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寧願花十幾萬去買一輛空間配置很緊湊的合資車,也看不上十萬塊的空間大的國產車呢?

老酒China


命題不準確,尺寸不能價格、同級別同品質不同價格才有對比的價值,買車不是買西瓜。

這一問題的描述應修改為標題的描述:同級不同品,國產車低價高質、合資車低至高價,為什麼反而國產車不受待見呢?

原因1:“一分錢一分貨”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對於多個行業的粗略統計,跨領域的共同特點為低價格提供高品質的服務往往不會被信賴,敢於嘗試的消費者是有限的;因為對一個陌生的領域沒有判斷能力的前提下,只有價格才能作為判斷服務或商品品質的標準。

合資車高價、國產汽車在白熱化的競爭中不得不低價,所以國產車在起跑線上輸了一截;但一些高價高端高品質的國產汽車已經不存在這一問題,這些車有熱銷車也有冷門車,很多所謂的“汽車愛好者”一味的排斥無非是“葡萄酸的心裡”,駕駛一臺高級合資車被一臺國產高端車在各方面超越,這種內心信仰的崩塌只能用鴨子嘴打壓別人聊以自慰罷了。

原因2:經歷了國產車的發展但中間不追了,初期的國產汽車品質確實存在問題,在大多數品牌的技術積累還是空白的階段,國產車企正如今天的“新勢力品牌”一樣快速的湧現;在這一階段國產汽車的技術依靠強力的供應商支持,然而這些供應商除真正的第三方以外還有很多知名車企旗下的品牌,所以國產車能拿到的技術是落後的。

技術落後又缺乏造車環節的設計、品控、質檢等等專業的積累,於是早期的國產汽車確實問題不斷,如果使用過這些汽車很難有好印象;國產車真正體現出穩定以及接近同級合資汽車的技術,時間約在2012年前後,這一階段有數個品牌出現了爆發式的增長,其增長的基礎正是技術積累到一定程度後開始輸出。

大部分在2010年之前選擇國產汽車的車主往往會轉移陣營,在2012年左右購入國產汽車的車主多數能給國產汽車打出好評,到今天選擇國產汽車已經無需再有負面評價了,因為不論內燃機、變速箱、底盤以及三電技術都不輸合資車企,當然這只是小於等於五個的一線熱銷國產車品牌。
不同階段的車主會有不同的體驗,能經歷並一直關注國產汽車發展的人會理性的評價國車,曾經追過但後期不再追的老車主也可以嘗試體驗全新的國產汽車,隨著小單位的消費升級能發現中高端國產汽車的實力已經很強大。

至於從未用過卻盲目排斥國產車的人,只能說調整心態吧,同樣的路面國產車顛簸異響評價為“什麼特麼爛車”,合資車同樣的顛簸異響評價為“什麼特麼爛路”,對於這種人應該評價為“什麼特麼爛人”,這種人還真不在少數。

目前汽車質量數量最多的排行榜十有八九都是合資車,燒機油、漏機油、機油增多、乾式雙離合、CVT頓挫異響、碰撞死亡率高到令人髮指、簡配行為絲毫不加掩飾,仍選擇這類車的話只能說以後也不會有什麼提升了。


(上文由天和Auto撰寫,禁止站外轉載,平臺內歡迎轉發留言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