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騎兵作為一種珍貴的兵種,如何對戰術的實施起重要作用呢?

之前在看《權力的遊戲》第八季,終於到了與異鬼對決的時刻。大戰拉開,人類所率領的一大波騎兵開始衝鋒陷陣,然而不超過一分鐘,騎兵全體覆沒。

網友們都看呆了,啥情況這是?這麼珍貴的騎兵,一上來就送掉了?後面還怎麼打?到底懂不懂騎兵的戰術?於是,網友們紛紛吐槽權遊編劇無能,吐槽權遊爛尾。

怨不得網友們吐槽,在古代戰爭中,騎兵作為一種珍貴的兵種,往往是需要跟一些戰術的實施緊密結合,把騎兵的作用發揮到最大限度,而不是像權遊這樣,一上場就沒頭沒腦地送死。那麼,在戰爭中,騎兵是如何對戰術的實施起到重要作用的呢?


古代騎兵作為一種珍貴的兵種,如何對戰術的實施起重要作用呢?

騎兵為什麼那麼重要?

春秋戰國時期,王室式微,諸侯擁兵自立,戰爭頻發。一開始的時候,人們打仗以車戰為主,兵車的數量成為衡量一支軍隊是否強大的標誌。後來步兵慢慢加入戰爭中,車兵並重,少量的騎兵出現在了各國的軍隊中,增加了戰術的多樣性。到了戰國時期,七雄爭霸,各國之間的戰爭愈發激烈頻繁,隨著戰爭規模在不斷地擴大,各國對於戰術的靈活性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騎兵作為一種獨立的兵種,開始在歷史的舞臺上大放異彩。

騎兵的興起對我國的軍事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因為騎兵的出現,使許多不尋常的戰術戰略得以實現,如奇襲、閃擊、追擊、救援、迂迴、包圍、退卻和劫糧道。熟悉中國的戰爭歷史的朋友,對於以上這些名詞應該都不陌生。而戰術之所以能夠實施,很大程度上是得益於騎兵的。


古代騎兵作為一種珍貴的兵種,如何對戰術的實施起重要作用呢?


騎兵有著靈敏快捷的特點,正是這些特點使他們克服了複雜地形的限制,避免了雨雪天氣的影響,幫助了他們拉長戰線、擴大戰爭空間。可以說,一個幅員遼闊的帝國誕生,與騎兵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騎兵在古代戰爭所表現出來的機動性和流動性,沒有一個兵種可以與之匹敵,它從多維度、多層面推動了戰術的發展,對戰爭影響極大,這也是為什麼古代中國在軍事上那麼重視騎兵的原因。

騎兵使許多戰術得以實施

前面說到騎兵的出現,使許多戰術得以深化和實施,下面我們分別來講一講騎兵對各種戰術的重要作用。

  • 奇襲,簡單而言就是出其不意地攻擊敵人;而閃擊則是以突然襲擊的方式一招制敵,這兩者在含義和形式上的意思大概都是相同的。

奇襲和閃擊有著共同的特點:快速、出奇、集中,這三個因素結合起來,足夠給敵人致命一擊。在此說明一下,奇襲和閃擊並不是騎兵獨有的,早在車兵時代,這種戰略便早已實踐過。然而戰車體積巨大、過於笨重,步兵又太過顯眼、速度較慢,這兩種兵種都不能滿足奇襲和閃擊的要求。騎兵完美地融合了車兵的優點,

又撇開了車兵的不足,戰馬迅猛、耐力又強,不似戰車行動不便,容易暴露行蹤;而騎在馬身上的軍人避免了步行疲憊,卻仍保留了作戰的精力和敏捷的思緒。騎兵極大地提高了這兩種運動戰的效率,沉重打擊了敵人。我國的戰爭歷史上,把奇襲與閃擊這兩個戰術運用合理得當,在戰場上往往攻無不勝。


古代騎兵作為一種珍貴的兵種,如何對戰術的實施起重要作用呢?


北魏孝昌三年,高歡率軍出戰,為了輕鬆將敵人一網打盡,他想出了兩個辦法,一個是路上不要燒火做飯,以免動靜太大引起敵軍的注意;另一個是利用騎兵行軍快的特點日夜趕路,減少行程時間。高歡僅用了四天時間就到達目的地,趁著夜黑風高,攻進城樓,殺了對方一個措手不及。唐朝時期,突厥屢次進犯,這個民族的人打仗兇猛,卻不善防範,名將李靖利用了這個弱點,選擇一個霧茫茫的晚上,率領少量騎兵奇襲了突厥可汗,並大獲成功。這種行程漫長的戰役,如果沒有依靠騎兵的迅速敏銳,是很難取勝的。

  • 追擊,就是追趕逃跑的敵人。追擊有許多種方式,可以從敵軍的側方進行追擊,也可以從敵軍的後方進行追擊,怎樣進行有效的追擊,要看將軍的安排。

其中,追擊的工具是至關重要的。在追擊的過程中,如果用戰車或者步兵追擊,可能會引起敵方強烈的反抗。要知道,這些戰敗者之所以要逃,就是為了想要活命,只要有一線生機,只要有活下來的可能,他們就會奮力逃跑。既然逃跑跟反抗都可能會死,那倒不如盡最大的力去反擊,所以搞不好還會出現“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情況,這也是為什麼說“窮寇莫追”的原因。

因此,騎兵是最好的追擊工具,騎兵的特點能夠有效助力追擊的戰術,快速地追上逃兵。

李世民還是秦王的時候,率騎兵追擊宋金剛,一天走了兩百餘里,途徑多個地方,沒有停歇過。最後宋金剛實在是受不了李世民和他的騎兵軍隊沒日沒夜地追趕,陷入了窘境。元朝時的大將速不臺也曾率領騎兵追擊忽都的殘餘勢力,他巧妙運用了一兵多馬的戰術,並下令無論忽都跑到哪都要把他抓回來。速不臺的騎兵軍隊克服了種種地形困難,跨過高山和沙漠,追了幾千公里,終於拿下忽都。李世民和速不臺都是利用了馬匹的耐力和迅速,針對戰況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將敵人殲滅。如果沒有騎兵,那麼追擊這個戰術也沒法完成。


古代騎兵作為一種珍貴的兵種,如何對戰術的實施起重要作用呢?

  • 緊急救援在戰爭中是相當緊要的一個環節。在戰爭中,如果前線戰士們的糧食不足或者在戰場上處於弱勢,這時候就需要別人來救援。

而救援最關鍵的兩點,一是時間,二是速度。時間就是生命,速度就是金錢,戰場這個殺人不眨眼的地方,哪怕你的救援只遲到了一點點,也會讓許多士兵們死於非命。這種關鍵時刻,騎兵又派上用場了,戰馬速度快,可以日行千里,並且它的耐力強,不畏疲勞

遼朝曾派兵將河東名將周德威包圍在幽州,正當周德威深感城破人亡、盼望援軍的危急時刻,李嗣源率領幾千騎兵,突破了遼軍的阻截,救出了周德威。崇禎年間,皇太極帶領其軍隊繞開了袁崇煥佈下的重重防線,直逼京師。袁崇煥得知此消息,連夜率騎兵前往北京馳援。袁崇煥及其軍隊不吃不喝、馬不停蹄地趕往北京,在經過幾次激烈的戰鬥後,終於將後金軍隊打敗,守衛了首都。如果沒有騎兵,戰爭中的救援不可能如此及時而迅速。

  • 迂迴包圍的戰術在古代軍事史上也落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迂迴包圍戰術,要求軍隊從敵方的雙側或者前後方進行埋伏包圍,以求達到切斷敵軍後援、將敵軍困於包圍圈中的目的。

這個戰術看似天衣無縫,實際上卻有一個缺點,因為需要繞道包圍,所以行軍路程遠。對於傳統的步兵而言,為了攻擊敵軍而長途行軍,會極大地消耗戰士的體力,沒有獲勝的優勢,因此距離越長,步兵的壓力就會越重。而對於騎兵而言,長途跋涉的行軍並不難,依靠戰馬的腳力與耐力,騎兵的可以進行幾十裡到幾百裡,甚至典型的騎兵可以數千裡行進。基本不用擔心從迂迴戰術所導致的路程問題


古代騎兵作為一種珍貴的兵種,如何對戰術的實施起重要作用呢?


西漢時期,霍去病就帶領過八百騎兵,從匈奴的背後進行包抄,斬下了敵軍首領的祖父,並且俘虜了匈奴的高官。忽必烈也曾率騎兵從西南方面進攻,迂迴六千多公里,包圍了整個南宋。倘若沒有騎兵,霍去病不會以少勝多戰勝匈奴,南宋也不會那麼快走向滅亡。

  • 騎兵也是截糧道當仁不讓的兵種。

糧食運輸往往關係著整個軍隊的輸贏。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孫子曾經分析過騎兵的功能,其中一條便是,“攔阻敵軍的糧食,斷絕敵軍的道路。”另一條是,“燒燬敵人的物資,使敵人的庫存空出來。”後來人都將孫子的這兩句話付諸實踐,並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曹操,他最拿手的功夫就是截糧道。然而截糧道可不容易,首先需要一批身手敏捷的士兵,經過長時間的奔馳,冒著極大的危險進入到敵軍的倉庫中,拿走糧草或者將其焚燒,動作一定要快,最後還得敏捷撤退。騎兵完全符合以上的條件,是截糧道當仁不讓的兵種。

七國之亂時,太尉周勃派出騎兵包圍住吳楚聯軍,斷了聯軍的糧道,由於糧道被截,糧草自然也無法送到,吳楚聯軍的士兵們餓得頭昏眼花,周勃趁此機會反攻,大獲全勝。官渡之戰是一場典型的以少勝多戰役,曹操之所以能憑藉微薄的兵力戰勝袁紹,實際上他是出了一步狠招——燒了袁紹的糧草。當袁紹的士兵看到糧草被燒時,一時間人心惶惶,最後慘敗。


古代騎兵作為一種珍貴的兵種,如何對戰術的實施起重要作用呢?


  • 退卻指的是在敵軍進攻之時,為了保住軍力而向別的地方撤退。在退卻的時候,敵軍可以乘勝追擊,也可採用迂迴的戰術。

總而言之,在戰爭中退卻,有著相當大的風險,迅速是退卻的主要條件。騎兵又派上了用場,它可以在短時間內長距離地後退,遠離敵方的追擊與埋伏。快速退卻以後,騎兵可以找一個地方先休息、訓練,等待更好的作戰時機。北方民族善戰,也善馴馬,因此他們的騎兵速度是非常快的,隋朝的名將宇文弼就曾感嘆過,“突厥的騎兵在進攻的時候速度快得像一條疾飛的箭,退卻的時候又快得像一根斷了線的弦,實在是難追。”騎兵在退卻時除了有迅速這個優點外,他們還能夠“有聚有散”,比如說他們可以分成好幾只小隊伍退卻,讓敵軍捉摸不透蹤跡,如果一小部隊不幸被俘,也不至於全軍覆沒,大部分軍隊實力還是能得以保存。而且,馬的合群性強,在退卻分散後,他們能夠很快找到其他部隊。

曹操大戰張繡時,曹操的坐騎被射中好幾箭,導致無法前進,在曹操即將被俘虜的關頭,他的長子曹昂讓曹操坐上他的戰馬先逃走,而曹昂由於沒有馬,被退卻的軍隊遠遠甩在後面,最終死了。芒山之戰後期,北魏高歡軍敗,坐騎也被人射死,正當他面臨西魏追趕而手足無措時,他的部下將自己的馬送予高歡,高歡騎上馬後趕緊逃走,保住了性命。如果沒有戰馬坐騎,曹操與高歡肯定沒辦法成功退卻。

結語

古時候,人們沒有先進的技術去製造更有殺傷力的兵器,只能利用戰馬的迅猛敏捷來打戰,以此為基礎使得許多戰術能夠深化和實施,這都得賴於騎兵這個兵種。騎兵的不斷改革與戰術的發展相輔相成,騎兵的出現使得戰術實施,增加了勝利的機會,也擴大了戰爭的規模和增加了戰爭的頻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