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的歷史來源,原始語叫“哈爾溫”本意是“天鵝”之意

天鵝論:主張哈爾濱的原始語音是“galouwen”,即“哈爾溫”,本意是“天鵝”之意,認定其為現今哈爾濱地名由來的“通說”。滿語“打魚泡”或“曬漁網”說:這一說法1898年出自一個俄國採礦工程師之口,1922年《哈爾濱指南》和1929年《濱江塵囂錄》都沿用了此說。

哈爾濱的歷史來源,原始語叫“哈爾溫”本意是“天鵝”之意

蒙語“平地”說:這是1913年魏聲和先生在《吉林地誌》中提出的,從發音角度跟蒙語相碰得出的結論。俄國“大墳墓”之俄語“大墳墓”說:見於1928年俄文版《商工指南》一書,說明俄國人一開始就有永久佔有此地之意。“人名”說:這種說法純粹是一種猜測,《東省鐵路沿革史》中認為這個詞可能是從前某個強大的統治者的名字,無從考證。滿語“鎖骨”說:完全的音譯,因滿語“哈拉吧”是鎖骨之意,由此推論。

哈爾濱的歷史來源,原始語叫“哈爾溫”本意是“天鵝”之意

滿語“哈勒費延”及“扁”說:這個譯音很有些相似,“哈勒費延”在滿語中是“扁”的意思,引申為“狹長”,象形之意。通古斯語“渡口”說與“船渡場”說:俄國人的研究成果,認為哈爾濱一詞源於通古斯語,含義為船隻停泊之地。女真語“阿勒錦”說:“阿勒錦”譯為漢語有名譽、榮譽、聲譽等含義。此說依據在《金史·本紀·卷二》中。

哈爾濱的歷史來源,原始語叫“哈爾溫”本意是“天鵝”之意

哈爾濱歷史發展過程介紹:

哈爾濱的歷史源遠流長,是一座從來沒有過城牆的城市。早在22000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這裡就已經有人類活動。大約5000年前,哈爾濱地區進入新石器時代。大約3000年前,殷商晚期,哈爾濱進入青銅時代,屬於黑龍江地區最早的古代文明國家——白金寶文化的分佈區域。

哈爾濱的歷史來源,原始語叫“哈爾溫”本意是“天鵝”之意

哈爾濱是金、清兩代王朝的發祥地。公元1115年,金代在上京(哈爾濱阿城區)建都。19世紀末,哈爾濱已出現村屯數十個,居民約3萬人,交通、貿易、人口等經濟因素開始膨脹,為城市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哈爾濱的歷史來源,原始語叫“哈爾溫”本意是“天鵝”之意

1896年至1903年,隨著中東鐵路建設,工商業及人口開始在哈爾濱一帶聚集。中東鐵路建成時,哈爾濱已經形成近代城市的雛形。20世紀初,哈爾濱就已成為國際性商埠,先後有33個國家的16萬餘僑民聚集這裡,19個國家在此設領事館。與此同時,中國民族資本也有了較大發展,建立起哈爾濱在當時的北滿經濟中心和國際都市地位。

哈爾濱的歷史來源,原始語叫“哈爾溫”本意是“天鵝”之意

哈爾濱是中國馬克思主義思想傳播較早、工人和學生運動比較活躍的城市。1923年,哈爾濱成立東北地區第一個黨組織。1927年,在哈爾濱召開了東北地區第一次黨代會,併成立滿洲臨時省委。哈爾濱成為黨領導東北人民進行革命鬥爭和後來抗日鬥爭的指揮中心。

哈爾濱的歷史來源,原始語叫“哈爾溫”本意是“天鵝”之意

1932年,哈爾濱淪為日偽統治。哈爾濱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先後湧現出趙尚志、楊靖宇、李兆麟、趙一曼等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和革命烈士。1945年,哈爾濱從日偽統治下解放,人口70餘萬。1946年4月28日,哈爾濱正式建立人民政權,成為全國解放最早的大城市。

哈爾濱的歷史來源,原始語叫“哈爾溫”本意是“天鵝”之意

新中國成立後,哈爾濱發展國民經濟,在“一五”時期,哈爾濱是國家重點建設城市之一,前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建設工程,有13項設在哈爾濱,成為國家重要工業基地,並迅速由一個消費城市轉變為新興工業城市。1958年至1965年,哈爾濱經歷了“大躍進”和經濟調整的曲折發展過程。“文化大革命”期間,哈爾濱的國民經濟遭到嚴重挫折,社會秩序受到嚴重破壞。

哈爾濱的歷史來源,原始語叫“哈爾溫”本意是“天鵝”之意

1996年,國務院批准松花江地區與哈爾濱市合併組成新的哈爾濱市。哈爾濱市轄七區十二縣(市),行政區劃面積5.3萬平方公里。2004年2月4日,國務院批准了哈爾濱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調整後的哈爾濱市轄道里、道外、南崗、香坊、動力、平房、松北和呼蘭8個區和賓縣、巴彥、依蘭、延壽、木蘭、通河、方正7個縣,代管五常、雙城、阿城、尚志等4個縣級市。全市總面積5306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4272平方公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