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並用,標本兼治——試論班級管理、學生教育的理想模式


“儒道”並用,標本兼治——試論班級管理、學生教育的理想模式

引言

予嘗讀唐人柳子厚的《種樹郭橐駝傳》,感慨良多。


“儒道”並用,標本兼治——試論班級管理、學生教育的理想模式

原文如下:

郭橐駝,不知始何名。病僂,隆然伏行,有類橐駝者,故鄉人號之“駝”。駝聞之,曰:“甚善。名我固當。”因舍其名,亦自謂橐駝雲。

其鄉曰豐樂鄉,在長安西。駝業種樹,凡長安豪富人為觀遊及賣果者,皆爭迎取養。視駝所種樹,或移徙,無不活,且碩茂,早實以蕃。他植者雖窺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問之,對曰:“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也,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築欲密。既然已,勿動勿慮,去不復顧。其蒔也若子,其置也若棄,則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長而已,非有能碩茂之也;不抑耗其實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則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過焉則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則又愛之太恩,憂之太勤,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顧,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離矣。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為哉!”

問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駝曰:“我知種樹而已,官理,非吾業也。然吾居鄉,見長人者好煩其令,若甚憐焉,而卒以禍。旦暮吏來而呼曰:‘官命促爾耕,勖爾植,督爾獲,早繅而緒,早織而縷,字而幼孩,遂而雞豚。’鳴鼓而聚之,擊木而召之。吾小人輟飧饔以勞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則與吾業者其亦有類乎?”

問者曰:“嘻,不亦善夫!吾問養樹,得養人術。”傳其事以為官戒。

該文針對唐中期以後的“弊政”提出,以寓言的形式諷喻當政者:苛政擾民,民不勝其擾。對待百姓,應“順木之天,以致其性”。

今天,我不想談政治,僅想就當下中國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現象談談自己的認識,權當拋磚引玉罷了。

“儒道”並用,標本兼治——試論班級管理、學生教育的理想模式

魯迅先生曾經談過,“殺人有兩法,一曰捧殺,二曰棒殺。”改革開放四十餘年,方方面面多借鑑西方的經驗理論。一味地“拿來”,不加挑選,勢必會造成瑕瑜互見、泥沙俱下的局面。教育上之“寬”,其實是對學生的“放縱”。這樣的“寬”,易使其在不知不覺中變得毫無底線,進而危害到社會,是謂“捧殺”。生活中諸多“熊孩子”的出現,大概有賴於此?

如此看來,似乎傳統教育成了“最佳選項”?那也不盡然!傳統教育強調“棍棒底下出孝子”,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現今的學生大多心理脆弱、逆反心強,一味地“嚴管”,適得其反。這類似於“棒殺”,人的精神都出了問題,何談民族希望、國家振興呢?


“儒道”並用,標本兼治——試論班級管理、學生教育的理想模式

《易經·象傳》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它告訴我們,人應該有積極進取的精神,切不可倦怠偷閒。

“儒道”並用,標本兼治——試論班級管理、學生教育的理想模式

從儒家的角度來看,這是“有為”。故而,在弘揚傳統文化、樹立民族自信的大背景下,我們教育學生時提倡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見《大學“八條目”》)。概括地講,這些都可稱為“修行”,是一種做人做事求取學問的態度。有此態度做支撐,諸事皆“有可為”。

然而,在當下,並不是所有人都想“有所為”;更有甚者認為“知識是無用的”,學他何益?他們的論據是:大字不識幾個,卻開公司、當老闆、駕豪車、住豪宅者,比比皆是。以“知識改變命運”的夢想,可以醒醒了!

可是,這些人卻恰恰忽略了一點:凡事業上有所成就者,不都是因為“修行”態度積極而獲得的嗎?古有孔孟、二程、朱熹、王陽明等聖賢;今有朱毛、彭總、陳毅、劉少奇等先烈。這些,不都是我中華赫赫有名之“修行者”嗎?

作為學生,現階段的“修行”,就是要不斷積累,提升自我的文化素養。難道不應該嗎?

然而,在漫長的“修行”過程中,有的人不堪其苦放棄了,有的人能力不濟倒下了,有的人不知所措彷徨了,老師對學生的“引”,似乎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了。

於是,有人便提出要“堵”。堵住學生接觸不良信息的“通道”,堵住學生不思進取的“退路”,堵住學生胡思亂想的“根源”……結果,不但沒有堵住,反而引得“洪水”氾濫,一發不可收拾!


“儒道”並用,標本兼治——試論班級管理、學生教育的理想模式

這時,我們需要藉助的是道家的“

”。《道德經》第三十七章中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說的是人要遵循自然之理,順應自然的運行,不必去幹預自然的運行,不做不必的事,但也必須去做“作為自然與社會一部分的你”遵循自然邏輯該做的事(無不為)。這個“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我稱之為“導”。大禹治水,之所以成功,最重要的一個原因莫過於改“堵”為“導”。適時地對學生進行心理上的疏導,是十分必要的。若不及時,後果不堪設想。

“儒道”並用,標本兼治——試論班級管理、學生教育的理想模式


“儒道”並用,標本兼治——試論班級管理、學生教育的理想模式


常常在新聞廣播中聽到諸如“某中學生因作業繁多而跳樓”、“某高三學生用水果刀刺死班主任”、“某留學生殘殺陪讀母親”等惡性事件,令人震驚不已。學生走上歧途,讓人惋惜;他人因之而喪命,則更讓人痛心!難道是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儒道”並用,標本兼治——試論班級管理、學生教育的理想模式

“儒道”並用,標本兼治——試論班級管理、學生教育的理想模式

小結

概而言之,世間萬物都有它的天性。這一“天性”被人為干預得越多,其損失得便越多,進而對社會的危害也就越大!所以,回到文章的開始,作為教育者的我們“順木之天以致其性”,何樂而不為呢?“有為”是目標,但不能因為追求目標而違背教育規律;“無為而無不為”是手段,但手段必須要為目標而服務。因此,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才能起到“儒道”並用、標本兼治的效用。

有鑑於此,班級管理、學生教育不能一味地“引”,更不能一味地“堵”,而是要依據情況適時地“導”。只有這樣,我們的班級管理、學生教育或許才能呈現出一片藍天來……

以上,就是我的一點兒思考與認識,若有不當之處,敬請指教!

“儒道”並用,標本兼治——試論班級管理、學生教育的理想模式


“儒道”並用,標本兼治——試論班級管理、學生教育的理想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