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這4種行為,常被家長誤解為“壞毛病”,其實是變聰明的表現

很多家長都覺得孩子“難管”,而且是越長大毛病越多,尤其是一些好動的孩子,從會爬開始就沒消停過。

其實,孩子的行為有可能是自己在探索知識的過程,有些“壞毛病”看起來無法讓人接受,甚至在大人開來一定要“嚴加約束”,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其實只是大腦發育的一個過程,正說明孩子在變聰明呢!


孩子這4種行為,常被家長誤解為“壞毛病”,其實是變聰明的表現


一、6歲前孩子的大腦在快速發育

研究顯示,兒童智力的發育高峰期是從出生到6歲的這段時間。因此,6歲前孩子的變化會非常大,尤其是行為、習慣方面,會因為大腦的發育而產生很多“特殊”的行為。


孩子這4種行為,常被家長誤解為“壞毛病”,其實是變聰明的表現


二、孩子這4種行為,常被家長誤解為“壞毛病”

1、 搞破壞

孩子總是喜歡研究東西,尤其是小男孩,經常把家裡各種東西不是拆了就是搞壞了。在孩子的這個年齡段,孩子這樣的行為是很正常的。

家長不要擔心孩子搞破壞會養成調皮搗蛋的性格,孩子在搗蛋的時候會鍛鍊孩子的思維能力,家長把危險和貴重物品收起來,接下來讓孩子自己探索他想知道的知識,正確教育孩子自己解決自己的事情,搞砸了的責任也需要自己承擔


孩子這4種行為,常被家長誤解為“壞毛病”,其實是變聰明的表現


2、 重複行為

有些家長會認為孩子一直重複是孩子智力跟不上,但事實卻相反。孩子會在不斷重複中用不斷學習,不斷記憶。是孩子在學習階段正常的行為,家長不用擔心。

家長要對孩子的教育學習多投入精力,趁孩子在這個階段學習和記憶效率是最高的,家長可以對孩子進行一些學習上的培養和訓練,讓孩子養成一個優秀的學習習慣。這對孩子的未來生活和學習是一筆難得的財富。


孩子這4種行為,常被家長誤解為“壞毛病”,其實是變聰明的表現


3、 話多,像個小話嘮

大家經常聽到“孩子說話多更聰明”這樣的話。其實這句話是有道理的。孩子在多說話的時候能鍛鍊自己的語言能力,讓自己說的語言開始變得有邏輯性,瞭解的知識面也更寬。

孩子也會經常控制不住自己想說話的衝動,一直追問一些問題,說一些話。有的家長會因為孩子這樣話癆而感到十分煩惱。其實家長應該調整心態,當孩子出現“話癆”的行為時,家長對孩子進行一些知識的教育傳授,會讓孩子更好的學習,頭腦變得更聰明。


孩子這4種行為,常被家長誤解為“壞毛病”,其實是變聰明的表現


4、 閒不住

愛玩好動是孩子本來的天性,有些家長甚至會懷疑孩子會不會是“多動症”。但是,一般的孩子好動愛玩,是孩子精力旺盛的表現。

臨床研究表明,孩子好動或者閒不住的行為一般表現在出生後的十八個月左右,稱這段時間是孩子感知運動能力的發展時期。


孩子這4種行為,常被家長誤解為“壞毛病”,其實是變聰明的表現


這段時期,孩子經常會左走走、右走走,一刻也閒不住。家長可以在孩子這個階段多與孩子愛進行一些室外活動。做一些遊戲,鍛鍊孩子的運動體能。

孩子調皮並不是不可以的,而是應該家長進行引導,在正確的有規則的範圍內,孩子可以盡情發揮在孩童年紀應該有的活力與有趣。


孩子這4種行為,常被家長誤解為“壞毛病”,其實是變聰明的表現

靜靜給大家推薦一套《聰明寶寶全腦新思維遊戲》全書10冊,全面開發孩子的記憶力、判斷力、專注力、推理能力、協調能力,開發大腦潛能。

另一套《蒙特梭利早教全書》,共8冊,適合0-6歲的寶寶,內容包括語言能力、數學能力、智力開發、生活能力、藝術能力、感覺能力、左腦開發和右腦開發8個部分,全方位幫孩子開發潛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