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心理從“加油”到“換擋”,如何調節?

3月18日-21日,湖北連續4日新增為零。隨著湖北和武漢疫情防治形勢持續向好,復產復工分階段持續推進,公眾的心理狀況也正步入“換擋期”。“換擋期”的心理健康要警惕哪些新風險?心理抗疫措施應如何跟上?且聽小編為您道來。

抗疫心理從“加油”到“換擋”,如何調節?

湖北衛視信息速報

從“加油”到“換擋”

新冠肺炎疫情,不僅是一場身體上的“戰疫”,也是一場“心理戰疫”。武漢的李榮是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全國多家公益組織心理疏導志願者,她表示,在疫情蔓延時,感染者及家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讓自己或家人獲得及時救治上面,但隨著疫情防治形勢持續向好,疫情早期帶來心理應激逐步褪去,新的心理健康風險將會浮現出來。


抗疫心理從“加油”到“換擋”,如何調節?

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2月20-3月5日來電分析

“一開始是恐懼與焦慮,後來變得憤怒,又覺得很無力,最近更多感到抑鬱和對家人的內疚……”,這是一位心理諮詢師描述的疫區民眾心理變化。43歲的新冠肺炎患者陳玉(化名)治癒後仍在醫學隔離中。目前她仍有不少擔心,如:治癒後是否還會“轉陽”?返崗後同事們是否會用“有色眼鏡”看自己?更令她擔心的是孩子返校後是否會被同學們排斥、歧視。

抗疫心理從“加油”到“換擋”,如何調節?

心理焦慮幾種表現

“我要崩潰了”“頭要爆炸”“不想說話了”……這是某隔離點隔離觀察期已近結束的阿俊(化名)發在微信上的內容。心理諮詢師經過溝通發現,他因為突然意識到馬上將直接面對各類復產復工相關手續,千頭萬緒一下子不知如何面對,導致負面情緒暴發。

抗疫心理從“加油”到“換擋”,如何調節?

負面情緒

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員高文斌解釋稱,社會心理“換擋期”的特點,是公眾對疫情的恐懼和警覺有所下降,但不同人群的心理差異性會逐漸顯現,“如不及時疏導干預,可能影響社會穩定,干擾戰‘疫’大局。”

心理援助,心理疏導應及時跟進

中國官方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這場新冠肺炎疫情已致三千多人不幸離世,這些病故者親屬的心理狀況及如何進行心理疏導備受關注。中國科學院大學社會與組織行為研究中心主任時勘表示,因疫情等災難離世者親屬的心理創傷,需要時間來慢慢癒合,專業心理隊伍應該給予持續、穩定的心理援助服務。個別人因體弱多病及家庭情況等因素而陷入重度或持續哀傷的情況,則需要有針對性的個體輔導和心理援助,讓親屬儘早走出哀傷,減輕親人離世的負面影響。

抗疫心理從“加油”到“換擋”,如何調節?

中國科學院大學社會與組織行為研究中心主任 時勘

北京大學心理諮詢與治療中心主任方新等專家認為,此次“戰”疫中心理工作得到充分重視,但步入“換擋期”後,單純“傾聽陪伴”“加油鼓勁”等方式已不能滿足公眾心理健康需求。雖然中國國內疫情形勢整體上已趨穩向好,但從心理建設角度來看,目前還是持久戰的階段,公眾心態大多是“硬撐著”,有極少部分是“依然如故”,也有極少部分已經處在崩潰的邊緣或接近崩潰,對“硬撐著”和接近崩潰的民眾,都亟需予以針對性的專業心理疏導服務。


抗疫心理從“加油”到“換擋”,如何調節?

支援武漢的上海市長寧區精神衛生中心主治醫生季海峰(中)。圖來自新華網

心理疏導與干預應融入社會治理各環節。北京大學第六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黃薛冰認為,“心理干預原則應被更多融入分區分級防控、復工復產、返程返鄉等決策施策過程中,使其不斷適應現實情況變化,成為戰‘疫’政策措施與公眾日常生活之間的黏合劑。”

 心理抗疫不能“疫”走了之

心理抗疫措施應更注重針對性。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員高文斌曾在非典期間主持“患者與醫護人員的心理干預”項目,他表示,雖然近來疫情防控情況持續好轉,但部分一線醫護人員、基層防控人員的疲勞感、倦怠感和情緒波動情況卻有所加重。一線抗疫人員持續戰“疫”這麼長時間,無論心理還是生理上都到了一個極限,隨疫情發展,對醫護人員和患者的心理干預要特別注意“一少一多”的特徵,即:雖諮詢量會越來越少,但相關人員複雜的心理問題會越來越多。心理疏導首先要保障他們得到充分休息,緩解疲勞,在此基礎上,展開針對性心理諮詢服務,幫助他們維持良好的身心健康直到取得戰“疫”勝利。


抗疫心理從“加油”到“換擋”,如何調節?

設在武漢市三醫院的“滬鄂心連心”心理諮詢室留言牆。新華網 發

此前,國家衛健委已發文要求將心理危機干預納入疫情防控整體部署,按六類重點人群分類干預。“數據顯示,汶川地震6個月以後青少年創傷後應激障礙發生率達9.7%左右,而SARS疫情發生兩年後有10%左右的患者人群出現了創傷後應激障礙。”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表示,應在制度、人力上早做安排,保障把心理疏導和干預堅持下去,不能“疫”走了之。


抗疫心理從“加油”到“換擋”,如何調節?

武漢市團委的心理熱線

專家提醒,疫情過後,這場“心理戰”可能會持續半年甚至一年時間。

據國家衛健委統計,目前調派到湖北的精神心理工作者有415人,開設了7個24小時網絡心理平臺。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的“心心語”心理熱線有關負責人擔心,一旦各類援助退去,僅憑30多名心理諮詢師、志願者可能遠遠不能滿足巨大的心理援助需求。

抗疫心理從“加油”到“換擋”,如何調節?

戰“疫”之後:心理疏導干預服務將融入日常生活

疫情發生後,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武漢市心理醫院)心理熱線全天24小時為全國各地的人民群眾及醫務人員提供心理疏導和幫助。從2.20-3.5的熱線數據來看,隨疫情變化,民眾諮詢的除了買藥、買生活物資、看病等與疫情相關的現實問題外,夫妻、親子、鄰里等與日常生活相關的人際關係,家庭問題也多了起來。

抗疫心理從“加油”到“換擋”,如何調節?

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2月20-3月5日來電分析

湖北省心理諮詢師協會專家表示,隨著疫情逐漸穩定,公眾的應激狀態、焦慮情緒可能會漸漸趨緩,但預計因喪失引起的創傷反應會越來越多,心理干預工作需要做好長期持久戰的準備。在戰“疫”中被激活並豐富起來的心理疏導干預機制,應該在今後融入日常生活,這有利於提高公眾生活質量、提升社會治理效能。


抗疫心理從“加油”到“換擋”,如何調節?

湖北省心理諮詢師協會心理熱線

記者瞭解到,除了全國各地的心理諮詢熱線,互聯網平臺也有效提升了心理健康資源使用效率。疫情期間,知乎APP通過設置“心理援助”“大家,不怕”等版塊、開辦“送你一副心理口罩”網絡圓桌幫助網友緩解焦慮情緒、保持心理健康。今日頭條在“抗擊肺炎”頻道中上線了壹心理、京東健康、北師大心理諮詢中心等平臺免費為公眾提供心理諮詢,已累計服務超過140萬用戶。相關內容在疫情結束後將轉移至頭條健康小程序繼續服務公眾。

對於公眾來說,疫情不僅是一場生命教育,也是一場心理教育。讓我們期待,戰“疫”之後,心理疏導干預服務融入日常生活,成為守護百姓健康心理的綠色堤壩。

關注“湖北衛視大揭秘”頭條號,為您深度解讀疫情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