装饰弓的末端反向折弯的部分,用鱼皮来做箭袋。


而当我向学生们将字义解释之后,他们也终于明白了“四牡骙骙”“四牡翼翼”“象弭鱼服”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深为何了。


文字的故事 |“弭”:古代打仗时用的弓箭原来有“耳朵”


《国语》中有一篇文章是说周厉王如何暴虐的,叫《召公谏厉王弭谤》。故事中的周厉王非常残暴,百姓对他有意见,召公向他进谏,告诉他执政的不足,希望他能够改进。可是,周厉王不听召公的话,不肯听取百姓对他执政方面的意见。他找了一个卫巫来帮他监控那些批评他的人,只要有人敢说他,便会将这些人抓起来杀掉,最后搞得大家在路上遇到都不敢交谈,只能以目示意。


当召公再次进谏的时候,周厉王则很得意地对召公说:“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无论召公再用什么样的言辞来告诫周厉王,都不能改变周厉王暴虐的本性。最终周的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了,但是百姓的怨恨并未消除。就像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中写道的那样,“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仅仅过了三年,百姓最终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这个地去了。


这里的“弭”就不能解释为“弓的两端部位”了,而是“消除”的意思。


弓作为一种冷兵器,在中国古代,是作为骑兵使用的优良武器而存在的。当骑兵们四处征战时,弓箭有着射程远、速度快的优势,这在《弹歌》中我们也是可以看到的。因而,当战争发生的时候,那些拥有着精良武器的国家便会很快取得战争的胜利。而当一方获胜时,另一方则会尽快希望将战争予以停止。《采薇》中也说:“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我想这便是“弭”“弭乱”“消除”的意思的原因吧。


文字的故事 |“弭”:古代打仗时用的弓箭原来有“耳朵”


-END-


荷马识字,专栏作家,大学教授。一个让孩子感觉到文字温度的妈妈,寻找文字里的故事,认识故事里的汉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