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90後創業小夥幫農戶“雲端”賣菜 3周賣出40多萬斤

廈門網3月16日訊(廈門日報記者林露虹、陳璐)受疫情影響,田裡的蔬菜賣不動,怎麼辦?廈門90後創業小夥藍仁杰幫農民想了個辦法——把多家蔬菜資源整合到一塊,重新進行排列組合,打造適合家庭用戶的“蔬菜禮包”,在線上平臺銷售。

事實證明,這種瞄準“宅經濟”特點的銷售方法取得了不錯的效果。自藍仁杰及其團隊2月初通過“阿里愛心助農專線”賣貨以來,短短3周時間,就已賣出超過40萬斤滯銷農產品,其中,蔬菜的銷量最高。據瞭解,阿里已經為包括福建在內的20個省份的農民開通了農產品銷售專線。

為滯銷農產品網上找銷路

今年29歲的藍仁杰曾榮獲“福建省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其團隊在農產品電商領域已深耕三年,有豐富的運營經驗。2月8日,他的電商公司以遠程辦公的方式實現復工。復工第一件事,就是安排滯銷囤積的農產品在網店上架。

“春節期間,阿里發起‘愛心助農’活動,我們被選為福建區域的聯絡單位。幾乎同一時間,我們得到消息,漳州的部分牛奶棗、楊桃和蔬菜受疫情影響導致滯銷。”藍仁杰說,團隊的想法很簡單,就是發揮所長,通過電商平臺為滯銷農戶搭建銷售渠道,解農民燃眉之急。

剛開始,公司有條件復工的員工,加上藍仁杰只有6個人。他們有的對接農戶和供應鏈資源,把囤積的蔬果按往年收購價收購,然後運回到加工廠進行揀選、包裝;有的絞盡腦汁設計營銷方案;有的負責售前諮詢和售後回訪,提升消費者體驗。幾乎每天忙碌到深夜。

一週後,藍仁杰和團隊就銷售了滯銷農產品超過100萬元。此後,藍仁杰又從共青團福建省委青年發展部得知,順昌的蘆柑滯銷300萬斤-500萬斤,他主動提出承接順昌蘆柑的網絡銷售。“2月16日對接到當地村民,當天下午就上線了。銷量還挺不錯的,第二天就銷售了1萬多件,共5萬多斤。”

結合場景需求銷售農產品

此次為了把滯銷農產品賣出去,藍仁杰在藉助阿里資源優勢的基礎上,想了不少辦法。

在藍仁杰團隊位於軟件園三期的辦公室內,記者看到由西紅柿、包菜、白蘿蔔等九種蔬菜組成的“蔬菜禮包”,一包重5斤。這也是此次“愛心助農”行動中的爆款產品。

“如果單賣5斤包菜,一般賣不動。蔬菜組合就不同了,品種多樣,一包大概可以滿足一個家庭兩到三天的蔬菜需求。”藍仁杰說,抗擊疫情期間,居民宅家就餐,且減少外出買菜次數,生鮮電商在產品設計上應結合場景需求。他透露,他的團隊接下來還將走進直播間,線上推介農產品。

在藍仁杰看來,疫情催生了“宅經濟”需求,使生鮮電商的價值更為凸顯,同時也使農民加速“擁抱”電商。“比如,過去農民把蔬果採摘下來都是幾十斤一筐地售賣給線下渠道,電商意識增強後,農民會有意識地化整為零,把蔬果先分為小分量的適合線上渠道的包裝。”藍仁杰說,農產品電商的高質量發展,需要政府引導,農民、農產品電商企業協同互動。

展開閱讀全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