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年前建造的瀘定橋,為何能經久不衰?其實祕密都在橋頭上

《飛奪瀘定橋》,這是一篇家喻戶曉的小學課文。長征期間,無數革命先烈圍繞這座橋,拋頭顱,灑熱血,最終擊敗敵人,將這條茶馬古道的交通咽喉徹底搶奪回來。然而大家清楚嗎?300年前,這座鐵索橫橋就已修建完成。那麼瀘定橋用了怎樣的修建方法,能夠保證300年期間,這座橋經久不衰?其實,這座橋之所以如此堅固,或許秘密就在橋上。

300年前建造的瀘定橋,為何能經久不衰?其實秘密都在橋頭上

根據瀘定橋東頭,"康熙御碑"所記載:1705年,康熙皇帝因為軍事需要,以及藏漢貿易的方便,特意下旨修建瀘定鐵索橋。並且康熙皇帝親自題名,此橋叫做"瀘定橋"。瀘定橋修建於公元1705年,1年之後便正式建成交付當地使用。瀘定橋橫跨大渡河,自古以來便是由四川入藏,重要的軍事通道。然而大渡河水流湍急,兩岸皆是懸崖峭壁,修建難度十分之大。按照清朝時期的施工條件,也不可能修建土木形式的大橋。

300年前建造的瀘定橋,為何能經久不衰?其實秘密都在橋頭上

且這座瀘定橋,基本上還是以運送貨物為主。因此鐵索橫橋的方式,便應運而生。瀘定橋分別由橋身、橋臺、橋亭三個部分組成。橋身顧名思義就是由13根鐵索組成,橋臺和橋亭則是橋身兩側以及中間,起到加固的作用。根據測量,這13根鐵鏈每根長101.64米,重1.5噸。再加上需要固定鐵索的地龍樁,以及臥樁,這13根鐵鏈的總重量達到40噸!或許不少朋友會和筆者有這樣的疑問:如今由於各種大型工程設施一應俱全,修建一座這樣的鐵索橋應該沒有任何難題。可是300年前,古人又是用怎樣的方法,將40噸大鐵鏈拉到大渡河對岸?

300年前建造的瀘定橋,為何能經久不衰?其實秘密都在橋頭上

據記載,當時工匠們採取的是"繩套"修建方法。首先鋼鐵鏈穿過15個木質的竹筒,竹筒全部產自大渡河當地的竹子。這種竹筒特別堅韌,將鐵索全部穿入竹筒之後,並且用繩子從中而過。將繩子系在河岸兩邊,先由河的東岸,開始緩緩通過竹筒運輸,將鐵鎖一個一個傳入竹筒之內。這樣的話,鐵鎖的重量便靠著十幾個粗大的空心竹筒完全分擔開來。而且繩子已經系在河的兩岸,便可以保證鐵鏈不會掉落到河下。一旦將鐵鏈牽引過河之後,橋兩邊預設好的地龍樁便有大用途。修建瀘定橋所使用的地龍樁,已經過改造;樁體表面挖了很多交叉洞眼。

300年前建造的瀘定橋,為何能經久不衰?其實秘密都在橋頭上

洞眼中插入木棒扳動,地龍樁便會慢慢滾動,連帶著竹筒內的鐵索便會慢慢拉近;這就有些類似水井的"槓桿原理"。地龍樁旋轉之後,鐵鎖便會慢慢拉緊。當鐵索拉緊之後,事先搭建好的橋臺和橋亭放置於兩側,這樣便能得到足夠的壓重。最後再將從鐵鏈中間拿出繩子,用地龍樁二次夾緊,這座瀘定橋便修建完成。可是通過這種土方法修建的瀘定橋,為何300年之後卻能巍然不倒?當時四川提督嶽升龍,修建瀘定橋下了個命令:所有建造瀘定橋的工匠,需要於自己所負責的部分,刻上自己的名字。如果哪個環節出了紕漏,按圖索驥,找到這些修建的工匠要其負擔責任。

300年前建造的瀘定橋,為何能經久不衰?其實秘密都在橋頭上

如果這些工匠,因為意外或者生病離開人世,他們後人將會同樣受到懲罰。所以這些工匠便會想用一切辦法,將瀘定橋修建得既實用又堅固。大家也別以為四川提督,使用這樣的方法似乎是刻意為難底下工匠?然而我們換個角度考慮,如果修建瀘定橋的時候,這些工匠麻痺大意出現差錯。這13根鐵鏈,其中一個小環節發生問題,那麼帶來的後果將是不可估量。且這些工匠既然接了任務,他們也是拿錢辦事,必須要將瀘定橋修建牢固結實,這才算完成任務。

300年前建造的瀘定橋,為何能經久不衰?其實秘密都在橋頭上

因此這些工匠,需要將其修建部分刻上名字,無疑就等於立下了"軍令狀"。如此修建瀘定橋時,工匠不可能偷工減料,也不敢有一絲的麻痺大意。只用一年時間,古人便用40根鐵鏈建成了瀘定橋,直到300年後,這座橋樑依舊可以照常使用。

參考文獻:康熙御碑、清宮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