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君愛國,淡泊名利,此人可稱中國古代士人典範?

春秋戰國時期,可稱為我國曆史上的黃金時代。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合縱連橫,百家爭鳴,這個時代所誕生的人物,所產生的思想,所發生的故事,可以說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無法相比。

今天要說的就是其中一個很有特色的人物—介子推。

忠君愛國,淡泊名利,此人可稱中國古代士人典範?

綿山介子推母子雕像

介子推,春秋時晉國人,本名介推,後人尊稱為介子,所以又稱介子推。曾跟隨晉文公重耳流亡各國多年。關於他,有兩個故事非常著名,分別是割股奉君、功不言祿抱樹而死。

第一個故事講是晉文公重耳帶著一堆屬下流亡各國,本來已經很倒黴了,結果有一次更是特別倒黴:糧食被一個隨從給偷走了,沒飯吃。身為一個貴族公子,淪落到需要向田間農夫乞討的地步。在那個物質生活非常匱乏的年代,乞討的對象又是田間農夫,想想就知道,農夫帶的飯都是下地幹活兒要吃的,不吃飯哪來的力氣?所以很合理的拒絕了他,重耳並沒有要到飯。不過農夫不給飯就算了,偏偏還比較嘴欠,居然出言侮辱重耳,氣得重耳差點當場砍人。

不過這都不是重點,重點是重耳後來餓得不行了,差點死在山溝裡。這時候,介子推閃亮登場,居然獻給了重耳一碗肉湯,快餓死的人看見了肉湯!可想而知重耳此時是多麼感激涕零,三兩下就把肉湯吃幹喝盡。這時候他才反應過來:咦?這肉是哪來的?介子推很淡定地說:“這是我的大腿肉!”

那個年代的人思維確實比較獨特,主君沒飯吃就割自己的肉給主君吃,而重耳得知吃的是人肉,也沒有噁心大吐,而是愈加感激涕零了一番。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接著是第二個故事。

流亡多年後,重耳終於苦日子熬出了頭,回國即位,成為晉文公。這時候要做的第一件事自然是大封有功之臣,跟隨他流亡的狐偃、趙衰、魏犨等人都得到了封賞,偏偏把介子推給忘了。為啥給忘了?官方解釋是當時周王室發生內亂,大義凜然的未來霸主晉文公趕著勤王,就把這事給忘了。

介子推依然很淡定,不封賞我也沒關係,我也不爭,就回家去吧,於是跑去隱居了起來。同時還在母親面前高談闊論,從國家興亡到君臣之義,完美闡釋了自己不要封賞的合理性與進步性。

而沒良心的晉文公帶著一堆榮譽勤王歸來,依舊沒想起介子推。還是介子推的熟人不忿,跑到晉文公跟前叫嚷,才讓晉文公想起這事。於是晉文公一拍腦袋,趕緊帶著一群人親自去拜訪介子推,想封賞於他。不過這時介子推的倔脾氣上來了,不但不要封賞,還帶著老孃跑到綿山上去躲了起來。晉文公大老遠跑來,卻連介子推的面都沒見到,自然非常著急,於是很天才地想到了一個辦法(或者是某位坑貨給他建議的):放火燒山,把介子推逼出來!

納尼?

忠君愛國,淡泊名利,此人可稱中國古代士人典範?

晉文公似乎還怕火不夠大,派人四處放火,於是大火綿延數里燒了三天三夜……呵呵,帝王果然都是大豬蹄子。等大火熄滅了,介子推自然沒有出來,晉文公派人尋找,終於在一棵大樹下發現了死去的介子推和他的母親。

忠君愛國,淡泊名利,此人可稱中國古代士人典範?

介子推母子慘死樹下

直到這時,晉文公才知自己做了蠢事,後悔不已。從介子推靠著的那棵樹上取了一塊木頭,帶回宮做成了木屐,沒事就穿在腳上想想介子推的好處,同時大呼:“悲乎,足下!”據說足下這個詞就是這麼來的。

介子推光榮而悲劇的一生就這麼結束了。後人為了紀念他,在清明前一天,禁火封灶,只吃冷食,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通過這兩個故事,介子推忠君愛國、淡泊名利、以死守義的形象立馬豐滿起來,成為古代士人的標杆。然而,大家恐怕都會覺得,好像有哪個地方不對呢?

晉文公又不是老糊塗,跟隨自己多年的屬下就那麼些,封賞一個人花不了幾分鐘,怎麼就給忘了?晉文公訪介子推而不得,作為明君的典範,難道不應該沐浴更衣,不吃不喝在山下等上三天三夜麼?反而往山上放一把大火,想把一個大腿少了幾兩肉的傷殘人士,外帶他行動不便的老孃給逼出來,這種想法也太天才了吧!難道沒人告訴他山火一發,連身體健康的成年兔子都很難跑出來麼?

莫非故事的來源有問題?

細究關於介子推的故事,最早記載的相關史書應該是《左傳》,裡面的確記載了介子推拒絕封賞,隱居山林的事,還算比較可靠的。不過其他諸如割股奉君、慘死於放火燒山的事都是記在《莊子》裡的,莊子生活的時代距離介子推大概三百年,也不算遠。至於莊子從哪知道的呢?也許那個年代的文化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圈,介子推的故事因為非常的偉光正,所以在文化人的朋友圈裡廣為流傳吧。

不過,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人都有個缺點,就是喜歡編故事唬人,不管是孔子、孟子,還是老子、莊子,他們不僅思想非常有深度,編起故事來更有深度。就比如莊子吧,北海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一鍋……呸!走遠了。

在莊子的作品中,所謂的鯤只是一種藝術加工,不是真有這麼個東西。陽春白雪需要藝術加工,反之也需要,就像郭德綱講相聲,也是需要藝術加工:于謙的祖上,大清國鐵帽子王之一,綠帽子王!你要是真信了,那就坑了。

拋開莊子等人的故事,從史書之中尋找。跟隨晉文公流亡多年的群臣中,最出彩的無疑是狐偃、趙衰(戰國趙國先祖)、先軫、魏犨(戰國魏國先祖)、賈佗等人,這批人及其後人構成了未來晉國六卿的中堅,也為多年後韓趙魏三家分晉留下了伏筆。介子推在晉文公身邊多年,似乎並沒有做過什麼足以留名青史的貢獻。晉文公封賞功臣時不小心將他遺忘,也就不奇怪了。

不過,這些都只是猜測,說不定別人介子推真的做過那些事呢?也許晉文公真是那種亂放火的天才呢?

不管怎樣,和千里走單騎一樣,割股奉君這種宣傳忠君思想的浪漫故事,很容易被中國古代士人奉為經典,廣為傳頌,也讓古代帝王心中竊喜,暗贊上道。於是,在或明或暗的推波助瀾之中,原本莊子筆下來源成疑的故事幾乎被辦成了鐵案。後世將介子推的故事大書特書,甚至傳至日本、朝鮮等國,在中華 文化圈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忠君愛國,淡泊名利,此人可稱中國古代士人典範?

介子推故里—今山西介休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