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空間視角下,如何分類營造鄉村風貌?


“三生”空間視角下,如何分類營造鄉村風貌?

中國社會正在經歷著快速城鎮化的社會發展過程。鄉村建設中,也不可避免地面臨如何既保持傳統文化精神風貌、又更新提升居民生產生活質量的實踐難題。

鄉村地域風貌承載著深刻的自然、經濟、社會和文化內涵。本文從自然生態系統、經濟生產系統、聚落生活系統(即“三生”系統)的視角出發,分別提出三個系統下的鄉村風貌特色規劃引導思路和策略,以期為當前中國鄉村地域風貌特色營造提供指導。


01

鄉村地域風貌存在的問題


1.對不同類型村莊特色的認知缺失,村莊規劃實踐中盲目套用成功案例的模式或挖空心思追求標新立異,陷入“趨同”與“千村千面”兩極化的鄉村建設誤區,喪失村鎮本真。

2.欠缺對鄉村風貌特徵及內在機制的本質把握,導致鄉村風貌特色的規劃營造往往停留在對景觀亮點、建築外觀等“顯性意向”元素的塑造,對特色產業培植、基礎設施生態化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等品質要素考慮較少。

3.對鄉村文脈及地形、水系、山脈等生態要素關注不夠,鄉村獨特的場所文化與環境相融的肌理格局在村莊撤併、整改中難以傳承。


02

“三生”系統:構成與關聯


鄉村空間“地域基因”可歸納為“三生”系統:自然生態系統、經濟生產系統、聚落生活系統,可為鄉村風貌特色的總體營建提供策略性的基礎支撐。

“三生”空間視角下,如何分類營造鄉村風貌?

“三生”系統下鄉村風貌特色構成因子示意圖

“三生”空間視角下,如何分類營造鄉村風貌?

(1)自然生態系統


自然生態系統包括氣候、地形地貌、水系、山脈、植被等因子。各因子的不同組合構成鄉村地域風貌的基礎底圖,不僅對鄉村宏觀外貌起到決定性作用,同時彰顯各地區資源利用和開發的機理,進而影響各地鄉村的社會經濟和生活狀況,形成產業特徵突出、聚落形態各異的鄉村風貌。

“三生”空間視角下,如何分類營造鄉村風貌?

(2)經濟生產系統


經濟生產系統包括農業生產、鄉鎮企業和第三產業等因子。鄉村以農業生產為主,而農業生產是一個經濟再生產與自然再生產相互交錯的過程,與風貌特色有一定的關聯。鄉村產業的轉型,如現代都市農業的引入、鄉村工業化以及文化產業、旅遊業等特色產業的發展,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鄉村景觀格局、聚落形態、建築特點、設施配置等,從而對鄉村風貌的變遷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

“三生”空間視角下,如何分類營造鄉村風貌?

(3)聚落生活系統


聚落生活系統分為物質空間系統和非物質文化系統兩部分,包括基於不同地域村民日常生活邏輯形成的聚落形態、鄉村建築、場所環境和鄉土文化。鄉村的地理條件制約和生產特徵使得村民逐漸形成一定的習俗文化和行為方式,構成獨特的聚落社會網絡環境。同時聚落生活系統也是村民進行生產生活的地理空間,反映村民生活的各個側面,形成風格各異的鄉土風格。

隨著聚落經濟社會的發展,引入新的建築營建體系,帶來新技術、新材料的運用,在空間上反映為新的聚落形態、建築形式、院落特徵,從而影響地域文化的傳承及特色風貌的去留。

“三生”空間視角下,如何分類營造鄉村風貌?

(4)“三生”系統內在關聯


三個系統之間遵循一定的邏輯關聯,共同形成鄉村風貌特色的構成內容。自然生態系統和聚落生活系統是經濟生產系統的物質基礎和社會基礎,二者共同構成村民生產生活的外部環境;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生產系統從物質和非物質兩方面影響了鄉村聚落空間以及鄉土文化的形成,使自然地理和人文特色交織與聚落生活系統中;聚落生活系統是村民生產生活的空間載體和創造物質、精神財富的核心區域,規劃建設作用於聚落生活系統,在尊重地域自然特色的基礎上,尋求滿足經濟生產要求的最優形式。三個系統相互滲透,在整體上共同影響鄉村地域風貌特色的形成。

“三生”空間視角下,如何分類營造鄉村風貌?

三生系統內在關聯圖


03

鄉村風貌特色規劃營造策略

“三生”空間視角下,如何分類營造鄉村風貌?

(1)自然生態視角的風貌特色規劃引導


1.整體環境:保持原生態完整性和真實性,協調圖底關係


對於村莊整體環境,規劃需注重環境保護和生態肌理的延續,主要可從景觀生態格局、生物多樣性以及開發強度三方面引導控制。


①景觀生態格局

  • 嚴格控制建設行為對地形的破壞,保證地形地貌的完整性和連續性;
  • 尊重原有山水格局,協調村莊與周邊環境的圖底關係。


②生物多樣性


  • 要對古樹名木進行針對性保護,保持原生態的真實性;
  • 保護和更新村內的生態竹林、樹林,發揮涵養水源的生態功能。


③開發強度

  • 要控制村莊建築密度,建築密度不宜過高,自然要素(包括山川、河流等)等系統要留有一定的開敞空間;
  • 旅遊型村莊要適度控制旅遊開發強度,並使遊覽設施風格和體量與環境相協調。


2.山體:保護與修復並重


對於村莊山體景觀,遵循保護為主的原則,嚴格控制村莊建設對山體的侵蝕,儘可能保持山體的完整性;

保證森林覆蓋率,適當提高植被的豐富度、多樣化。並通過垂直綠化等技術手段對山體破碎面進行修復,對山上的植被進行保護和更新,以保持水土,減少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發生。


“三生”空間視角下,如何分類營造鄉村風貌?


3.水系:注重景觀性,保持鄉土性


維護水體的原生態性,注重濱水景觀多樣性和鄉土性的營造。

河道在滿足水利要求的同時,兼顧視覺景觀,充分發揮自然河床和駁岸的生態調節功能。沿河應以農田、綠帶或林帶的形式營建生態廊道,保持河道兩側景觀的豐富度和鄉土氣息。

山地丘陵地區:對於山地丘陵地區的河流水系,需保證溪澗的通暢和原生態特性。

平原水網地區:對於平原水網地區,應儘可能保持水網自然形態及景觀特徵,村莊佈局宜與水網同構,保持其整體親水特徵。


“三生”空間視角下,如何分類營造鄉村風貌?


4.海島:注重海島承載力,進行特色化海洋村落風貌打造


對於海島地區,要注意海島的承載力條件和海洋海島特色環境的不可還原性。儘可能保護海島村落的原生態植被、水系、地形地勢,因勢利導地提升景觀;海島村莊建築佈局要繼續體現儘量依山而建的特點,留出最大化的農業或作業空間。

“三生”空間視角下,如何分類營造鄉村風貌?

“三生”空間視角下,如何分類營造鄉村風貌?

(2)經濟生產視角的風貌特色規劃引導


總體思路是強調產業活動與景觀價值、功能的相容或匹配。


1.農業型村莊:合理利用農業資源,保持生態景觀可持續


平原地區:適宜發展“農田園林”新景觀模式,利用茶園、竹園、花木基地等發展休閒觀光農業。

山地丘陵地區:應發揮在區域生態平衡中的作用,進行綜合治理;確立鄉村風貌的景觀主體,種植特色本土樹種,豐富鄉村景觀、促進經濟增長。


2.工業型村莊:尊重鄉村原有肌理,維持生態連續穩定性


尊重村莊肌理格局特徵,鄉鎮企業和工業園區選址應避開自然界面完整、原生植被豐富的生態戰略空間,以避免對村莊整體生境造成不可逆的影響;

在規模、形態上也應與原有村落區分處理,不破壞村落原有風貌和尺度;

儘可能延續山、水、田、植被體系的連續有機形態,保持鄉土特色,避免“非城非鄉”。


3.歷史文化型村莊:傳承地方建築特色和街巷空間格局,延續村莊文脈


尊重與保護村莊的地方特色和文化遺產。體現鄉土文化的街道、街巷、生活聚落空間應成規模保留,通過適度修繕、合理的功能置換,達到傳播文化、延續文脈的作用。新建建築應融入原有村落肌理,儘可能沿用本土材質和特色元素,保證整體風貌的協調統一。


“三生”空間視角下,如何分類營造鄉村風貌?


4.休閒旅遊型村莊:保證鄉村景觀的原生態,拓展生態旅遊產業內涵


“鄉土情結”是鄉村旅遊需求的根本動機,應保證村落景觀的本土性和原生態風貌,控制人工景觀的尺度和比重。同時,要挖掘地方特色,在總體環境和節點景觀營造上充分利用當地鄉土元素,構建和諧自然的地域特色風貌。旅遊產業的空間佈局、建築風格、功能設計應與舊村有機銜接,使其發揮出優化地域資源與延續鄉土文化的作用。


“三生”空間視角下,如何分類營造鄉村風貌?

(3)聚落生活視角的風貌特色規劃引導


1.自然生產性原則


村莊形態的引導應保持鄉村以自然為主、以農業生產為核心的特點,統籌考慮村民生產、生活、生態需要,避免生產、生活與自然的分離。


2.城鄉差異性原則


按照鄉村的民俗文化、地形地貌、環境植被等具體地域特點引導村莊形態發展佈局,在充分尊重文化傳統、自然環境的基礎上,形成顯著區別於城市的鄉村空間。


3.經濟適用性原則


村莊形態的引導應考慮村莊的經濟承受能力,以實用為出發點,合理佈局,以滿足鄉村生活、生產需要。對於農村居民點的遷並和風貌改造要謹慎,避免形式主義。


4.鄉土和諧性原則


村莊形態的引導應秉承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勤儉節約、寄託情思等傳統鄉村文明的建設原則,構建經濟節約、生態友好的美麗新鄉村。


“三生”空間視角下,如何分類營造鄉村風貌?


“三生”空間視角下,如何分類營造鄉村風貌?


“三生”空間視角下,如何分類營造鄉村風貌?


“三生”空間視角下,如何分類營造鄉村風貌?


“三生”空間視角下,如何分類營造鄉村風貌?


“三生”空間視角下,如何分類營造鄉村風貌?


“三生”空間視角下,如何分類營造鄉村風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