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綱曾“抄襲”姜昆段子?相聲“捋活”現象該如何規範

萬萬沒想到,當年吳秀波主持《歡樂喜劇人》時該節目還是中國喜劇綜藝扛鼎之作,現在已經徹底淪為靠花邊新聞炒作的尷尬鬧劇了。

郭德綱曾“抄襲”姜昆段子?相聲“捋活”現象該如何規範

其實,喜劇演員咖位小不要緊,賈冰當年剛參加時也是默默無聞,文松剛來時除了東北老鐵又有幾個人認識他?對於喜劇演員來說,重要的是有一個真誠的、努力的、嚴謹的專業精神,而不是靠著煽情刷熱度,更不能抄襲!

自從岳雲鵬奪冠之後,從第三季開始,《歡樂喜劇人》舞臺上的抄襲事件越來越多,文松、賈玲、張雲雷、張鶴倫直到現在的白鴿和白凱南都曾陷入抄襲風波,抄襲事件猶如一個接力棒在《歡樂喜劇人》的舞臺上屢屢出現,這不禁讓人感慨,現在的曲藝界(包括相聲、小品)都怎麼了?不抄襲不能活嗎?

本文就以相聲界為例,談一下抄襲產生的原因和規範方法。

郭德綱曾“抄襲”姜昆段子?相聲“捋活”現象該如何規範

一、相聲歷史上的捋活跟生存狀態有關

喜劇創作很難,不論是小品還是相聲以及喜劇電影,怎麼把人逗笑都是一個很難的工作,因此相聲界的“捋活”“捋葉子”也就是抄襲,打一百年前就有。

舊社會相聲藝人多數是文盲,他們沒有創作相聲的能力,因此只能從師父那裡一句一句學。如果沒有師父怎麼辦?那就只能“捋活”,蹲在相聲同行的場子旁邊,用超強的記憶力將人家說的相聲背下來。這種事相聲泰斗侯寶林和山東快書宗師高元鈞在小的時候都幹過。

捋活是一種能快速學藝和掙錢的方法,因此雖然相聲行業內對這種行為很是鄙視和禁止,但耐不住有個別藝人鋌而走險。只是好在舊社會藝人對江湖規矩還是存在畏懼和尊重,因此捋活現象雖有,但沒有呈現大規模蔓延之勢頭。

而在新中國成立後一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捋活的現象比舊社會更少,幾乎沒有什麼出名的捋活記錄。因為這個時間段內,相聲藝人生活比較穩定,而且隨著廣播和電視的發展,一旦捋活被抓,那就是全行業丟人的事情,犯不上。

所以,在上個世紀,相聲藝人的捋活現象基本上都和生存環境有關,為了生存不餓死,有些人不得不捋活,但到了生存得到保障以後,即使國家還沒有關於知識產權的規定,相聲行業內捋活現象依然是鳳毛麟角。

郭德綱曾“抄襲”姜昆段子?相聲“捋活”現象該如何規範

二、新時代相聲抄襲跟什麼有關?

為什麼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相聲捋活現象越來越多呢?

第一個原因就是條件不同了。

手機錄像功能普及、網絡段子開始風行都是相聲捋活現象頻發的外部原因,畢竟條件好了,捋活更方便,連用腦子記憶都不需要了。

第二個原因則是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完善。

我國的知識版權保護工作雖然是一步步在完善,但是對於相聲小品這種表演形式來說還只停留在保護整段作品的著作權上。對於單個包袱以及段子的保護措施是沒有的。

舊社會和解放後一段時間,相聲行業可以通過行規和道德來限制抄襲行為,但現在這種道德規範已經用處不大了。道德阻擋不了成名和賺錢的原始衝動。

在這方面郭德綱已經走在了前頭,他將自己改編的《隋唐演義》《西遊記》《濟公傳》等十九部作品進行了版權登記,如果其他藝人想說郭德綱版本的這些單口相聲,對不起,你需要得到授權,簡單說就是交錢。

郭德綱曾“抄襲”姜昆段子?相聲“捋活”現象該如何規範

第三個原因則是行業內一些知名演員的不良示範。

相聲行業內已知第一個在相聲中大量採用網絡段子的人是姜昆,他創辦了第一個相聲網站,也首先在網絡上徵集段子。姜昆徵集之後的做法是,在作品文字稿中署名註釋原創作者或者乾脆付費購買。比如他曾經直接花5000元從趙津生手裡買走一個作品,還帶著趙津生上春晚。

應該說,姜昆對使用網絡段子是起到了良好的示範作用。但其他人就未必這麼做了。

郭德綱曾“抄襲”姜昆段子?相聲“捋活”現象該如何規範

相聲行業內第一個因為抄襲網絡段子引起廣泛爭議的是郭德綱,他在2012年的相聲《屌絲青年》中大量採用了知名博主“英式沒品笑話百科”“劍神葡萄”等人的段子,根據博主貼出來的對比,其抄襲比例甚至達到了80%。雖然“英式沒品笑話百科”等博主沒有將此事上升到法律層面,但無疑此事鬧到法院,郭德綱必敗。

此事當年引起了很多人對郭德綱的批評,包括知名作家馬伯庸,他也是被抄襲者之一。而郭德綱在當年很聰明的表示了道歉,但隨即更“聰明”的在網絡上發表了一系列諷刺被抄襲者的博文。很多郭德綱的粉絲也對被抄襲者持續謾罵,這讓被抄襲的“英式沒品笑話百科”等博主身心俱疲。

郭德綱曾“抄襲”姜昆段子?相聲“捋活”現象該如何規範

可以說,郭德綱和他的粉絲此舉起到了一個極壞的示範作用,所以以後不論是張雲雷還是張鶴倫,當他們抄襲事發時,不僅不道歉,同樣不去阻止粉絲謾罵被抄襲者,這種做法無疑是對抄襲行為的鼓勵。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郭德綱甚至還抄襲過姜昆的相聲段子。

郭德綱曾“抄襲”姜昆段子?相聲“捋活”現象該如何規範

比如郭德綱著名的“百萬那個雄師啊,怎麼能夠過大江”,那是姜昆在九十年代的相聲《是我不是我》裡的包袱。

還有郭德綱調侃于謙“演電影《寡婦》裡的丈夫”,那是姜昆在八十年代相聲《想入非非》裡的包袱。

這種同行之間的捋葉子,其實不是什麼大事,一般情況下打個招呼就行,但貌似郭德綱真不一定給姜昆打過招呼。

郭德綱曾“抄襲”姜昆段子?相聲“捋活”現象該如何規範

而德雲社的一些粉絲也存在為抄襲推波助瀾的行為,比如郭德綱調侃于謙“雙胞胎洗澡淹死一個,死的是你,你是你哥哥”,這個頗具哲理性的段子來自於一個美國人,馬克吐溫。

本來郭德綱引用馬克吐溫的著名段子也不是什麼事兒,但一些沒文化的粉絲在網上給這個段子打上郭德綱原創的標籤顯然就太過分了。

如果連相聲界的名人對待抄襲和捋葉子都不能擺正態度的話,那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在相聲界抄襲事件層出不窮了。

郭德綱曾“抄襲”姜昆段子?相聲“捋活”現象該如何規範

三、如何規範相聲界的抄襲行為?

不要以為抄襲一個段子不是什麼大事,如果原創者的利益和尊嚴得不到正確對待,那麼以後就是劣幣驅逐良幣,大家誰都不去原創了,都去用《星球大戰》著名臺詞“I am your father”逗笑怎麼能行。

筆者認為,規範相聲行業以及喜劇行業內的抄襲行為,應該可以分幾個層級去做。

第一,國家已經有曲藝類作品登記著作權的法律,凡是原創的作品都可以去登記註冊,一些對傳統相聲的改編版本也可以登記。那些具有整段曲藝節目原創能力的作者,應該第一時間將自己的作品進行相關的知識版權登記。

郭德綱曾“抄襲”姜昆段子?相聲“捋活”現象該如何規範

第二,對於一些碎包袱和段子,這些原創作品目前還無法進行版權登記,作者可以按照“英式沒品笑話百科”等博主的辦法,將自己原創的段子整理成集錦,發佈到公開的網絡平臺同時保留原始文件,以備以後維權使用。即使最後很難像版權作品那樣可以獲得抄襲者的賠償,但至少不用再繼續吃啞巴虧,同時也可以積累粉絲讓作品升值。

第三、行業內的知名演員應該帶頭尊重原創作者,對於借鑑來的段子,該署名的署名,該付費的付費。就算不用署名和付費,至少打個招呼先,就算事先不打招呼,至少當被人發現時能及時道歉,就算不道歉,至少也要阻止粉絲攻擊原創作者。

郭德綱曾“抄襲”姜昆段子?相聲“捋活”現象該如何規範

最後,現在的曲藝界充滿了浮躁的氣息,原創精神和原創能力反而成了稀缺資源,如果我們不去保護原創,讓原創精神死掉,讓原創作者寒心。那麼曲藝界最後也許只能把灑狗血和三俗當成幽默,那無疑是一件極其可怕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