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生創業孵化平臺195家 補貼力度全國最大

山東大學生創業孵化平臺195家 補貼力度全國最大

打造“夢工廠”“賦能”創業者

全省各級大學生創業孵化平臺195家,平臺補貼力度全國最大

“大學生創業一般有闖勁兒,但如果管理跟不上,很難不‘翻車’。進駐基地後,我們最大收穫是在內部管理上,讓‘剎車’系統更好了。”8月29日,在山東智匯藍海互聯網品牌孵化基地,畢業於齊魯工業大學的“90後”創業者、山東不木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經理王勇感慨於進駐基地後的這一重要變化。

對於懷揣創業夢的大學生來說,需要一個實現自我的舞臺。山東將推進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和創業園區項目的建設發展,打造大學生創業“夢工廠”。截至目前,全省各級大學生創業孵化平臺達到195家,省、市、縣、高校四級立體式大學生創業孵化網絡基本形成。

位於濟南市高新區的山東智匯藍海互聯網品牌孵化基地,是山東省頗具代表性的一家省級大學生創業孵化平臺。該基地由濟南市政府扶持,國內互聯網服飾企業韓都衣舍運營,自2016年7月正式開園以來,目前聚集了166個大學生創業孵化項目,在基地備案獲得融資的企業13家,融資1.3億元。

“大學生創業其實是很難的,我們作為一家從0到1再到10個億的互聯網創業型企業,走過太多溝溝坎坎,更積累了很多實戰經驗和方法。我們打造大學生創業孵化平臺,不僅僅是提供一個物理空間,更重要的是把經驗‘賦能’給創業者,告訴大學生創業者該避過哪些‘坑’,少走哪些彎路。”基地總經理賈鵬說。此外,進駐企業共享韓都衣舍的運營和客服等資源,實現深度融合。

“賦能”創業者,王勇感受深刻:“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精細化管理,以部門財務獨立核算為例,我們通過學習借鑑韓都衣舍的模式,部門之間虛擬核算,找到了提高部門利潤和人的效率的突破口。”從去年7月份進駐到現在一年多的時間,王勇公司員工從初期的六七十人增至200人,營業額增長了3倍。

在濟南市高新區“黃金”地段,拿出六層樓的場地,減免租金提供給大學生創業者,還把運營模式、成功經驗等賦能給創業者,起步之初,有人開玩笑問賈鵬“安的什麼心”,賈鵬的答案是“共贏發展”。“有些創業企業能延長我們的產業鏈;有些看好的項目,我們就收購;有些項目失敗了,但是人很好,我們就吸收到韓都衣舍來。”賈鵬告訴記者,他們看好王勇的項目,為他注資了1000萬元。

據瞭解,山東省的大學生創業孵化平臺,除了智匯藍海為代表的舉辦主體為社會力量外,還有政企合作、高校等多種主導形式。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生工作處副處長夏繼周告訴記者,學校搭建的將近8000平方米的青年眾創基地,面向校內大學生和畢業5年內的畢業生,提供創業一站式服務。在基地扶持下,培育出融資數千萬、產值億級的微用通科技、年產值千萬級的建林國際等新業態、新模式的知名企業。

抓好載體平臺建設,創新創業活力在齊魯大地充分湧流。而在“如何抓”上,省人社廳高校畢業生就業處副處長盧明鵬用16個字概括:政府推動、社會支持、市場導向、合理佈局。在這一原則指導下,山東省大學生創業平臺建設也呈現出顯著特點。

最大亮點就是補貼力度全國最高。2011年以來,山東省持續加大大學生創業孵化平臺建設力度,每年評選一批省級示範平臺,每家給予最高300萬元的獎補,2014年更進一步將獎補上限提高到500萬元。各地也是捨得拿出真金白銀,濟南市對認定為市級示範平臺的,最高獎補200萬元。通過政策引導,有力推動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大學生創業平臺建設。

同時,山東省在打造大學生創業平臺過程中,十分注重規範化建設,先後出臺了一系列規範性文件,明確進駐企業個數、創業孵化成功率、存續期、促進就業人數、實現經濟價值等評定條件和基礎設施建設標準等,創造了平臺建設的“山東模式”。

據統計,目前,全省各級大學生創業孵化平臺累計入孵創業實體數21373個,累計孵化成功創業實體數14500個,累計帶動就業18萬餘人。2018年省財政計劃再投入3200萬元,評估認定10家省級示範平臺,推動大學生創業平臺建設再上新臺階。

(來源 大眾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