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這種“獎勵”行為,坑娃不淺!

表姑最近常常悶悶不樂,一問原因,才知道是因為她14歲的兒子樂樂。

表姑說,為了激勵樂樂學習,她可是花費了大量心血,要什麼買什麼。她告訴樂樂,只要他每次都能考班級前三名,就會不限制他玩手機的時間,而且會給他買平板電腦!樂樂是個聰明的孩子,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初二上學期,每回都考前三名。表姑也兌現了承諾,給樂樂買了平板電腦。

可自從有了平板電腦,樂樂沉迷於遊戲不能自拔,初二下學期的時候,成績直線下滑。表姑急的要沒收平板。沒想到樂樂大發雷霆,並對他的父母說:“你們憑什麼收回平板?這是你們承諾給我買的。”表姑也很生氣:“可是現在你的成績一塌糊塗,怎麼還有資格玩電腦?”樂樂說:“那你當時也沒說成績下降要收回的啊!現在平板是我的了,你們無權收回!”我表姑氣得啞口無言。

父母這種“獎勵”行為,坑娃不淺!

我表姑和她兒子之間的這種“交換”關係,在中國的教育中並不少見。父母總是承諾孩子:“如果你表現得好,我就給你買你想要的。”久而久之,這種方式讓孩子與父母形成了交換的關係。這種以物質“獎勵”為條件的“交換”行為,對孩子的成長十分不利!十分坑娃!

如果因為孩子“表現好”,所以才滿足孩子的要求,給予物質獎勵,只會喪失孩子的獨立人格。在以後的生活中,如果孩子還想得到什麼,就會想法設法地跟父母交換條件、討價還價。孩子只有得到想要的,才會去做家長要求的事情,如果得不到,就不會按要求去做。用物質作獎勵,會失去孩子做事情本事的意義和價值。

那麼,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父母這種“獎勵”行為,坑娃不淺!

樹立正確的“獎勵”觀念

作為父母應該有正確的“獎勵”觀念,物質獎勵不是不可以,但要合理、適當,且不能以“交換”為條件。適當的物質獎勵,可以滿足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勵孩子成長,但不能過度。

父母要告訴孩子:“你想要什麼,直接告訴爸爸媽媽,爸爸媽媽會根據家裡的情況來滿足你,這是爸爸媽媽對你的愛。”孩子想要什麼,只要不過分,父母儘可能地去滿足,沒有理由,不做交換。讓孩子明白,爸爸媽媽是發自內心的愛,而不是條件交換的“獎勵”。

父母這種“獎勵”行為,坑娃不淺!

對孩子的正確行為提出口頭鼓勵或表揚

如果孩子幫你做家務、按時完成作業等,那麼父母只針對孩子所做的事情提出口頭表揚就可以了。比如,父母可以說:“你今天表現很好,能夠獨立完成作業了。說明你是一個自律的好孩子。”這樣孩子才會願意繼續做這些正確的事情,而不是拿正確的事情和父母作交換。

父母這種“獎勵”行為,坑娃不淺!

培養孩子的“內驅力”

我們都知道,一個人要想做好某件事,必須依靠強大的內驅力。外在驅動力的“刺激”有一定效果,但時間長了,孩子會對這種“外在驅動力”產生麻木感,並且孩子會變得物質。這當然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所以家長要重視孩子內在驅動力的培養。

父母要讓孩子明白學一樣東西或做這樣一件事的樂趣,讓孩子知道學習會讓他更加強大、變得更加優秀,讓孩子明白做這件事情本身的意義,所獲得的知識和樂趣便是最好的“獎勵”。

父母這種“獎勵”行為,坑娃不淺!

父母以物質“獎勵”孩子的行為,坑娃不淺,經儘快改掉這種教育方式吧,別等以後後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