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效應”對管理工作的啟示

“馬太效應”由美國科學史研究家默頓於1973年提出,取材於《聖經》“馬太福音”裡的一個故事,其基本內涵是:人們的眼光總是投向成功者,人才的成功同社會對其的承認和肯定成正比。“馬太效應”表明:名人與無名者幹出同樣的成績,前者往往“榮譽追加”,上級隆重表揚,各種桂冠也一頂一頂接踵而至;後者卻無人問津,甚至還會遭受非難和妒忌。

“馬太效應”啟示我們:作為領導者,在人才評判、評先樹優、表揚和批評等領導活動中,一定要避免“馬太效應”這一消極方面帶來的獎罰誤區。“賞有據,罰有章”,對錶揚獎勵和批評懲罰,要按照規定要求和單位實際,結合每個人的德能勤績及完成工作任務的具體情況,作出科學、嚴格的規定,完善制度,統一標準,決不能因人而異,“看客下菜碟”。“賞罰之道,莫若至公”,作為領導者,既不能“情人眼裡出西施”,也不能“討厭和尚恨袈裟”,要“賞不因喜,罰不因怒”,“賞不遺疏遠,罰不阿親貴”,不厚此薄彼,不論資排輩,做到公正嚴明,一視同仁。唯此,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領導才能和領導水平。

“馬太效應”對管理工作的啟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