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樞紐》不僅講歷史,還是歷史的推理


《樞紐》不僅講歷史,還是歷史的推理

《樞紐》一書,作者施展,是前兩年很火的一本書,還是人民日報力推的一本書。終於拿出來看來了,講述從過去到現在三千年的中國。而重點在於,本書並非簡單的闡述歷史,而是用了各個學科領域的知識串聯起來,如同破案一樣去看歷史。


除了看中學時候看《三國演義》小說,我是第一次有如此濃厚的興趣去看一本歷史相關的書籍。


說中國歷史,也提到“中國”一詞來由,學過歷史的或許都不陌生,但像我一枚歷史學渣,很多都只是一知半解,看此書也順道再回顧一遍。


《樞紐》不僅講歷史,還是歷史的推理


“中國”一詞第一次出現是在周朝,周朝的第二位君王周成王,興建了東都洛陽城,有一個叫“何”的貴族,鑄了一件青銅器紀念,如今被稱為“何尊”。


何尊底部鑄了一百多個字,寫到周武王要“宅茲中國”,也就是住在中國,當時的中國意為天下中央之意。中央並不僅意味著地理上的中央,也可以是文化或經濟等方面的中心。


關於古時的戰爭,原來還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轉變。


原來周朝以前的戰爭都比較溫和,周朝貴族之間的戰爭為禮儀戰。貴族最初都是軍事征服者,而貴族最重視與平民之間的區分,所以甚至在戰爭上,也只有貴族能參與。他們任務戰爭是很高貴的事情,“國之大事,唯祀與戎”,國家真正的大事,只有祭祀和戰爭。甚至連戰爭都是高貴的禮儀之戰。


《樞紐》不僅講歷史,還是歷史的推理


貴族之間的戰爭,平民沒有資格。而貴族打仗,比的是誰更符合“禮”,戰爭有一整套的秩序,要合乎禮儀,按照“禮”來打,比的並不是誰砍的人頭多,比的是誰的隊伍更有秩序,誰踢的步子更好。另一方面,這樣的戰爭似乎也是打給平民看的,貴族連打仗都有一套流程,分等級,平民看了更覺得貴族有貴族範,也就接受貴族制的等級。


這樣的戰爭,前提是所有的國,都能認同這套“禮”,如果出現不按規矩,不按套路的國家和人,比的不是禮,而是戰場上掄起刀砍人,那就回改變了戰爭的打法。


《樞紐》不僅講歷史,還是歷史的推理


最初改變戰場規則的是春秋時候的楚國,它並不屬於周天子的分封國,不受中原那一套。宋國與之交戰,宋國戰場上按“禮”,踢得一流的正步,但是與楚國戰場上相見,楚國直接掄刀砍殺,宋國自然大敗。


《樞紐》不僅講歷史,還是歷史的推理


規則一旦有人改變,其它守規矩的人自然思變,老老實實守規矩肯定吃虧,於是楚國的帶頭,使得戰爭的禮儀性降低,而慢慢開始比的是誰在戰場上殺的人更多。漸漸的戰爭比的不是禮儀,比的是人數,比的是殺敵。


貴族範兒開始丟失,所有孟子說“春秋無義戰”,沒有正義的戰爭。後來也直接催生戰爭紛亂的戰國時代。


《樞紐》不僅講歷史,還是歷史的推理


思想的爆發也是隨著原有的一套禮儀崩塌後,催生了諸子百家爭鳴。

《樞紐》不僅講歷史,還是歷史的推理


從對待傳統的三種態度來看,有三種,一種是力挺,一種是拋棄,一種是無所謂,三種態度也就對應了儒家、法家、道家的思想。


儒家復古的路徑是“克己復禮”,“禮”和“仁”都是主要思想內涵。


法家則尊崇君主意志,認為儒家迂腐,認為時代變了,無法理解現實變化,只能是一群書呆子,會更危險。所以推崇用“法”代替“禮”。法家三寶就是法令、權術、局勢。


道家則“無為而治”,超然的態度。


書本的內容較多,此次只分享前面一些內容,原本我對歷史便是碎片化的認知,而《樞紐》說些的內容正好把我所認知的一些內容串聯起來。


說歷史,雖然歷史書有,但我好像以前學的並沒有這麼有條理的。能說得如此清晰有條理,每一講都是一段有趣的故事形式,連我這樣的歷史學渣都能有滋有味的讀下去。


不僅僅是說歷史,而是講述歷史演變背後的邏輯。就舉例講到中原和草原的區別,定居文化的漢族和遊牧族的匈奴、鮮卑、蒙古等區別和之間的紛爭與一統。各方面的問題都從背後的邏輯來講述,不是講事情怎麼發生,而是講為何發生,這比事情本身、比歷史本身更具有意義。理解其中的邏輯,也更好去推演時代的發展。


如果純講歷史,那必定枯燥無味,但講述歷史背後的關聯,就如同看小說般,順著一點點的線索往下讀,並且是追著讀的感覺。中間包含有地理、哲學、經濟、財政、貨幣、軍事、人口、社會、法律等各個學科領域的知識。幾千年的複雜歷史,做了一個系統的梳理和推導,如同看一本偵探小說。


《樞紐》不僅講歷史,還是歷史的推理


985理工學校文科雙學士一枚

分享閱讀/學習/健身/旅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