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小朋友”逆行的“大叔”带队回来了!34位“小朋友”给他手书一封回信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通讯员 王家铃 李文芳 记者 吴朝香

陪“小朋友”在湖北荆门抗疫的暖心“大叔”带队回来了!

3月28日,浙江省首批支援荆门(重症)医疗队,即浙大邵逸夫医院援荆团队在湖北历经45天“浴血奋战”,回家了。当天,他们乘坐大巴前往湖州德清隔离修养。

浙江省首批支援荆门医疗队队长,邵逸夫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刘利民激动地说,经历这场战役,带去的“小朋友”都长大了,他们表现非常出色,圆满完成任务。在离开荆门时,沿途几十万荆门民众自发夹道相送,从来时“停摆的城市”,到今天的“万人空巷”,真的非常感动!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

3月29,本来准备“要好好睡上一觉”的刘利民又起了个大早。一开门,便意外收到这封“小朋友”情深意浓的回信,看着34个熟悉的名字,他用略带着哽咽的声音一直说着“谢谢,谢谢”。

陪“小朋友”逆行的“大叔”带队回来了!34位“小朋友”给他手书一封回信

40多天的并肩作战,身为浙江省首批支援荆门医疗队领队,刘利民带着邵医“小朋友”们披“荆”斩“疾”,担下重责,完成重任:团队所建立的荆门市首个新冠ICU顺利“休舱“,治愈出院23例重型危重型患者;在浙江省援鄂医疗队中治愈出院首例使用ECMO治疗的新馆肺炎患者;实现荆门当地连续“无新增死亡病例”天数保持湖北省第二;病亡率从湖北省首位降至休舱时的第五位。

在驰援荆门的日日夜夜,刘利民是团队的“定盘星”、“压舱石”,带领“小朋友”与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将不可能化为可能,创造了生命奇迹,也彰显了浙江精神与邵医风采。

暖心“大叔”挂帅亲征

“如果人生有第二次选择,我依然会毫不犹豫带着’小朋友们’一起,深入疫情一线。”

回望45天的点滴,让刘利民更加坚信,这条艰难却充实的驰援路所留下的,是无悔初心与刻骨铭心。

2月10日,医院接到紧急通知,省里决定由邵逸夫医院“单独组建重症救治团队”作为浙江省首批支援荆门(重症)医疗队驰援荆门。接到重任后,院长蔡秀军迅速与院领导班子商讨组队事宜,用不到24小时迅速组建了一支涉及多个学科共35位优秀骨干力量的专家团队,最终确定由主动请缨的刘利民书记“挂帅”亲征。

“医疗队名单出来后,我发现很多是九零后的小朋友,比我女儿的年龄还小,他们可能很多人生经历是没有体验过的。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他们的精神压力可想而知,我想我能带给他们力量和信心。”

当时,刘利民随手把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写了下来。出发前,送给了队员们:这么多的小朋友“逆行”抗疫第一线,“大叔”我有一万个理由陪着你们。我们一起努力完成任务,安全回家!加油队员!加油荆门!加油中国!

这封感动着无数“小朋友”的信,在出征前,就将温暖和力量深深刻在队员内心深处,让他们坚信,在“大叔”的带领下,大家一定可以化艰难为动力,化悲伤为勇气,共同打赢这场战役。

“我将勇于担当、不辱使命、敢打必胜、坚决完成任务”,2月12日清晨,刘利民带领“小朋友”掷地有声的宣誓还历历在目。转眼间,小城荆门,春暖花开。在他们迎接胜利的时刻,“小朋友”将这份共同抗疫的浓郁情感成文,写下了开头的这封回信,并在回杭隔离期间送给了“大叔”。

带领“小朋友”啃下“硬骨头”

300多万人口,近900确诊病例,高居不下的病亡率,没有一个ICU病房收治新冠危重症病人。刘利民带领团队抵达荆门时所面临的,是极为复杂严峻的疫情局面。

作为浙江省对口支援湖北荆门市抗击新冠肺炎前方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刘利民依据荆门严峻形势全盘考虑,迅速确定了医疗队的三个目标:降低发病率、控制病死率;培养一支带不走的“浙江队”;全员“零感染”平安回家。

“一刻也不容耽搁。”2月12日抵达荆门的当晚,刘利民就组织专家制定方案,一直忙到凌晨,当时他就给团队下了死命令:“用最快的速度建立ICU,第二天(即2月14号)集中收治新冠危重病人。”

当天随队调研了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北院区)的邵逸夫医院重症医学科周建仓心里一点底儿都没有。“打扫病房、安装设备、划分三区两通道,放置必须物品,给我们的时间不到24小时。”

为了稳定“军心”,2月13日,刘利民带领全体队员抵达荆门一医北院区13楼,亲自督导病房改建工作,与院方认真细致沟通,帮助医疗队改造解决保障问题,从效率和质量上严格把关。

陪“小朋友”逆行的“大叔”带队回来了!34位“小朋友”给他手书一封回信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在刘利民的决心和魄力下,医疗队发扬“啃硬骨头”的精神,与当地医务工作者勠力同心,与政府部门默契配合,硬是在1天内改造出一个符合院感要求的ICU病房,配备了23张床位,并在一周内完成荆门重型危重型患者集中收治。

对荆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刘利民有着全盘的考量,他提出一个很好的比喻:足球赛。当地政府和疾控中心是前锋队员,为的是降低发病率,关闭发病“水龙头”。当地医疗队是中场和后卫队员,他们要做好防守,减少点球,也就是减少轻症病人转为重症。浙江医疗队如门将,集中救治重症和危重症病人,守门是其职责。

“这场战疫要赢得胜利,必须三线齐心。”基于这番考虑,刘利民向当地政府建议,“最硬的骨头”留给我们,即荆门市所有危重症病人集中到新冠ICU,由浙江队进行统一治疗。

当发现当地新冠死亡病例中有近30%血透病人后,刘利民及时与湖北省相关负责人取得联系,建议尽快建立新冠肺炎血透中心,进一步确定集中收治危重病人、集中收治尿毒症患者、集中收治市区确诊患者“三集中收治”原则。

“当地政府非常给力,联系厂家、安装设备,迅速在荆门一医建立了血透中心。有这些患者集中收治后,再没有出现同类病人病亡案例。”刘利民说。

集中收治原则,让荆门当地危重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又使其他医院和救治点腾出了人力物力用于轻症和普通病人的治疗,合理分配了医疗资源,大大地提高了新冠肺炎的救治率。

他对“小朋友”们说:你们尽全力去做,有什么我来扛着

这场“荆门保卫战”取得阶段性胜利的背后,是“大叔”带领每一位“小朋友”用汗水、泪水换来的。

精准定位、把牢方向,在理顺了工作架构和思路后,刘利民带领医疗队创造了一个个与时间、病魔抢夺生命的“邵医速度”:

2月16日,ICU病房收满,部分好转病例转入普通病房。

2月18日,克服万难,收治荆门市首例新冠ECMO病例。

2月20日,首例新冠ECMO病人成功撤掉ECMO。

3月3日,ICU内首位危重型患者治愈出院……

在邵逸夫医院援荆医疗队、其他支援湖北医疗队以及当地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许多患者由重症、危重症转为轻症。

但前期工作的艰难与压力也如影随从。“小朋友“都清晰地记得2月21日,由于转入ICU内的患者,病程长、极为危重,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病亡案例。

“医疗队整体气氛压抑,队员情绪沮丧,压力巨大!“作为新冠ICU的临时负责人,周建仓感到从未有过的压力。

感受到“小朋友“情绪低落”,大叔“刘利民紧急召开全体队员会议,对士气萎靡的“小朋友”说:“你们只管尽全力去做,有什么我来扛着,你们不要有心理压力!”

“瞬间,一股暖流从心底涌出,冰冷的会议室内,能感受到队员们紧缩的眉头稍微舒展了。“医疗队队员张衡回忆说。

在整个救治新冠危重症患者的过程中,护理小组承受着巨大的身体和心理的压力。

有一次,护理组组织巴林特小组讨论会,“大叔“鼓励大家直面自己的心理变化问题,并与大家认真交谈。他分享了1988年8月8日台风,自己参与海上救援直面风险时的无畏与事后后怕的心路历程,鼓励“小朋友”直面在抗击疫情时,内心出现的恐惧、不安和忐忑。

在刘利民“大叔”的鼓励、激励下,“小朋友”们很快调整好心态,直面内心的恐惧,斗志昂扬投入战斗。

身为医疗队队长,他把对医疗队员的关爱和保护,融入点点滴滴的细节里。他总说:“我能在团队中起到一点作用,就不虚此行!”

大叔为“小朋友”们贴上有爱的标签

刚到荆门的时候,为了指导“出舱”的小朋友正确脱防护服,“大叔”和“小朋友”一起商讨,在半清洁区安装监控设备,并提出“两人同时进行,互相监督防止污染”的方案。“只有保证了队员的安全,才能更好地去救治患者。我希望所有人,都能平平安安回家。”刘利民说。

他会因“小朋友”汗水打湿医衫而心疼安慰、他会为医疗队每一位队员过一个简单而温馨的生日、他还亲自送队员进入隔离医学观察区、竭尽全力做好后勤保障、倾听队员诉求……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努力做好医疗队的领头人与大管家。

陪“小朋友”逆行的“大叔”带队回来了!34位“小朋友”给他手书一封回信

为了在荆门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浙江队”,刘利民提出,邵逸夫医院支援荆门的医疗队员与当地约120名医护混合排班,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传帮带”的作用,相互学习、不断磨合进步。

近一个半月的相处,也让“大叔”和“小朋友”之间的情感得以升华。在荆门的每一天,刘利民都会在朋友圈记录下“小朋友”苦辣酸甜的日常。

3月26日,在结束“休舱“的阶段性胜利下,小朋友们终于有时间,展示他们活力的一面,拍摄了全家福。

“大叔”为这批直捣危重症,敢啃硬骨头的“小朋友”贴上了有爱的“标签”:

“特种兵”呼吸治疗师;十六名男女护士组“天团”;共赴前线的“小伉俪”;湖北伢,王勇刚、张衡;肉嘟嘟的王长亮;塔台一号魏晓霞;临时超市“汪总”;还有吕主任、仓老师、周勇、良良、“肖太”、精神抗压~张磊、CDC二将...

“你们是最棒的!”这是“大叔”对“小朋友”最直白的评价。

他最牵挂的是90岁的母亲

对生命的敬畏,一直刻在身为医者的刘利民内心深处。还记得,两年前的杭州市人大会议上,一位记者突然晕厥倒地,刘利民毫不犹豫地冲上去,用心肺复苏(CPR)救下了他的生命。

在新冠疫情面前,他又一次毫不犹豫、冲锋陷阵,成为浙江省首位亲自挂帅出征湖北的三甲医院党委书记。

在疫区,他是“引路人”,为医疗队带来强大精神动力和引导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抗疫一线,邵逸夫医院的党员们勇挑重担、顽强作战,非党员“火线”提交入党申请。

刘利民和他带领的援荆门医疗队临时党支部党员还向荆门市红十字会自发捐款9050.5元,全部用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让党旗在防控疫情的一线,高高飘扬。

而刚到一线没几天就痛风发作的大叔,依然坚持在一线,到医院了解工作情况,组织协调会议为医疗队解决保障问题等,疼痛难耐就依靠镇痛药控制,经常看到他拄着一副拐杖参加会议。

这次出行,刘利民牵挂的人除了这些“小朋友”,还有90岁高龄的母亲。

在家里,刘利民是个“孝子”,母亲住在杭州家中时,尽管医院事务繁忙,但刘利民也要每天中午赶回家为母亲做饭。此次驰援湖北荆门,刘利民特意嘱咐家中姐妹,不要将他奔赴荆门的消息告知母亲,并且拔掉了家中网线,以免老人通过新闻电视知道他的消息,怕年事已高,且正患感冒、脚痛风的母亲过分担心。

后来,刘利民一位不知情的同学打电话问候老人家,才不慎走漏风声。不过老人家得知消息后很坚强,只是每天上午雷打不动准时打个电话问候远在荆门的儿子和他带出去的“小朋友”,叮嘱他注意身体,不要太累,听到他说一声“都好的”就放心了。

刘利民是千千万万个抗疫一线战士的缩影,用一腔热血与疫情战斗,用责任与奉献守护着他人的团圆与安宁。

在离开荆门的当天,荆门几十万百姓,十里长街,夹道相送,依依惜别。看着窗外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刘利民热泪盈眶,他说,荆门百姓自发走到街头欢送我们,我想我们的工作得到了他们的认可,我们这一趟没有白来,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