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席捲全球的原因,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鑑

3月19日,華納兄弟官宣,《哈利·波特與魔法石》4K修復3D版將在國內重映!

消息一經發布,哈利·波特的粉絲們一時歡呼雀躍,截止發稿前,官方微博轉發量直接近12萬,點贊量達到33萬。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在中國的上映是2002年1月26日,距今已有18年,它的重新上映,不僅讓老哈迷們興奮不已,也讓電影愛好者們為之動容。


《哈利•波特》席捲全球的原因,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鑑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宣傳海報


我們不禁好奇,《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差不多是20年的老影片了,只是一個重映為什麼能引起如此巨大的反響?其原因,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鑑。

一、《哈利·波特》的成功現象

《哈利·波特》系列電影首先是作為小說存在,其圖書自1997年在英國問世以來,迄今在全世界已發行三億多冊,前六冊發行量達800萬冊。哈利·波特系列的第七本即最後一本《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在美國開售後的24小時內售出了830萬本。

哈利·波特系列同名11部電影的票房總收入近77億美元,歷史總票房排名也僅次於復仇者聯盟系列。還有與其相關的周邊附屬產品在市場也隨處可見,如相關書籍、遊戲、玩具等,更甚的是,分別位於美國和日本的哈利·波特主題公園已建成,其中美國的出題公園據說耗資5億美元。

《哈利·波特》的成功為我們打造了一個文學暢銷書的奇蹟,它史無前例的記錄是我們無法想象的,單純就一個文學文本、一個簡單的書籍出版物而言是不可能取得現在的成就的,它的成功跟它的市場營銷方式,它的周邊附屬產品的生產和銷售方式存在很大的關係,尤其是《哈利·波特》同名系列電影的上映,更加推動了其書籍的銷售。

二、作為文學文本的《哈利·波特》

《哈利·波特》成功的原因,其作品本身的敘事內容、敘事結構、主題思想

和文學風格是功不可沒的。

從作品的敘事內容出發,《哈利·波特》塑造了以哈利·波特為代表的一群甚或在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的小巫師形象。他們性格各異,栩栩如生,在他們身上符合著普通兒童的影子,勇敢而富有正義的哈利,用功學習狠抓成績的赫敏,淘氣調皮又可愛的羅恩,霸道無理高傲自負的馬爾福,這些孩子在任何一個現實社會的學校都不難找到。

他們首先具有一群兒童的個性特徵,其次才是具有非凡的神性能力的巫師。正是因為他們“像”普通的兒童,因此大大吸引了與他們相似的讀者群——生活在當代社會的兒童。人物的真實性是讀者通過他們進一步走進作品,進行想象和幻想的基礎,是哈利·波特式的“荒誕”得以實現其審美功能的關鍵。

巫師學校霍格沃茨是一個充滿魔法的世界,有許許多多對於“麻瓜”來說新奇的東西,這個魔法世界與地球同時存在於現實宇宙當中,他們之間相互不違反各自的生存運行軌道,“麻瓜”甚至不知道有這個世界的存在。


《哈利•波特》席捲全球的原因,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鑑

哈利波特系列小說


J.K.羅琳既細緻入微地描繪了魔法世界奇異無比的神話般的生活,又不時將筆觸伸向那個井井有條的正常人的世界,以巫師的眼光審視正常人的生活狀態和心理特點,又以正常人的視點去探求巫師的不可思議的經歷和能力。這就讓《哈利·波特》的故事具有很大的開合性,令人神遊萬仞,浮想聯翩。

故事圍繞哈利·波特與仇敵伏地魔之間的對立展開,這是故事的大情節,設的是一個大謎,即“伏地魔到底有沒有復活,伏地魔到底在哪裡”。

而在這個大情節中又包含了許多小情節,在前四部作品中又有四個謎:“誰想取走魔法石”,“誰放出了密室裡的蛇怪”,“阿茲卡班的囚徒到底是不是伏地魔的追隨者”,“誰讓哈利贏得了火焰杯”。

這些情節中還有著許許多多更小的情節和更多的“謎”,例如關於四位黑魔法防禦術教師奇洛、洛哈德、盧平、穆迪的身世之謎,關於斯內普教授、盧斯修、小矮人星彼得與神秘人的關係之謎等等。

大大小小的謎環環相扣,推理複雜而又嚴密,讓讀者在閱讀時有一種在重重迷霧中進行的感覺,處處充滿懸念,處處險象迭生。《哈利·波特》故事情節的離奇性是吸引讀者眼球的一個重要原因。

從敘述結構出發,作者把讀者帶進了一個魔法世界,讓讀者跟隨著哈利·波特的腳步一步一步地發現問題,提出疑問,進而達到故事情節發展的高潮,扣動心絃,在讀者非常期待的情況下,使問題得到圓滿解決,滿足了讀者的好奇心。

哈利·波特在展開與伏地魔的鬥爭中,伏地魔為了使自己能夠復活,一直在尋找能使自己復活的寶物,安排能使自己復活的事情,而這一切都好像要與哈利·波特扯上關係,而哈利和他的朋友們將會想盡一切辦法阻止伏地魔的復活,與之展開的較量也由此拉開序幕。

J·K·羅琳按照傳統的童話文學敘事模式,在《哈利·波特》中塑造了典型的正義與邪惡的人物形象,而故事的每一環結局都是正義戰勝了邪惡,這能使讀者讀到作品時看到了希望,依然會對這個社會充滿期待,充滿信心。

《哈利·波特》系列作品所具有的文學風格是有著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色彩,魔幻性色彩和它的荒誕性也是吸引人們眼球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我們人類具有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對未知的世界更是如此。

在人物塑造方面是現實的,故事情節卻是浪漫的,霍格沃茨魔法學校卻是充滿魔幻和荒誕色彩的。第一,我們都知道在真正的現實世界中沒有魔法存在,沒有巫術存在,那麼也就不會有魔法世界、魔法學校的存在。第二,J·K·羅琳的充分想象卻給讀者帶入一個真實的魔法世界當中,真實的筆觸讓讀者在閱讀作品彷彿真的相信有這樣的一個世界,在這裡,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想象力,她的奇特想象、她的大膽誇張給讀者營造了一個浪漫的故事環境。

《哈利·波特》所表現的主題思想也是值得我們去追求的,用愛、勇氣、正義、友誼去贏得和平。哈利和他的朋友們一起面對比他們強大的多的敵人——伏地魔,他們一起想辦法,一起保護霍格沃茨,一起面對困難,他們用伏地魔所沒有的打倒他,獲取最後的勝利。

《哈利·波特》的成功在作品本身上就已經取得了相當大的成績,無論是在敘事模式上,還是在作品結構上,它的主題思想和表現意義都具有其價值存在。

三、作為文化商品的《哈利·波特》

隨著全球化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大眾傳播媒介的發展,文學已經走出了高雅的殿堂,湧入了正在蓬勃發展的“文化工業”的浪潮。

文化工業以其經濟文化一體化的顯著特徵蓬勃地發展起來。阿萊斯·艾兒雅維茨認為:“我們已經進入超越了視覺階段而日益成為多種媒體和多種感覺的時期。”

文學生產是文化工業發展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對某些文化工業(如影視作品)甚至可以說是基礎的基礎。毫無疑問,一部幾十集大型電視劇的製作,它的起點是文學腳本的構思與創作。

《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就是在這種典型的文學生產的基礎上產生的,只要稍微對原來的文學文本進行改編就可以成為一個很好的電影劇本,從它的票房收入就顯而易見其改編是相當成功的。


《哈利•波特》席捲全球的原因,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鑑

哈利波特和他的小夥伴們

就時代背景而言,在這個經濟高速發展、信息大爆炸的現實世界中,全球化趨勢逐漸擴張,影響著現在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模式、消費習慣等等。各種信息、知識、商業產品等物質的和精神的產物,充滿在世界的各個角落。

一部能夠抓住讀者目光的文學作品,在大眾傳媒利用成功的市場營銷模式的推動下,促成了它的成功。

現在有許多文學作品都被改為電影、電視來拍攝,比如金庸的武俠小說、瓊瑤的言情小說、網絡小說如《盜墓筆記》、《鬼吹燈》等。同樣還有很多文學名著也被改編成電影,比如《基督山伯爵》、《傲慢與偏見》、《呼嘯山莊》等。

一方面由於現在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使人們無法空出多餘的時間來進行書本閱讀,相對影視劇而言,就節約了很多時間。

另一方面現在多種媒體充滿於生活環境中,更多的人願意選擇圖像閱讀的方式,這種閱讀方式能帶給人們更多的視覺享受和衝擊,所以不去選擇“枯燥”的文字閱讀。

文學作品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是一種必然。

隨著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很多人都忙於自己崗位上的工作,很少去去關注文化市場,即使是逼不得已的看書也是因為工作的需要,而一些文學書籍逐漸被人們遺忘在角落裡。

《哈利·波特》作為一個時代的產物,《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剛開始在英國銷售的時候,成績並不是很理想,是隨後拿到美國市場後才漸漸風靡全球的。在美國這完全成熟的出版市場的推廣下,經過一系列的宣傳活動下,《哈利·波特》的銷售取得了世人矚目的好成績。

出版社的大力推廣,冠上一些聳人聽聞的名號,人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紛紛開始關注這部作品。再加上好萊塢宣佈要把它拍成電影,電影的選角、取景等拍攝過程實際上是在為《哈利·波特》這本書在做宣傳,繼而引起越來越多的人們的關注。

漸漸的,《哈》成為了社會上的一個話題,成為了一種閱讀時尚。

四、《哈利·波特》成功的根本原因

《哈利·波特》席捲全球,其銷售記錄達到空前。 我們看到,《哈利·波特》的成功已經超出了單純作為一部文學文本的成功意義。《哈利·波特》作為一部文學作品,它的可讀性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是與一些經典文學作品(如《浮士德》、《堂吉訶德》、《哈姆雷特》)相比較而言,它的文學價值並不是很突出。

《哈利·波特》的成功正是因為它處在了一個特殊時期。

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全球經濟迅猛發展,人類文明達到新的高度,文化工業這一新型產業應時而生,以其經濟文化一體化的顯著特徵蓬勃發展起來。

文化工業的產生使人們的精神生活得到極大的滿足,閱讀是一種快樂,看電影是一種享受。

隨著文化工業的發展,文學文本的產生不再是單純的作者創造到市場推廣再到讀者接受,而衍變成了出版媒體編輯——作家創造——讀者接受,已經形成模式化的生產,這完全顛覆了傳統意義上的文學作品的出版過程。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現象出現,正因為是在當今消費社會的背景下,才促使文化工業的迅猛發展,促使《哈利·波特》的成功。

在消費社會中,最核心的變化在於:商品的使用價值不再居於主要地位,而商品的符號價值越來越成為商品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之相應的是,人們購買商品也越來越忽視使用功能,而更注重商品對於身份、地位和聲望的象徵意義。在這裡,消費已不僅是一種單純的經濟行為,更是一種社會行為和文化形態。

當代消費文化的興起,形象、直觀的文化形態逐漸成為人們主導的文化 ,影像產品的消費開始取代以往的文學消費,這對文學生產的內外部特徵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大眾媒體的幫助下,只要《哈利·波特》的一部電影即將上映或剛剛上映,便會引起一段時間文學作品的熱銷,而相繼推出的周邊附屬產品也會“紅”一段時間。

現在的消費大眾已經滿足了衣食住行的基本生理需求,他們有多餘的金錢和精力用來滿足他們對其他慾望的追求,用來顯示其身份、地位等,而這些消費行為越來越佔據重要的位置。

人們購買的不再是生活必需品之類的東西,而現在購買的是可以顯示自己的身份、地位、教養的東西。在什麼地方吃早餐,平時看的是什麼書籍、雜誌,用什麼品牌的手機,去哪個百貨公司、專賣店購物,這些都成了用來區別與其他人不一樣的標誌性的消費行為。

所有的消費行為都具有意義交流功能,都可以通過消費者的消費方式和消費內容向他人傳達出消費者有意無意的傳遞出來的某些信息——消費者的身份、地位、興趣、教養等等。這樣的消費活動中,人們消費的已不全然是物品,而更多的是符號。

這種符號消費的刺激下,人們用更多的金錢來購買一些奢侈品,如名牌服飾、名牌汽車、名牌數碼產品等這些產品,被人們有意識或無意識地來顯示自己的身份或“階級”。同時也有一些人用購買奢侈來掩飾自己的社會地位,即使他們沒有這樣的購買力,但他們渴望受到這個社會的肯定,這種心理正是受到消費社會的影響,才有這樣的消費行為。

物質需求被充分滿足的情況下,人們潛意識地想要利用更多的東西來彰顯自己的身份、教養等,用以區別普通大眾來顯示自己的學術涵養等,證明自己是一個有文化品位的人。《哈利·波特》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可以顯示文學修養的平臺,而且全球範圍內的人們都在關注它,所以造成了《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上市時,很多人深夜排隊在書店門前準備購買。

《哈利·波特》製造的是一個關於時尚文化的長期話題,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很多人都在談論它,不管是它的故事情節,還是它的電影畫面。同樣的一些具有文化涵養的人也在關注它,他們研究它的市場營銷模式,它之於我們中國圖書出版市場具有非常強的借鑑價值。

總而言之,《哈利·波特》確實在全球範圍內受到了不少的關注,只要有一定的文化素養的人都知道它的存在,這就預示著《哈》已經成為一個文化時尚的符號。

在消費主義盛行的當下,文學出版傳統的生產環節開始改變,由原來的“作家創造——媒體出版——讀者接受”變成“媒體出版——作家創作——讀者消費”,文學策劃的首要目的就是為了儘可能地滿足受眾的消費心理。

文學暢銷書的生產必須以周密的文學策劃為基礎,充分考慮到消費者的需要和市場的前景,並且最關鍵的是,要把一種類型的暢銷書籍進行反覆大規模的生產,直到接受者感到厭煩,這樣出版媒體才能取得最大限度的利潤空間。

文學暢銷書是為了暢銷而文學,而不是因為文學而暢銷,它的功利性和目的性是與生俱來的。文學暢銷書首先要考慮的是市場和讀者,而不是創作主體的心靈世界,因此創作者必須受制於讀者和市場,儘可能地迎合他們的需要。

《哈利·波特》系列小說就是上述的典型文學暢銷書。

《哈利·波特》在全球範圍內的暢銷,正是在消費社會的背景下,在市場經濟的運作下,大眾傳媒的推動下才取得空前成功。它的成功具有文學暢銷書的典型意義,同時也具有文化工業方面的典型意義。

總而言之,《哈利·波特》的成功不僅僅是文學文本的成功,更是當今消費文化背景下文化商業運作在全球範圍內的巨大成功。

當今的消費社會已經隨著時尚而時尚了,過去看一個文學作品時是在享受其帶來的精神慰籍,而現在更多的是在享受文學作品的符號意義,它就像服裝品牌代表的時尚一樣,只是一種符號意義。

《哈利·波特》就是具有這樣的典型性,剛開始人們關注它是因為它是一部文學作品,隨著它後續幾部作品的出版是因為它具有了符號意義,它的文學文本、電影、相關書籍及其他的周邊附屬產品是影響其銷售的重要因素。

現在文學作品的出版已經涵蓋了許多商業化的運作在裡面,不再是單純的一個文學文本了。

《哈利·波特》作為一個成功的文學出版作品,把它放在文化工業和消費社會的背景下,對其他文學作品的出版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對整個文化市場的運行具有良好引領作用。

據此,將文學與消費聯繫起來進行思考,考察《哈利·波特》成功的商業運作,對當代文學作品的出版、銷售等環節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和借鑑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