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二院”小兒科的趙醫生

昨日午睡前在《最憶是巢州》無意看到一篇四天前3月23日的文章,張孝祥老師回憶他同學吳良柱的《巢湖動力廠吳良柱的故事——命運多舛的童年(中)》。因為我聽說過吳良柱老師,就把文章看了一遍。文中講到吳良柱小時候在巢湖鑄造廠的職工醫院病房裡生活過,裡面提到一位小兒科趙醫生,我的心不由驚了一下。


巢湖“二院”小兒科的趙醫生


在文末的留言裡,看見有一位朋友留言稱,“趙嚮明‘趙醫生’,鑄造廠周邊農村大人小孩心目中最具醫德醫術的醫生。母親經常對我們說:你們就在趙醫生手裡長大,有時候看病都不收費。那時候太小了,模糊印象中的趙醫生膚白清瘦,和藹可親。老“二院”前幾年拆掉蓋老年公寓了,物非人已逝……想不到人到中年從此文中知道趙醫生的名字。”讀罷,我內心感慨萬千,一時思緒閘門洞開回憶噴湧而來。近段時日,久居在家,因為每日處理在即的論文和高三複課準備工作比較忙,沒有安排寫作計劃,幾個擬定的文題也擱置一邊。但當晚睡下,還是思緒不能停止,清晨在床榻前,閉目沉吟一會,草稿擬就大半,起身打開電腦,記寫這段非寫不開的回憶。

我們常聽有人吹牛:會者不難,難者不會,這件難事在我手裡還不是小兒科。小兒科表面是醫院科室裡沒什麼技能的專業科室,實際不然,恰是最難的有技術含量的一科醫學。新生的嬰兒,生病只會哭,小兒科醫生只能憑藉經驗看病。即使稍大一點的孩子會說話,聞見酒精,看見白森森的病房、冰冷的藥水瓶、又長又尖的針頭,早已嚇得口舌不清,面對醫生詢問,也說不清自己病情的所以然。所以小兒科醫生沒兩把刷子,是叫不響名頭的。我寫的這位趙醫生,就是上文提及的一位活在很多人心裡記憶深處的小兒科醫生。

巢湖“二院”小兒科的趙醫生


巢湖鑄造廠我有些瞭解,因為我少年時生活在那附近。我還在那個地方生活的那段時期,……趙醫生他在鑄造廠職工醫院裡工作生活到老。至於趙醫生是怎麼進來的,我在少時也耳聞過幾個版本,但是趙醫生是一位很有名望的醫生,在鑄造廠那一片可謂德高望重,那個很久以前的生活,有人因為種種原因進得監獄,也不是什麼醜聞,甚至有的是人生不幸的悲劇,也不用猜測什麼,這些道聽途說的東西,根本不值一提。再說這職工醫院,老巢湖人把巢湖地區醫院稱謂“四康”,巢湖市級醫院稱謂“三康”,巢湖鑄造廠職工醫院被稱謂“二院”。還有很多人愛開玩笑,把巢湖殯儀館稱謂“五康”,順此帶過。

巢湖“二院”小兒科的趙醫生


趙醫生20多歲就是滬上名醫,少時耳聞他是上海醫科大學的高材生。從張老師的文章得知趙醫生原名趙嚮明,是留日回國的原上海廣慈醫院專家。這位名醫到了“二院”,也不是立即聲名鵲起。有幾回巢湖市有少兒患病,在市裡醫院救治不得,請趙醫生會診,趙醫生搭脈聽診,改過藥方,小兒短時改了氣喘胸悶、發燒咳嗽、萎靡不振等等不好症狀。小兒不害假病,家長看見小兒好轉,漸漸口口傳播開來名聲,以至於在那個交通不便的時代,很多人從市裡鄉下騎車,甚至步行來位處郊區的“二院”找趙醫生給小兒看病。

巢湖“二院”小兒科的趙醫生


我小時候身體不好,家裡很費了一番心血才養大了我。我吃過冰糖燉大鯉魚,不放一絲鹽,單為治咳嗽。身體不好有恙,就帶到“二院”找趙醫生。趙醫生那時快六十歲了,典型的上海人。身材不高,身板清瘦,皮膚白淨透紅,指甲修的乾乾淨淨,頭髮梳的油光水抹,一絲不亂的大背頭,金絲眼鏡,金帶手錶,說話很慢,溫文爾雅。辦公室窗戶斜射進的陽光下,潔白的大白褂閃耀著炫目的光。問過病因,首先搭脈,接著會從桌上搪瓷缸裡取一塊壓舌板,壓住我舌頭看舌苔,讓我邊喊“啊”,一手按住我腦殼,然後從懷中拿出聽診器放在我胸前聽一會,最後讓我躺在屋角小床上,冷瘦的手在我肚腹細細按動問有何反應。有時打針,有時開藥,開藥為主,孩子們怕打針。

大家肯定好奇,說的這些也沒見趙醫生有什麼神奇,有什麼起死回生的本事。為人父母之後,大家去給孩子看病,肯定這一番看舌苔聽診過程後,還會讓查血樣,CT、胸透一番。當然,現代醫學的發展,看病情的方式改變了,藉助現代化的醫療輔助設施,更準確的研判病情,這是通行的方式。但那個時代的趙醫生還是傳統的,憑藉醫生的經驗,望聞問切,精準判斷病情,開出藥方,對藥物的藥理病理瞭如指掌,對症下藥,而非是現在面對一大堆堆砌如山成品藥做選擇題。

巢湖“二院”小兒科的趙醫生


記憶裡,我常去“二院”找趙醫生看病,次數多,讓家人煩不勝煩。有一回,父親試探著問,有沒有什麼好的秘方,價格不是問題,因為孩子是有醫保的,您可以不必擔心。趙醫生笑了起來,慢條斯理,一言一句的緩緩說道:方子有倒是有,就是你家裡得捨得,別給孩子嬌慣,送去農村,給他吃點餿粥冷山芋……一晃30多年過去了,這話依然還飄蕩在家庭談笑裡。父親後來送給趙醫生兩瓶鄉下親戚帶來的麻油,他很感動。一直以來,我們就看他一個人在這裡獨居。雖孤零零,但精神矍鑠,氣質狀態保養很好。

後來,我長大了,身體也好許多。最後一次見到趙醫生是我小學五年級時一次發燒去看病。那時他已經退休,在狹窄的家中開了間診所。屋子裡擠滿來看病的孩子。對於那時的我來說,看到趙醫生也覺得相隔好多年,因為,我還是一年級以前常去他那看病。他還是那樣和藹可親,精神飽滿,說話慢聲細語,頭髮油光可鑑。吃過藥,病很快好了,就再也沒見過趙醫生。結婚後,妻說,她小時候也是趙醫生手裡看好長大的。

巢湖“二院”小兒科的趙醫生


相隔幾年,大哥生下侄女的時候,侄女生病,已經較少人找趙醫生看病。有人說趙醫生老了,醫術不行了,有人說他女兒最後把他接回了上海養老。他留下他的名望和傳說,也留下了治癒無數個包括我在內的孩子手到擒來藥到病除減少病痛的年少成長記憶。

趙醫生這類老醫生最後消失在茫茫人海的歲月沉浮中,福始於人言,禍起於人言。

我結合著淺薄認知說說我愚陋的看法。幾年前看過一期央視《大家》訪談,讓我對中醫有了一次改變性理解。中醫理論是從人對自身乃至宇宙萬物的生命及其能量流動的深刻體驗出發的,中醫治病的原理就是調整人身的能量動態使之歸於平衡的常態,中醫的一切理論都是圍繞這種能量狀態的消長變化展開的,理法方藥莫不如此。中醫整體觀念強,可同病異治,也可異病同治,然而對具體疾病的認知不夠深刻;西醫能把病人的病情搞得明明白白,但他們在治療方法上,一般只注重這個臟器、這個系統的疾病,西醫可以彌補中醫這一不足,但忽視人是一個整體,忽視人的每一個系統、每一個臟器都是互相依存、互為因果、互相關聯的,在全面改善病情,緩解症狀上不如中醫。國醫大師吳鹹中用中西醫結合辯證治療,療效明顯,終成一代大家。

巢湖“二院”小兒科的趙醫生


孩子生病,病急投醫,巢湖的出租車司機都對各方“名醫”熟稔透頂,熱心為你介紹。你這孩子感冒咳嗽,別怕,巢湖某某名醫,幾瓶水掛下去當天見效,三天就好。你別去大醫院,檢查,化驗,花掉錢不講,還不起效果。

在中醫當中,感冒被稱為“萬病之源”,因為感冒治療不當,就會演變為多種病症。大家遇到感冒發高燒,第一個想法就是退燒,退燒最普遍最快方法就是掛點滴。最後發展成到不管什麼病,先掛上三天點滴再說。醫生有沒有水平,點滴掛過,三天拿下發燒咳嗽就是“名醫”,拿不下來就是“庸醫”。中醫從整體觀念入手,三天不一定拿下來。有醫生在眾人嘴巴里活著,為了三天拿下成為“名醫”,廣泛使用抗生素掛點滴。這就變成了百姓口中傳說誕生的又一位“名醫”。相反,傳統的中醫療法,漸漸變得無人問津,無形中讓趙醫生這類醫生迅速退出市場,市面上出現了許多出租車司機嘴裡的“名醫”。使用抗生素好不好呢?人體內與生俱來就有一套完美的防禦系統,那就是免疫力。有超過80%的免疫功能建構在腸道中的菌群平衡上,這些菌群互相制約,保持體內的微生態平衡。如果不分病情使用抗生素,不但無益,反而會殺死體內正常有益細菌,造成有益菌無法修復的損傷,引起菌群失調,招致其他疾病的發生。還有更可怕的是一開始的小計量抗生素可以壓制的感冒病毒,經過病毒耐藥性之後,抗生素也得加大計量,此消彼長形成對抗升級。2011年中國衛生部表示,在中國,患者抗生素的使用率達到70%,是歐美國家的兩倍,但真正需要使用的不到20%,濫用抗生素造成國人體質嚴重受損。

巢湖“二院”小兒科的趙醫生


中醫造就了一大批現實中身懷絕技的名醫,但在傳統世俗的影響下,只傳女,不傳男;或者只傳男,不傳女。巢湖地域文化中的幾位中醫名人是怎麼傳承醫術的,我沒考證過,不敢妄下評論,但我自己經歷過這樣一件事情。我兒子一回生病,在所住小區的一箇中醫世傳的李醫生家看病,效果很好,可惜他沒讀過醫學院,沒有醫師證,也沒辦下各類醫療門診的證件,最後被查封關門歇業改行。感到有些痛心,他自小跟隨父親學的醫術家學沒法傳承了。

這次全球爆發的新冠病毒,專家指出病毒在不斷變異。在治療新冠病毒過程中,中醫藥理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前幾年,中國有識之士從國家層面推動了保護傳承中醫學的重大決策,是值得欣慰的。據說醫院也漸漸取消了輸液大廳這種普遍使用抗生素治療方式。國家最終從源頭進行管控抗生素,為百姓謀福祉。

巢湖“二院”小兒科的趙醫生


前幾年的一個晚上,我和朋友去鑄造廠那邊去吃燒烤。因為很久沒去鑄造廠這邊玩,對兒時的記憶也模糊,又是喝得醉暈暈的晚上,我發現一片瓦礫碎石,問詢下才知道是記憶裡很多次出現的巢湖鑄造廠職工醫院“二院”這座二層小樓最終倒在了拆遷發展中。這位於鳳凰山下的曾經的“二院”,綠樹濃郁,鳥語花香,環境幽雅,而今看這滿目鋪天碎石,心裡不免泛起淡淡的傷感。一個記憶中時代過去了,永遠過去了。

我最後一次來這看病,還是因為花粉過敏,那時醫院環境已經顯得滄桑破舊了,後來再也沒來過這裡看病。

巢湖“二院”小兒科的趙醫生


很多年後,我有了自己的兒子。年幼的兒子生病,我們也去過多次醫院、診所,遇上不同的小兒科醫生,心裡總是不由自主拿出趙醫生和眼前的小兒科醫生比較一番。那油光水抹,一絲不亂的大背頭,金絲眼鏡,金帶手錶,溫文爾雅的談吐,一塵不染潔白的白大褂,胸前掛著聽診器閃耀著炫目的光芒,總是再沒見過,一直,沒有見過。


2020年3月29日晨


最憶是巢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