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7:從三個角度淺析《肖申克的救贖》到底完成了哪些救贖?

1994年,我出生的那一年,也是電影史上非常絢爛的一年,很多優秀的影片在這一年問世。豆瓣top250,很多都是這一年的。仔細去看,很多電影簡直到達了無法超越的高度。比如《肖生克的救贖》,這部電影豆瓣評分9.7,且多年來一直高居榜首。

該片改編自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說,由弗蘭克·德拉邦特執導,1994年上映,摩根·弗里曼飾演瑞德,蒂姆·羅賓斯飾演安迪·杜弗倫,這部電影最初取得的票房成績並不成功,當年獲得奧斯卡的電影是《阿甘正傳》。但是,近二十年來,這部電影以一種永不褪色的魅力高居在很多電影評分的榜首。很少有其他現代電影比《肖申克的救贖》更能捕捉人類精神的力量。

豆瓣9.7:從三個角度淺析《肖申克的救贖》到底完成了哪些救贖?

安迪越獄成功,在雨中大喊

我把這部電影定型為犯罪片,也是越獄片,其實是比較廣泛的一個題材,為什麼這部電影拍得這麼出色?我以為,就像它的片名所說的,它完成了很多的救贖。救贖了希望,信念,自由,情誼,以及很多人的固化觀念。

一、希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影片開頭,蒙太奇的剪接交替出現安迪在案發當晚和在法庭陳述的場景,他們在確認一個事實:安迪有沒有殺死自己的妻子以及妻子的情人?因為所有的邏輯推理以及證據都指向安迪,他被判無期徒刑兩輪,他要為兩條生命付出代價。他幾乎是一個被判死刑的人了,未來的人生只能在監獄裡度過。

從安迪進監獄的時候,瑞德就對安迪說:“希望是危險的東西,是精神苦悶的根源。”瑞德作為一個在監獄裡待了30多年的人,且每次申請假釋都被駁回的人,確實已經是絕望透頂了。從他一直平淡的,毫無波瀾的表情,冷靜地看待監獄裡發生的一切可以看出,他是一個不抱希望,得過且過的人。他唯一的安慰和釋放是可以弄到無數的煙和幾張裸女的照片,也算是這個監獄裡唯一可以容納的一點小小的生存的盼頭。

豆瓣9.7:從三個角度淺析《肖申克的救贖》到底完成了哪些救贖?

瑞德對安迪說話

安迪在肖申克監獄也是,充滿了暴力,賭博,霸凌,很多人都是自暴自棄的態度,準備在監獄裡度過未來的歲月。但是,安迪從來沒有被周圍人影響,他一直都幾乎是獨自一人在抵抗外部的世界,用自己內心無限的自由來企圖燃起監獄中的人對希望的火苗。

魯迅說過:路本無所謂有,也無所謂無的,只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我想,安迪在這裡說的是,希望本無所謂無,也無所謂有的,只是相信的人多了,就成為了現實。事實是,安迪確實做到了。

二、自由——陽光灑肩頭,彷彿自由人

《肖申克的救贖》裡有很多鏡頭都在說自由,在說千百年來我們一直都在不懈追求的東西。因為安迪的內心無限自由,所以,無論在何種情況下,他都試圖用他的努力讓周圍人去感受到他的自由。

安迪他們在屋頂幹活的那一段印象很深刻,當時安迪冒著生命危險,給獄警哈德利一些如何應對國稅局的避稅建議。安迪知道,如果他的獄友們能在緬因州炎熱的夏日陽光下一邊苦幹一邊喝上一兩杯啤酒,這對他們將意味著什麼。在那個場景中,他為大家爭取到冰涼的啤酒,給予他們“陽光灑肩頭,彷彿自由人”的感覺;他在監獄的喇叭裡放《費加羅的婚禮》,莫扎特所作的樂聲撒在罪犯們的身上,美妙的音符似乎將他們都濯洗得純淨如嬰兒;同時他也給予他的好朋友瑞德一個嶄新的歸宿。

豆瓣9.7:從三個角度淺析《肖申克的救贖》到底完成了哪些救贖?

安迪和獄友們一起在屋頂喝啤酒

再比如安迪在為監獄圖書館收集唱片,最後把一張意大利歌劇唱片通過揚聲器放給所有的囚犯聽。他把自己鎖在房間裡,這樣看守和監獄長就無法接近他。有幾分鐘,歌劇的音樂在監獄的牆壁和鐵欄間自由地流動。正如瑞德在電影中簡潔地說:“就在那一瞬間,肖申克監獄的每一個人都感到了自由……”。

安迪對生命的執著,對自由的渴望,讓周圍的人停下來重新思考,安迪用他的心靈在救贖一群失去自由的人,企圖讓他們對自由有新的渴望。當獄友們聽到那首《費加羅的婚禮》,我看到他們面部被夕陽染紅的平和的面孔,他們在靜靜享受這長久沒有過的心靈感受,我想他們在那一刻,是絕對幸福的。

三、信念——高高的圍牆關不住執著而堅定的心靈

“有些鳥兒是註定不會被關在牢籠裡的,它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著自由的光輝。”安迪便是其中之一。無罪入獄的他在肖申克中意志堅定、傲骨錚錚,他不屈服於“姐妹花”的淫威,奮力與他們抗爭;為了監獄圖書館的藏書量的增加,他堅持給政府寫信請求撥款;甚至徹夜無眠地挖掘越獄隧道……

安迪不斷地要求緬因州政府給肖申克監獄額外的資金,以便為另一名囚犯布魯克斯·哈特倫修建一座紀念圖書館。安迪連續幾個月不停地寫信,並年後終於收到了建造紀念圖書館所需的資金以及大量的書籍。因為有了這個圖書館,許多像年輕的湯米這樣的囚犯得以獲取知識,甚至獲得了高中畢業證書。

安迪一直憑著他的這種認真,這種傻勁,認真而執著地做著同一件事,頑強不放棄,用他的信念一步步朝著他想要的自由去努力。

豆瓣9.7:從三個角度淺析《肖申克的救贖》到底完成了哪些救贖?

老布

而與安迪相反,電影中的老布恰恰活成了安迪的反面。寫信的時候一定很無奈吧,在監獄裡待了五十多年,一下子來到了陌生的世界,沒有朋友,沒有家人,沒有了在監獄熟悉的環境。一切都靠這個接近耄耋之年的老人,在工作的時候還會挨批,年輕人都不一定能承受,可是命運卻把這一切毫無保留的給了一個老人,一個像新生兒剛來到這個世界的老人,最後終選擇自盡,真是造化弄人。

影片中也借瑞德之口說出了像老布這樣的人的生存之理:監獄裡的高牆實在是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這就是體制化。

被體制化的老布,正是那個缺乏信念的人,他容易改變,且改變之後就忘記了原來的樣子。他永遠無法感受到自由。因為心靈被囚禁,還有什麼希望可言?

要麼忙著生活,要麼忙著等死。步履匆匆的人們也許應該偶爾駐足,跳出來看看自己的模樣。我們終會知道,習慣於服從規則的人們將付出巨大代價來習慣本來屬於每一個個體的自由。

很多人都會記得安迪最後挖地道成功越獄之後在雨中對著天空,任憑雨滴打在臉上,如重獲新生那般自由。“滌盡罪惡,在彼岸重生。”

豆瓣9.7:從三個角度淺析《肖申克的救贖》到底完成了哪些救贖?

安迪越獄成功

是的,安迪一直在自我救贖同時也救贖了他人。“我本無罪,我需要自由”,這是對自己的救贖。與此同時,他也對獄友進行了知識與愛的救贖,而且他甚至作為一個“執行人”,在與整個肖申克監獄進行對峙。

這場孤軍奮戰,他終於贏了。這好像在對每一個感到被束縛,感到不自由的人說:

“高高的圍牆關不住自由的心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