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放"新疆:近代中國第一人臣林則徐(8)

1840 年4 月,英國政府以中國禁菸使英商遭受損失為由,組織了英國侵華遠征軍。

6 月,英國海軍少將、遠征軍司令喬治·懿律率四千多人,分乘十六艘軍艦,抵達珠江口海面,鑑於林則徐防守嚴密,無隙可乘,於是率船北上進犯閩浙沿海。林則徐早就通知沿海各省,認真備戰,可是各省官吏對林則徐" 嚴加防範" 的諮文置若罔聞,或飾詞應付,因此毫無戒備。

7 月,英軍攻陷定海。

8 月19 日,英軍突襲關閘炮臺,守軍進行了頑強的抵抗。

8 月31 日,廣東水師在礬石洋遭遇敵艦,雙方展開炮戰,斃敵十餘名。

與此同時,英軍北犯天津,威脅北京。

道光皇帝聞訊,十分驚慌,在侵略者威嚇和投降派的煽惑下,色厲內荏的道光皇帝馬上派直隸總督琦善與義律交涉。

琦善連忙向英軍送厚禮,並表示只要他們退回廣東,就答應他們提出的條件,同時,他又向道光帝誣衊戰爭是林則徐挑起的,昏庸的道光帝堅信不疑。

9 月17 日,道光皇帝改派琦善為欽差大臣,趕往廣東查辦。

20 日,道光帝決定以重治林則徐換取英軍退兵,他要琦善曉諭懿律說:" 上年林則徐等查禁菸土,未能仰體大公至正之意,以致受人欺矇,措置失當。茲所求昭雪之冤,大皇帝早有所聞,必當逐細察明,重治其罪。"

道光皇帝把一切責任推給了林則徐,表示要" 重治其罪" ,又自行承認禁菸是" 措置失當" ,真是怯懦已極。

9 月28 日,道光帝下旨譴責林則徐禁菸抗英是" 誤國病民" ,將林則徐、鄧廷楨交刑部嚴加懲處。

10 月3 日,林則徐、鄧廷楨革職。

林則徐被革職後,停留廣州,聽候查辦。

似乎所有這一切都已在林則徐的預料之中了,在他給夫人的一封信中寫道:" 予明知禁菸防礙奸夷大利,必有困難,而毅然決然不敢稍存畏葸之心者,蓋以身許國,但求福國利民,與民除害,自身生死尚付諸度外,譭譽更不計及也。"

在其位,自然謀其政,這是職責所在,不在其位,仍某其政,這是盡匹夫之責。

林則徐被革職之後,依舊請求道光帝,恩准他" 戴罪" 前赴浙江,隨營效力,奪回定海。但一片忠心卻被道光帝斥責為" 無理、可惡" ,真是忠而被謗,信而見疑,報國無門,但他毫不束手待" 罪" ,仍不時向護理兩廣總督的怡良獻策,冀望能夠維持兩廣的抗戰局面。12 月4 日,琦善正式接任兩廣總督。出於對廣東防務的關心,林則徐向琦善建議造船鑄炮,加強戰守,防備英軍的進犯,琦善不但不聽,反而以牛、羊、米" 犒勞" 英軍,乞求義律退讓,令林則徐氣憤不已。

義律利用琦善求和心切的心理,一再訛作,提出討還" 煙價" 、" 兵費" 、割地、開放口岸等14 條,叫哮一條不從,即用武力攻打。

1841 年1 月7 日,英軍攻陷了珠江口外的沙角、大角炮臺,守將陳連升父子英勇捐驅,虎門處於危急之中,愛國的文武官員紛紛向琦善請戰,並請求增派兵力。琦善不準,林則徐" 再難坐視" 了,請求琦善吩咐任務,為國效勞,被琦善拒絕。

1 月10 日,英軍進圍虎門靖遠、威遠炮臺,關天培請派援兵,琦善只許密派二百人。

關天培遣官向林則徐哭訴,林則徐悲憤交加地說:" 提、鎮能以死報國,亦是職所當然,但何不將此情形透切一奏,死後亦有申冤之日,即一時不能申冤,後世亦有記載。"

1 月27 日,道光帝接到英軍攻陷沙角、大角兩炮臺的奏報,他又傾向於主戰。削職聽候發落的林則徐、鄧廷楨又被請出來" 協辦夷務" ,林則徐悲喜交集,百感叢生。

當林則徐得知琦善秘密割讓香港給英軍後,心急如焚,雖然已無權彈劾琦善,因為林億被削職,但仍力勸廣東巡撫怡良彈劾琦善。

怡良因沒有見到琦善與英人議定的文稿證據而猶豫不決,林則徐於是召請愛國士商聲討琦善罪行。

在此情況下,怡良乃於2 月11 日上奏揭露琦善擅自出賣香港的罪行。

3 月12 日,道光帝接到怡良的密奏,下旨將琦善革職鎖拿,押解來京。

13 日,琦善在副都統英隆押解下,離開廣州進京。

英軍攻陷虎門,溯珠江而入,摧毀了烏湧炮臺。

2 月25 日,英軍進攻虎門,提督關天培領軍與敵苦戰。關天培" 身被創數十處" ,鎧甲浸透鮮血,仍舊鎮定自若地指揮,最後以身殉職。

林則徐聞訊之後,寫下了" 我不如你" 四個大字!

3 月1 日又攻佔了潖州炮臺,廣州告急,林則徐出資自僱壯勇出來應敵。

4 月14 日,靖逆將軍奕山、參贊大臣隆文和新任兩廣總督祁壎抵達廣州。林則徐上書防禦粵省方案六條,主要內容是整頓隊伍,恢復水師,在戰術方面實行固守防禦的方針,誘敵分散,再予襲擊。但他的建議被奕山否決了。

5 月1 日,林則徐接到道光皇帝" 賞給四品卿銜,迅即馳驛赴浙江省,聽候諭旨" 的命令。

5 月3 日,林則徐離開了廣州,懷著激憤的報國心情,趕赴抗英前線。

6 月11 日,林則徐到達鎮海,然後投入到了抗英運動之中。

6 月15 日,道光帝發出命令:" 其鎮海軍營事務,著派劉韻珂、餘步雲辦理,著林則徐暫行協同籌辦……如有摺奏,林則徐無庸列銜" 。

這道諭令清楚地表明,道光帝雖然在抵抗派的要求下,把林則徐派到浙江,但依然無意起用他。儘管如此,林則徐一如既往,依舊全身心地投到反侵略戰爭中去。

林則徐身在鎮海軍營,心裡念念不忘廣東的抗英鬥爭。到達鎮海的第三天,他接到廣東友人來信,獲悉5 月21 日夜,廣州" 焚燬擊壞夷船七隻,殲斃無算" ,非常高興。可是奕山指揮的廣東戰役開戰僅七天,就舉白旗投降。與英軍簽訂了可恥的《廣州和約》,向英軍交" 贖城費" 六百萬銀元,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清廷將廣州戰役失敗的責任推給林則徐、鄧廷楨。

6 月28 日,道光帝下旨,將林則徐、鄧廷楨流放伊犁:" ……前任兩廣總督林則徐,經朕特給欽差大臣關防,辦理廣東事件,繼復令其實授總督,全省軍務,皆其統轄。既知兵丁染習甚深,便應多方訓導,勤加練習,其於夷務亦當德威並用,控馭得宜,乃辦理殊未妥協,深負委任。鄧廷楨業經革職,林則徐著革去四品卿銜,均從重發往伊犁,效力贖罪,即由各該處起解,以為廢弛營務者戒。"

對於林則徐而言,被罷官應該是其意料之中的事情,但對於流放伊利,則是意料之外的事情。

林則徐再次遭到懲辦, 真是晴天霹靂。他深感報國壯志未酬, 卻身蒙不白之冤, 心中充滿悲傷和憤慨。他自制印章一枚, 上刻" 寵辱皆忘" 四字, 意欲把以往皇帝對自己的所有寵愛和屈辱統統拋到九霄雲外, 對仕途心灰意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