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臺式家教:媽媽管教孩子少吃冰淇淋,爸爸卻在“扯後腿”


下班回到家,無意間看到軒軒的嘴邊糊得髒乎乎的,成了小花臉,不用猜我就知道原因了:“軒軒,你是不是又吃冰淇淋啦?這幾天你有點咳嗽,媽媽不是告訴過你不能吃涼東西嗎?”


  軒軒見我嚴厲的樣子,趕緊推卸責任說:“是爸爸讓我吃的。”
  我把矛頭指向他爸:“誰讓你給他吃的?他生了病你負責啊?”孩他爸理虧得不說話。
  我繼續管教兒子:“你要管住自己的嘴,嘴長在你身上。都是小學生了,要有自律性。你忘了上次腸炎輸液的事了嗎?你現在咳嗽不能吃涼東西。”兒子識趣地點了點頭。


拆臺式家教:媽媽管教孩子少吃冰淇淋,爸爸卻在“扯後腿”


  本來我打算就此打住話題。沒想到,他爸爸在一旁拆扯後腿:“瞧你這囉唆勁又上來了。不就吃個冰淇淋嘛,有多大個罪?你就逮著兒子說個沒完沒了。我覺得你總是對孩子管得太多太寬了。”
  我一聽來了氣,本來軒軒在我的一番勸導下,意識到了自己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有了認錯的態度。而他這一扯後腿,等於我剛才的思想工作白做了,孩子會覺得爸爸說一套,媽媽說一套,他聽誰的呢?有時難免會選擇利於自己的一方去聽。這對管教孩子是一大忌諱。


拆臺式家教:媽媽管教孩子少吃冰淇淋,爸爸卻在“扯後腿”


  “為什麼我管教孩子時,你總是跟我唱對臺戲呢?總是習慣扯後腿呢?你說讓孩子聽誰的?他不白白受我一頓指責嗎?我對孩子進行教育,你這一拆臺,就收不到該有的效果了……”就這樣,本是我和孩子之間的事,結果因為孩子爸爸的扯後腿,忽然又演變成夫妻矛盾。


拆臺式家教:媽媽管教孩子少吃冰淇淋,爸爸卻在“扯後腿”

晚上,兒子睡了後,我決定跟他爸好好談談。他也意識到了我在管教兒子時,他好多嘴的情況,作了一番反思。我們心平氣和地聊了很久,最終達成統一戰線:

第一,以後一方管教孩子時,另一方不插嘴,即使有不同意見,也別當著孩子的面辯護,或者為孩子護短。這樣會影響孩子的判斷力,容易使他有空子可鑽,不服正確的管教,養成任性的壞毛病;


拆臺式家教:媽媽管教孩子少吃冰淇淋,爸爸卻在“扯後腿”


第二,如果真有不同看法,可以私下裡,避開孩子商談。這樣也能避免因意見不一引發矛盾,當著孩子的面爭吵,這對孩子的成長也無益。

許多家庭都存在著這種“拆臺式”家教,我一直相信,好孩子是管出來的,與一個家庭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所以想要孩子成長的好,做家長的先要學會如何管教孩子。

拆臺式家教:媽媽管教孩子少吃冰淇淋,爸爸卻在“扯後腿”

有人會說,管教孩子太難了,這樣的問題,那樣的問題都太多了,怎麼管啊。我在這方面就有一個笨方法,誰管的好,我像誰學。就好比你想成為武林高手,那麼就要跟少林高僧學習。那麼我想學家庭的管教,那麼就像世界頂級的家庭教育學習就好了。

那麼世界頂級的家教是什麼呢?我推薦《哈佛家訓》。


拆臺式家教:媽媽管教孩子少吃冰淇淋,爸爸卻在“扯後腿”


《哈佛家訓》中的每個故事都具有豐富的教育功能和深刻的生活意義,不僅可以激發孩子對社會、人生進行多角度的思考,還可以點燃他們內心深處的智慧火花,使他們見微知著,從一滴水看見大海,由一縷陽光洞見整個宇宙。


拆臺式家教:媽媽管教孩子少吃冰淇淋,爸爸卻在“扯後腿”


這是一部教子課本,也是一部成人的修身指南。許多望子成龍的人,總是認為孩子應該這樣做或那樣做,他們自己卻經常背道而馳。父母覺得自己比孩子高明,但事實並非如此。

如果我們沒有比孩子們做得更好,我們至少應該和他們一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