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曹魏的田賦政策細節一覽,農民有可觀“分成”,晉朝人都羨慕

中國自古以來都是農業大國,田賦是古代政府財政最基本,最主要的來源。根據資料記載,東漢質帝時期中國墾田面積約為七百萬頃。漢末天下大亂戰爭連連,中華大地人口驟減,土地因各種原因而荒廢。在三國時期,中國耕地面積,耕種情況和田賦到底是什麼情況,有何史料支持,今天的文章給您答案。

三國曹魏的田賦政策細節一覽,農民有可觀“分成”,晉朝人都羨慕


準確的說,根據《續漢書·郡國志》裡面的記載,質帝本初元年墾田面積為6930123頃又三十八畝。如果以三國人口戶數反推,在生產力沒有增加的情況下,三國墾田面積遠不如漢質帝時期的廣。有資料顯示,曹丕時期洛陽附近還有大量樹林。晉武帝時期,全國各地掀起開荒潮,其中光汲郡一郡之地就開了五千多頃地。

一:南北墾田差別巨大

在漢末三國時期,由於天下大亂的原因,北方多地出現“無人區”,甚至有的“無人區”甚至有數百里這麼長,這也和漢末人口驟減有著緊密的關係。南方與北方墾田減少的比例,在當時北方墾田減少的最多,南方耕地減少情況比北方好一些。其實從人口驟減的趨勢上,也能推斷出南北耕地面積減少的趨勢。

三國曹魏的田賦政策細節一覽,農民有可觀“分成”,晉朝人都羨慕


在整個北方範圍內,只有冀州總體上來說墾田最為寬廣,同時有歷史記載指出,冀州的戶口在北方一段時間內是最多的。北方受損嚴重,在漢末三國當政者的統治下,自然而然恢復生產後回增的速度也快(因為基數小)。尤其以曹操為首的屯田制度,其中有一大功能就是開荒,一直到曹丕後期,北方墾田數量有明顯回升。

北方三國時期墾田逐漸恢復,但以東吳為主的南方卻出現另外一般情況,那就是墾田稍稍有些減少了。在孫休時期墾田相對孫權稱帝時數量略微變少,有學者指出,這一部分是因為田租過重,另一部分是吳國發展商業所帶來的影響。雖然孫休下詔鼓勵大家種田,相信收穫甚微。

二:土地歸屬權學問多

東漢時期,土地普遍絕大部分都掌握在富豪家族手中。但是在漢末時期,因為群雄割據,導致“富豪”階級受到巨大打擊。這些富豪被殺或者被驅趕走,正可謂“田無常主,民無常居”,其土地的歸屬權也慢慢變為統治者的。

三國曹魏的田賦政策細節一覽,農民有可觀“分成”,晉朝人都羨慕


董卓曾經將張讓一家子全都抄了,得到“京畿諸郡數百萬膏腴美田”。

司馬朗曾經建議曹操將戰亂後的無主荒地收納成公田性質然後恢復正常的農業種植。

諸侯吞併土地並號召耕種荒田的情形在中國北方非常多,但在南方卻鮮有這種情況。這是因為南方戰亂較少,地主豪強受到的衝擊也不大。話說劉備平定益州之後,當時打算將田地賜給將士,最後還是趙雲制止的,劉備最終同意了趙雲的建議。其實,劉備作為“新來的”,理應團結當地豪強地主。另外東吳的政治生態曾仰仗江東豪強的幫助,因此不會對土地所有權進行較大改變。眾所周知,三國時期吳國已經完全成為豪族的有“宋張顧陸全等家族”。

三國曹魏的田賦政策細節一覽,農民有可觀“分成”,晉朝人都羨慕


上一篇文章我曾經說過,魏國對於地主階級壓迫非常厲害,在敦煌地區,即使沒有對豪強下手,也常常幾乎無償將大地主的田地分給普通百姓。這也是符合了曹操的指示精神,即“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三:魏晉百姓怎麼交稅?

東漢末年,地方豪強地主死亡或者逃往而導致其名下田產變成無主荒地,政府就會藉此機會成為新的地主。三國時期魏國時期的制度,老百姓如果依靠官方給的牛和官方給的田,每年要上交收穫的60%給政府。如果自己有牛在公田上勞作,每年要上交收穫的50%給政府。

三國曹魏的田賦政策細節一覽,農民有可觀“分成”,晉朝人都羨慕


這個制度,被晉朝人所羨慕。根據記載,東晉初年部分地區如果農民使用公牛公田要上交80%的收成,有牛而無地的人要上交70%。當時的人就表示,魏國繼承大亂建立,也沒有收百姓七八成,魏國的制度如果現在實行百姓都會歡喜雀躍。另外,晉朝其他官員也從奏疏中表示了對魏國墾田制度的羨慕。甚至晉朝官員表示最合適的分配方式應該是官牛官田政府收五成,私牛官田政府收四成。

四:有地也貧窮的社會是“人禍”

有學者指出,三國時期其實地廣人稀,土地分配問題並不是特別嚴重。最突出的主要矛盾在人力不充足,而不是土地不寬廣,因此楊沛夫妻有兩頃田,楊沛的老婆孩子也過著飢寒的日子。《賈逵傳》也曾經指出有二頃地的家中,老婆孩子受到凍餓之苦。因此就有人合夥群體遷徙到土壤肥沃的地區,儘量減少勞動力不足帶來的負面影響。

三國曹魏的田賦政策細節一覽,農民有可觀“分成”,晉朝人都羨慕


在曹丕後期,魏國土地還曾出現了土地“供過於求”的情況。

我們知道,在幾乎完全依賴農業生產的框架內,田地制度馬虎不得。有時候統治者並非失誤,而是人類也許在認知上沒有匹配好生產力與生產關係。

瞭解更多三國趣事,請多多關注,正聊三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