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駁回群臣的建議,赫連勃勃為什麼要定都統萬城?

公元413年,胡夏國主赫連勃勃發十餘萬人在朔方(今陝西榆林靖邊)一帶修建了一座堅固的堡壘。城池建完後,夏主赫連勃勃將這座城池命名為“

統萬”,有“統一天下,君臨萬邦”的意思,這座城池後來成為了胡夏的經濟、文化以及軍事重心。

公元427年,魏主拓跋燾對赫連夏發起了滅國戰爭,十餘萬北魏鐵騎兵臨統萬城之下,由於夏主赫連昌不能正確的聽取屬下的意見擅自出擊導致統萬城被北魏所奪,赫連夏到此其實已經名存實亡。

從地理位置上來說,統萬城實在是過於偏僻,赫連勃勃將其定為“夏”的都城多少有些難以理解。

兩次駁回群臣的建議,赫連勃勃為什麼要定都統萬城?


公元407年在攻佔高平之後,當時群臣就建議赫連勃勃將高平定為的國都,赫連勃勃拒絕了並在六年後在朔方一帶重新修築城池;公元417年,赫連勃勃攻佔長安,群臣此時再一次建議定都長安,赫連勃勃又拒絕了。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赫連勃勃一定要將都城定位在相對於偏遠的統萬城呢?

高平或者統萬城:赫連勃勃高超的軍事戰略眼光

公元407年,赫連勃勃和後秦正式決裂,在後秦尚未反應過來之際,赫連勃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攻佔了後秦的軍事重鎮高平,並以此為根基開啟了赫連夏的政權。

公元413年,在攻佔了高平六年之後,赫連勃勃發動了關中十餘萬民夫命他的大將籲幹阿利為監軍在朔方一帶開始修築新的都城,這就是統萬城。那麼赫連勃勃究竟是基於什麼原因放棄舊都高平而要遷都呢?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就要了解赫連勃勃這個人,他不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也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可是他是一個優秀的軍事家,可以說建都統萬城完全是出於軍事角度去考慮的。

兩次駁回群臣的建議,赫連勃勃為什麼要定都統萬城?


在攻佔了高平之後,他的部下當時就向他建議高平土地肥沃,地勢險要,可以將此作為都城。然而赫連勃勃很清楚當時的形勢,定都高平必然會引來各方勢力的關注,對於新興的赫連夏來說想要以此為根基擴大版圖是不明智的:從地圖上看他的北面是當時如日中天的北魏,軍事實力強大,政權穩定;而在關中地區還有佔據著關中盆地的後秦,雖然赫連勃勃對其作戰是屢屢獲勝,可這並不代表他可以對抗全盛時期的後秦。

兩次駁回群臣的建議,赫連勃勃為什麼要定都統萬城?


《晉書.赫連勃勃載記》:“吾大業草創,眾旅未多,姚興亦一時之雄,關中未可圖也,我若專固一城,彼必併力於我,眾非其敵,亡可立待。”

而有了這一系列的考慮之後,赫連勃勃就把目光盯在了當時的朔方一帶,比起高平更利於赫連勃勃發展勢力:

  • 首先朔方一帶自南匈奴歸附漢朝之後便一直是匈奴鐵弗部的根據地,他的父親被殺之前在這經營多年,以此為根基可以幫助他聚集舊部積蓄力量並以此發展壯大。
  • 其次統萬城戰略位置極為重要,比起高平地區的險要這裡也是不遑多讓,既可攻擊北魏,也可南下攻取長安。
  • 第三這裡農牧混雜,對擅於騎兵作戰的赫連勃勃來說這裡他可以利用秦時修建的直道的交通發揮騎兵的快速作戰能力,同時可以利用農耕文化來保障後勤。
  • 最主要的一個原因那就是定都統萬可以躲避各方夾擊的不利局面。

從歷史的角度看到,在赫連勃勃創業初期他定都統萬確實是一個正確的選擇,也就是因此他避過了各路勢力的目光,憑藉著一隅之地在這亂世之中佔據了一席之地。

兩次駁回群臣的建議,赫連勃勃為什麼要定都統萬城?


長安和統萬城,赫連勃勃為何不定都長安?

公元416年,東晉權臣劉裕發起了北伐後秦的戰爭,此時的後秦前有劉裕的北伐大軍,後面又有赫連勃勃、南涼、西秦不斷襲擾後方,而姚泓的能力又遠遠不及其父姚興,在他的治理下後秦可謂是江河日下,而這就為劉裕滅後秦提供了便利。

公元417年,劉裕手下大將王鎮惡經渭水、黃河等地直逼後秦京師長安,後秦主姚泓在不得已之下率領文武百官投降禁軍,後秦宣告滅亡,然而正當劉裕北伐一路高歌猛進之時,建康傳來消息,他的首席謀臣劉穆之去世,不得已之下劉裕留下少量軍隊之後便率軍返回建康,而赫連勃勃則趁此機會順勢攻佔了長安。

兩次駁回群臣的建議,赫連勃勃為什麼要定都統萬城?


在攻佔長安之後,赫連勃勃在霸上宣佈登基,此時赫連夏的文武百官再一次建議赫連勃勃遷都長安。

長安是漢朝古都,擁有極為深厚的文化,且潼關、武關等四座天然屏障造就了長安的獨特地理位置。從這些角度去考慮,長安比統萬城更加適合當都城,然而赫連勃勃再一次駁回了群臣的建議,不久之後率軍返回統萬,那麼赫連勃勃為何會放棄古都長安而要繼續以統萬為都城呢?

兩次駁回群臣的建議,赫連勃勃為什麼要定都統萬城?


在攻佔長安之後赫連夏的版圖得到了極大的擴張,然而他的弊端也很明顯了,那就是邊境線也會跟著拉長,跟當時的最強大的兩個勢力北魏和東晉都已經接壤。

不過對於東晉和北魏赫連勃勃有一個很清晰的認識,而這些認識就是放棄古都長安返回統萬城的原因:

  • 從地理位置上來說,東晉所佔據的荊州和揚州過於偏遠且補給線極不方便,而且東晉的軍隊主力都是以步兵和水軍為主,行軍速度緩慢不利於和赫連夏作戰;而北魏則不同,中間就隔著一條黃河,而赫連夏的地盤對北魏騎兵同樣是有利的,北魏隨時可能渡過黃河攻打統萬城,長安到統萬城的距離又過於遙遠,無法及時支援統萬城,一旦統萬城失守那麼就會威脅到長安,而赫連勃勃對於北魏來說就是一種震懾,只要有他坐鎮統萬城,北魏就不敢南下。
  • 從三方關係上來說,東晉和北魏兩相比較顯然北魏對於赫連勃勃更具威脅性,北魏殺了赫連勃勃的父親劉衛辰,兩方已經是不共戴天的世仇,而統萬城一開始建立的目的有一部分就是為了對付北魏所建造的,關中雖然距離北魏的領地更接近,可是以他現有的實力還無法和北魏全面開戰,故而對於北魏只能以防守為主。
  • 從經濟角度上來說,當時的長安早已沒有了昔日的繁華,劉裕和後秦的大戰,東晉大將的內亂以及赫連勃勃攻佔長安都對這座城市造成了極大的傷害,而赫連勃勃攻佔長安之後又導致長安的人口遭到了毀滅性打擊,可以說此時的長安已然是破敗不堪,在經濟、文化上根本不具備作為都城的條件。

所以說,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角度去考慮,此時的長安早已經不具備作為都城的必要條件,相反反而可能會引起北魏的過度關注,從而提前展開和北魏的大戰。

後續

統萬城奠定了赫連勃勃立國的基礎,他是一個合格的將帥,卻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他的性格註定了赫連夏的短命而亡,同時也由於他對太子的猜忌導致了赫連夏的內亂,赫連夏滅亡的鐘聲已然敲響。

公元425年,赫連勃勃去世,其子赫連昌繼位,其死後不久北魏就對赫連夏發起了進攻,於公元427年攻佔統萬城,大夏名存實亡。

不過夏雖然消亡,統萬城卻成了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被保留了下來,從北魏到五代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他是中原和西域文化交通的樞紐,具有極為特殊的意義,在今天的統萬城遺址上也訴說著它曾經的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