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藝術“入侵者”~文藝巴黎的隱藏任務

在巴黎或倫敦這樣的歐洲城市旅行,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注意過這樣一些小傢伙:


街頭藝術“入侵者”~文藝巴黎的隱藏任務

街頭藝術“入侵者”~文藝巴黎的隱藏任務

街頭藝術“入侵者”~文藝巴黎的隱藏任務


這些可愛的馬賽克拼貼小傢伙來自一個巴黎匿名街頭藝術家“Invader”。他從1998年就開始把這些馬賽克作品貼在巴黎的大街小巷。最初只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8位機遊戲Space Invaders裡的小外星人,後來又慢慢出現了藍精靈、超級瑪麗這些小時候無比熟悉的形象。據說Invader總是在月黑風高之夜進行創作,戴著面罩出現在媒體面前,在自己的畫展上偷偷戴著面具藏在訪客中間,所以至今都沒幾個人知道他的真實身份。

街頭藝術“入侵者”~文藝巴黎的隱藏任務

Space Invaders,來自網絡。

Invader的最初的創作只在巴黎,後來他慢慢又把“入侵”範圍擴大到了倫敦,柏林,紐約,香港……還有法國的其他城市和意大利的拉文納。

當然因為Invader住在巴黎,所以巴黎還是最容易找到這些“入侵者”的城市。到目前為止,Invader一共在巴黎街頭製造了1,413大大小小的“入侵者”。即使只在最著名的景點街區逛逛,也一定可以遇到那麼幾隻。

拉丁區

Invader的小“入侵者”總是出現在著名地標附近,比如左岸的拉丁區。

拉丁區是巴黎最有文化的區域。整個拉丁區圍繞著散落的索邦大學的學院發展起來。“Latin Quarter”這個名字便是因為中世紀時索邦大學的學生都講拉丁語而得名。1253年創立的索邦大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學之一,是巴黎大學的前身。1968年巴黎大學分拆後,巴黎第一大學就沿用了索邦的名稱“先賢祠索邦大學”,以法律、政治、經濟等人文學科聞名。

拉丁區中心漂亮的圓頂建築就屬於索邦大學。門前的小廣場兩邊有好幾家風情款款的小咖啡館。當然,也有一隻小“入侵者”。

街頭藝術“入侵者”~文藝巴黎的隱藏任務

街頭藝術“入侵者”~文藝巴黎的隱藏任務

先賢祠Panthéon也是拉丁區最著名的景點。始建於1750年左右,原本是路易十五為了感恩巴黎守護神聖日內維耶庇佑他大病康復修建的修道院。但偏偏修道院完工就趕上了法國大革命。革命權力機構“國民工會”決定把它改成紀念堂,紀念法國的先賢偉人們,因而躲過了被拆除的命運。如今先賢祠的地下室裡安息著一些法國曆史上最偉大的人物,比如伏爾泰、盧梭、雨果、居里夫婦......對法國人來說先賢祠是民族靈魂的象徵。

先賢祠附近當然也可以找到幾隻小“入侵者”。

街頭藝術“入侵者”~文藝巴黎的隱藏任務

街頭藝術“入侵者”~文藝巴黎的隱藏任務

街頭藝術“入侵者”~文藝巴黎的隱藏任務

先賢祠背後是一片安靜的居民區,這裡是海明威1920年代在巴黎生活過的地方。74 rue Cardinal Lemoine是一間非常不起眼的私人公寓,如果不是門口那塊兒“Ernest Hemingway 1899-1961”的牌子,甚至看不出它和旁邊的公寓有什麼不同。

1922年23歲年輕的海明威和妻子搬進了這間普通公寓,在這裡完成了長篇小說《太陽照常升起》,成為海明威一生四大長篇小說之一。海明威的故事描寫了一戰後生活在巴黎的年輕人誇張而混亂的生活和內心的迷惘。“迷惘的一代”是對1920年代年輕人的稱呼。《太陽照常升起》開創的“迷惘的一代”,後來也成為對美國文學影響重大的一個流派。而這裡的街道,就記錄了年輕的海明威生活在巴黎的每一天。

街頭藝術“入侵者”~文藝巴黎的隱藏任務


街頭藝術“入侵者”~文藝巴黎的隱藏任務


瑪萊區

和拉丁區隔西岱島相望的瑪萊區是一片很有市井氣息的街區。

瑪萊區的歷史不算很久,在13世紀之前,塞納河右岸的這片區域還只是一片沒人居住的低窪地。Marais這個詞法語的本意就是“溼地,沼澤”。13世紀隨著巴黎人口增長,這裡被開墾成農田。不過一直到17世紀亨利四世修建孚日宮,巴黎的貴族紛紛開始在周圍購置地產修建宅邸,瑪萊區才從此一躍成為巴黎最時髦的居住區。現在在瑪萊區看到的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甚至政府機構,很多都來自17世紀的貴族豪宅。後來隨著王室搬去凡爾賽宮,瑪萊區逐漸被普通的巴黎人佔據,各色小店慢慢塞滿了從中世紀保留下來的梳齒一樣密佈的小巷,成為巴黎人閒暇時最喜歡逛的街區。

所以這樣的瑪萊區自然是小“入侵者”最密集的地方。無論是過馬路,還是剛剛走出一家小店,經常無意中一抬頭就和小”入侵者”不期而遇了。

街頭藝術“入侵者”~文藝巴黎的隱藏任務

街頭藝術“入侵者”~文藝巴黎的隱藏任務

街頭藝術“入侵者”~文藝巴黎的隱藏任務

街頭藝術“入侵者”~文藝巴黎的隱藏任務


1605年,亨利四世在廢棄的亨利二世宮殿遺址上建造了孚日宮。這是一串連在一起有長廊的房子,一共36間。不過大部分法國王室都沒有在孚日宮居住過,只有路易十三的王后奧地利的安娜在這裡居住過很短的一段時間(所以孚日廣場有一間叫做“皇后亭”Le Pavillon de la reine的酒店)。

孚日宮中間的正方形廣場是巴黎第一個有意規劃建造的廣場,一直到現在它都是巴黎人心裡最美的廣場。廣場周圍由孚日宮改造成的公寓裡,曾經居住過很多名人。從1832年開始,雨果租下孚日廣場角落裡小旅館二層的公寓居住了16年。到現在廣場東南角的6號,還保留著已經被開闢成博物館的雨果故居。

所以孚日廣場上當然不會缺少和巴黎人一樣愛孚日廣場的小“入侵者”。

街頭藝術“入侵者”~文藝巴黎的隱藏任務

街頭藝術“入侵者”~文藝巴黎的隱藏任務

街頭藝術“入侵者”~文藝巴黎的隱藏任務

蒙馬特高地

蒙馬特是巴黎最有藝術氣息的地方。

這裡曾經是一片佈滿磨坊風車和葡萄園的村莊,一直到19世紀下半葉才劃歸巴黎,變成一個藝術家聚集,還伴隨著情色的場所。

從19世紀開始,很多著名的藝術家都在蒙馬特生活過。1886年,文森特梵高和弟弟提奧住在Rue Lepic街54號的一間公寓。現在依然可以根據一塊不太顯眼的小石牌,找到曾經公寓的藍色大木門。畢加索在蒙馬特的Beteau Lavior完成了他年輕時最重要的作品《阿維尼翁的少女》;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那幅1998年拍賣出4,700萬美元的《在狡兔酒吧》據說是1905年畢加索畫給蒙馬特的狡兔酒吧老闆抵飯錢的小作。聖心堂背後一個小到幾乎不能叫廣場的小廣場上有一座憂鬱的半身銅像,銅像的主角Dalida也曾經是蒙馬特的居民。也許你沒有聽過Dalida的名字,但你一定聽過小野麗莎翻唱她的那首《la Vie en Rose.玫瑰人生》。

一直到現在蒙馬特都是藝術家們喜歡的角落。某一天的清晨,也許那隻昂首挺胸的汪星人牽著的和你迎面走過的女人,就在蒙馬特的某條小巷裡擁有一間小小的畫廊。而她剛剛走過的那段樓梯,除了越過高高低低的屋頂看到巴黎的風景,也許在盡頭那棟19世紀住宅的牆上,還藏著一隻小小的“入侵者”。

街頭藝術“入侵者”~文藝巴黎的隱藏任務

街頭藝術“入侵者”~文藝巴黎的隱藏任務

街頭藝術“入侵者”~文藝巴黎的隱藏任務

聖馬丁運河

聖馬丁運河是巴黎人的秘密花園。

街頭藝術“入侵者”~文藝巴黎的隱藏任務

電影《天使愛美麗》裡面,Amelie蹲在聖馬丁運河的一個船閘上打水漂(電影截圖)


全長4.6公里的聖馬丁運河一端連接塞納河,另一端連接100多公里長的l'Ourcq運河。整套運河體系1802年在拿破崙的命令下修建,旨在從巴黎以北100多公里的l'Ourcq河引來乾淨的河水,給巴黎市民使用。運河於1825年建成,除了提供水源之外,還用作向巴黎運送食品和建築材料的航道。

當然後來隨著技術的發展,巴黎人不再需要依靠小運河作為飲用水源,也不再依靠運河運輸。隨著城市道路的發展,運河很多地方都被填埋成了地下水道。不過,聖馬丁運河的北段就在當地居民的團結倡議之下被保留下來。如今19世紀的河道和船閘成了一道復古的風景。閒適的氛圍吸引了藝術家、設計師和學生們,在這裡開設了大大小小的工作室、或復古或另類的精品店,還有咖啡館、酒吧和小飯館。當然也不缺少一眾大名鼎鼎的法式快時尚品牌專賣店。

去聖馬丁小運河的時候是冬天。河邊不像愛美麗的電影裡那樣綠樹成蔭,也沒有穿漂亮花裙子的巴黎女孩坐在運河邊聊天。不過被汪星人牽著路過的附近居民,提著大大小小購物袋的年輕情侶,和蹬著滑板唰啦唰啦從身邊滑過的中學生,同樣是可愛的風景。

當然,還有躲在河邊和牆角里偷偷觀察著每一個路過的人的小“入侵者”們。

街頭藝術“入侵者”~文藝巴黎的隱藏任務

街頭藝術“入侵者”~文藝巴黎的隱藏任務

街頭藝術“入侵者”~文藝巴黎的隱藏任務

巴黎聖母院

因為住宅樓二層牆上的一隻小“入侵者”,我拍過這個角度兩年裡不同季節的兩張照片。

曾經以為巴黎聖母院這個優雅的背影就是永恆,沒想到拍完第2張照片之後兩個月,在春天的那場大火裡,歐仁.維奧萊-勒-杜克Eugène Viollet-le-Duc的這個經典的尖尖屋頂就永遠的消失了。

謝謝那隻不起眼的小“入侵者”,幫我留下了這個珍貴的最後一瞥。

街頭藝術“入侵者”~文藝巴黎的隱藏任務

街頭藝術“入侵者”~文藝巴黎的隱藏任務

算起來我在巴黎街頭已經抓住了幾十只小“入侵者”了。不過它們只是巴黎1,413個“入侵者”中很小的一部分。還有更多的小“入侵者”,躲在巴黎某個沒被發現的街角,得意洋洋地等待著那句“啊,這又有一隻!”的驚喜。你可以下載一個“FlashInvaders”官方app,雖然它不能幫助你找到Invader,但是如果找到真正的Invader作品可以獲得積分。為旅行加上一點點彩蛋,是不是很有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