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山塑石】假山的鑲石拼補與勾縫

在疊石掇山中,大塊面的山石疊置只是完成假山的整體框架,而假山的細部美化和藝術加工,使假山成為一個具有整體性的造型藝術品,則很大程度上是要依靠鑲石拼補與勾縫這一重要環節來完成的。


【假山塑石】假山的鑲石拼補與勾縫


鑲石拼補與勾縫不但能連接和溝通山石之間的紋理脈絡,而且還能起到保護墊石的作用。當假山在疊砌過程中,發現某個部位在造型上有所缺陷,往往就需要採用在紋理一致、色澤相同、脈絡相通的同一種山石來進行鑲石拼補。


【假山塑石】假山的鑲石拼補與勾縫


如果說假山的大塊面整體堆疊,猶如繪畫中的“大膽潑墨”,那麼假山的鑲石拼補,則就好象是繪畫中所謂的“小心收拾”,所以假山的鑲石拼補至關重要。就其一般要求而言,假山的鑲石拼補首先要符合造型需要,所選的山石,宜大則大,能用一整塊山石就用一整塊山石,而決不用兩塊山石相拼相補,以避免瑣碎滿補;其次是拼補連接要自然,使所鑲補的部分與整體渾同一體,宛如一石。


【假山塑石】假山的鑲石拼補與勾縫


假山的鑲石拼補的手法,一般有支撐法、卡夾法等。


所謂的支撐法,就是對要拼、懸、垂、掛的鑲補山石,用粗細不同、長度適中、具有一定支撐力的棍棒,來進行支撐它們,以避免因重力作用而鬆動、脫殼,影響膠結。其要點,一是要選擇正確的支點;二是要撐緊、撐牢,決不能有所鬆動。


【假山塑石】假山的鑲石拼補與勾縫


對於因假山所鑲補的部位較高,支撐難以做到的時候,或所鑲補的石塊相對較小時,則可採用卡夾的辦法來固定。所謂的卡夾法就是用一定粗度的鋼筋,做成象彈簧夾子一樣的東西,用來夾住固定所要鑲補的石塊。對於以上二法,所鑲補的石塊先要抹以水泥砂漿;鑲石所用的砂漿,要求有一定的黏度,一般用過篩的中細砂,水泥與黃沙的配比不低於1∶3。只有當其膠結硬化、連固之後,才能撤除支撐或卡夾物。


如果在假山的鑲石拼補工序完成後,接著進行勾縫工序,這是最理想的做法。因為這樣可以避免在進入勾縫工序時,對鑲石拼補時所留有的砂漿,因時間長而乾結,再對它進行繁瑣的刮鑿。勾縫,在江南一帶稱作“嵌縫”,而北方則常叫作“抹縫”,這是假山工程中的一道修飾工序。其作用是對所堆疊的山石之間和因鑲石拼補後所留有的拼接石縫,進行補強和美化,使它們連成一體,成為一個有機整體。


【假山塑石】假山的鑲石拼補與勾縫

假山勾縫的程序,一般從假山的底部開始,由下而上,先裡後外,先暗後明,先橫後豎,逐漸展開。


如果上、下兩塊疊砌的山石的縫隙過大,出現中空現象,那麼先要用混凝土進行充填,再用鑲石勾縫。從前考究的明清時期的假山,常用糯米汁摻適當的石灰,搗製成漿,來作為膠結材料;還有一種就是用明礬汁拌石灰,乾結後它們的硬度都很高,即使是一錘砸下,也只能砸出一個小坑,而不太會破碎。此外,尚有桐油石灰(或加紙筋)和石灰紙筋等做法,但乾結凝固較慢,存在著明顯的不足。


在太湖石假山勾縫時,往往再加青煤,這樣使石灰的白色近似於太湖石的石色;如果是黃石假山,則勾縫後再用鐵屑鹽滷進行粉刷所嵌之縫,使其和黃石色澤相渾同。現代假山勾縫所用的材料則都是水泥砂漿,水泥和過篩的細黃沙配比標準,一般為1∶3。太湖石假山因水泥砂漿和自然的太湖石色澤基本接近,所以一般不再摻色。


【假山塑石】假山的鑲石拼補與勾縫

如果是黃石假山則必須加入土黃色粉,以近似黃石的色澤,現一般常用鐵紅和中黃兩種氧化亞鐵顏料,按不同需要配比。勾縫所用的工具為“柳葉抹”,這是一種稍具彈性、狹長微彎的鐵鋼片拓條。勾縫的手勢操作有橫勾、豎勾、倒勾等方法,勾縫時,應用力壓緊。


【假山塑石】假山的鑲石拼補與勾縫


太湖石假山的勾縫,應沿著拼石的輪廓曲線的走向,線條要柔軟自然,避免僵直,接縫要細膩,與山石要渾為一體。黃石假山的勾縫,要與由黃石的層積巖節理紋路相一致,有時要顯出石縫,將勾抹材料隱於縫內,以形成較大的節理裂縫,這樣便會產生天然風化趣味;尤其是在處理崖壁等造型時,勾縫應多留些橫縫、豎縫以及凹縫。在勾縫2~3小時後,等水泥砂漿尚未最終凝固時,再用刷子蘸水刷縫。每隔一定的時間,再對所嵌之縫進行噴水,保溼,以增強其強度。總之,假山的勾縫要求飽滿密實,收頭要完整,並適當留出一定的山石縫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