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鐵生:如果你覺得生活太難,就去菜市場看看

親愛的朋友。今天要給大家解讀一本書:《我與地壇》。

《我與地壇》

相信很多人初識史鐵生,都是從高中課本上的那篇《我與地壇》吧,多少青春年少的心,通過史鐵生樸實卻又雋永的文字,開始讀懂親情、領悟人生。

據說當年《我與地壇》發表的時候,著名作家韓少功說,即使今年沒有任何文學作品,只要有《我與地壇》,就是文學的豐收年。

史鐵生:如果你覺得生活太難,就去菜市場看看


今天我們要讀的這本《我與地壇》,除了收錄了《我與地壇》這一篇散文外,還收錄了史鐵生的《合歡樹》《好運設計》《想念地壇》等多篇散文,這些散文是史鐵生在他四十年的輪椅生涯中,不斷地回憶、思索、自我對話,用毅力和智慧凝結出的文字,不僅感人至深,同時也蘊含著豐富的哲理。

今天,就讓我們通過這些文字,來一起走近史鐵生,一起去感受他留給我們的精神力量。


史鐵生的人生經歷

要更好地理解史鐵生,我們首先需要知道他的經歷。

1951年,史鐵生出生於北京,1969年,國家開展上山下鄉運動,18歲的史鐵生懷揣一腔熱情,自願到延安插隊。

不久後,他因為腰腿疾病,返回北京治病。

起初,他以為自己很快就能康復,然後,在返回延安後不久,他又再次入院。

史鐵生:如果你覺得生活太難,就去菜市場看看


1972年,二十一歲的史鐵生在住院一年半之後,正式開始了他的輪椅生涯。用史鐵生自己的話講,是“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

二十一歲,正是人生最風華正茂的年紀,也是最年少輕狂的年紀。

王小波在回憶他的二十一歲時曾說,“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

對於我們大多數而言,二十一歲時,我們正處在對人生的無限憧憬之中,我們或許正在為理想的未來而奮力拼搏,侷限性或許正在享受著最甜美的愛情。然而,對史鐵生而言,二十一歲,卻意味著此後的人生裡,他再也無法走路。

走路,這樣一件對普通人而言再尋常不過的能力,對他而言,成了永久的奢望。

然而,命運對他的考驗還不止於此。

1981年,三十歲的史鐵生又患了腎病。

1998年,史鐵生被確診為尿毒症,坐在輪椅上的他,需要靠著每週三次的透析來維持生命。

2010年12月31日,史鐵生因突發腦溢血逝世,享年只有59歲。

命運對一個人的考驗,究竟能有多殘酷呢?史鐵生的人生,或許就是一個回答。


活著與死亡的思考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人生經歷,史鐵生對生與死的思考深度,遠遠超越了很多人。

史鐵生:如果你覺得生活太難,就去菜市場看看


著名哲學家鄧曉芒曾說,史鐵生完成了許多身體正常的人都做不到的事,他對於人的命運和現實生活的衝突,沒有停留在表面進行思考,而是去拷問存在的意義。

二十一歲,他在父親的攙扶下,艱難地走進病房,他對自己說:要麼好,要麼死,一定不再這樣走出來。

起初,他安慰自己,三個月以後,肯定能出院。結果三個月過去了,他的病情不僅沒有緩解,反而愈加嚴重:他的雙腿比剛開始的時候更加麻木,肌肉也無可遏止地開始萎縮。

康復,對史鐵生而言,成了一個越來越渺茫的詞彙。

既然無法康復,活著還有什麼意思?求死的念頭開始佔據他的心,最絕望的時候,他甚至偷偷在病房裡藏了一卷電線。

後來,有兩樣東西讓他暫時忘記了死亡。


一是讀書,二是友誼。

在他為生與死的問題迷茫的時候,他的主治醫生王主任對他說,還是看看書吧,你不是愛看書嗎?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將來你工作了,忙得一點兒時間都沒有,你會後悔這段時光就讓它這麼白白地過去了。

王醫生的話啟發了史鐵生,病床上的他,重新拿起了書,開始讀書、學外語。

書籍給他帶來了寧靜,也讓他暫時忘記了病痛。

在此期間,史鐵生的朋友們也經常來醫院看他,給他帶書來,帶外面的消息來,帶新朋友來,他們帶來的安慰與快樂,也讓史鐵生暫時忽略了死神。

在人生中第一次面臨活著還是死亡的問題的時候,讀書和友誼,將史鐵生從求死的念頭中拉了回來。

然而,出院後的最初幾年,找不到工作和出路的史鐵生,又開始思考活著還是死的問題。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搖著輪椅的史鐵生,無意中走進了地壇。

在地壇公園,他反反覆覆地想,要不要去死,要不要去死。

他在地壇的每一棵樹下待過,在地壇的每一米草地上走過,在一年中的任何時間、任何天氣都在地壇待過,他就這樣想了好幾年。

史鐵生:如果你覺得生活太難,就去菜市場看看


最終,他想明白了: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於是他決定,先別去死,再試著活一活吧。

反正腿已經完了,死神也必然會降臨,既然得到了一次活著的機會,那就試一試,反正試一試也不會有什麼損失,說不定反倒會有額外的好處呢。

這樣樸素的結論,看似淺顯、簡單,但對於真正經歷過死的考驗的人來說,卻別有深意。

豆瓣上關於這本書有一個高贊短評,說的是:每當我想死的時候我就讀讀。

史鐵生用他的思考,解答了我們每個人都可能面臨的,活著還是死的問題。

可是,在決定活以後,新的問題又出現了:為什麼而活呢?

活著,總該有個由頭。

對於史鐵生而言,這個由頭,便是寫作。

正如他自己說的,活著不是為了寫作,而寫作是為了活著。

最初,他躲在地壇偷偷地寫,後來文章發表了,獲獎了,他開始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他開始感覺到活著的可貴,開始找到活著的意義。

史鐵生用寫作,為自己開闢了一條活著的路。

而他的文字,他的故事,也為無數的讀者,帶來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

正如莫言說的那樣:我對史鐵生滿懷敬仰之情,因為他不但是一個傑出的作家,更是一個偉大的人。


人應該怎樣度過一生

人應該怎樣度過一生,這是一個很大的命題。

史鐵生:如果你覺得生活太難,就去菜市場看看


但在史鐵生的書中,我們或許可以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

史鐵生的文字中,最令無數人為之動容的,是他寫母親的那些文字。

在《我與地壇》中,史鐵生反思了剛剛坐上輪椅那幾年的自己:


他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卻忽略了自己的行為給母親帶來的擔憂;


他被命運擊昏了頭,只顧沉浸在自己的不幸中,卻不知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裡是加倍的;


他總是躲在地壇的樹林深處,卻從未顧及到,母親尋尋覓覓找他時,心中的那份忐忑和不安。


他回想起,自己還曾因為年少的倔強和羞澀,故意躲著前來尋找他的母親。那時的他並不知道,這會給母親帶去多大的煎熬。

因此,他在《我與地壇》中寫道:我想想告誡所有長大了的男孩子,千萬不要跟母親來這套倔強,羞澀就更不必,我已經懂了可我已經來不及了。

是啊,多年以後,當史鐵生終於明白了母親的不容易,母親卻已離開人世。

當他的文章獲了獎,想與母親分享喜悅時,母親卻已經離開整整七年了。

年少不知珍惜,失去方知可貴。這正是我們每個人都容易犯的錯誤。

我們擁有著最可貴的親情、友情和愛情,卻總是把它們當作理所應當。

我們總是容易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不如意上,放大它,強化它,甚至沉溺其中。

殊不知,當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的時候,你也要再錯過群星了。

這短暫的一生中,我們最應該做的,不是沉溺於痛苦,不是自怨自艾,而是應該用心去感受愛、珍惜愛,好好生活。

人人都渴望擁有完美的人生,史鐵生更是如此。

書中有一篇很有意思的散文,叫做《好運設計》。這是史鐵生的一次有趣的“空想”,在這次空想中,他按照自己的心意,隨心所欲地設計一次自己的人生。

史鐵生是這樣設計自己的完美人生的:

首先,史鐵生希望自己聰明、漂亮、健康。畢竟,一副好身體對於此生的他來說是不可能了,但既然是空想,自然要把這一缺憾彌補過來。

其次,最好是出生在一個普通的知識分子家庭,父嚴母慈。

然後,還要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和一帆風順的求學經歷。

等到了戀愛的年紀,一定要遇到自己理想中的女孩。這個女孩也有著同樣完美的人生,他們情投意合,有情人終成眷屬。


……

設計到這裡,史鐵生突然意識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一切都如此順利,自己還能感覺到幸福嗎?沒有過挫折、坎坷和煎熬的人生,何來刻骨銘心的幸福體驗?

顯然,一個如此完美的人生,一切體驗都將是平淡無味的。

於是,史鐵生開始給自己的“完美人生設計”增加一些坎坷,經過層層論證,他發現,這個坎坷不能是笨,不能是醜,不能是無知,也不能是小毛小病,最好是一場大病,而這個大病,大到足以提升自己日後的幸福值。

史鐵生設計到最後,發現這最完美的“好運設計”,竟然和自己此刻擁有的人生是一樣的。

於是他豁然開朗,原來自己的人生,就已經是足夠好運的人生了,於是他由衷地發出感嘆:上帝愛我!

史鐵生用這樣一個有趣的思想實驗,找到了坦然接受和擁抱自己不圓滿的人生的理由。

事實上,沒有人的人生是圓滿的,沒有人能夠擁有如同史鐵生的“好運設計”的最初版本一樣的人生。

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可避免地會有裂縫。然而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些裂縫,光才能照地進我們的人生啊。

史鐵生用他的這篇散文告訴我們:坦然接受人生的不圓滿,用心去感受過程中的美好與精彩,這才是我們面對人生最正確的態度。

史鐵生曾說,路無法再用腿去趟,只能用筆去找。

他一生創作了30多篇中短篇小說、2部長篇小說、2個電影劇本,還有很多隨筆散文,他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病隙碎筆》等多次獲得各類文學獎項。

他用紙筆在報刊上碰撞開了一條路,也為自己打開了與世界交流的大門,他用筆找到了自己的路。

因為寫作,那個在雙腿初廢的時候,曾暗下決心“這輩子就在屋裡看書,哪兒也不去了”的史鐵生,被熱情可愛的朋友們推著、抬著、揹著走了南闖了北,去參加筆會、去領獎、去他久別的“清平灣”,甚至還去了南海艦隊的魚雷快艇,去看中國、看世界。

雖然史鐵生的雙腳只能放在輪椅上,但他卻用寫作走出了一條廣闊的人生之路。

寫作還給史鐵生帶來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愛情。

史鐵生說過:我生命的密碼根本是兩條,殘疾與愛情。殘疾是上帝交給他的結果,無法拒絕,只能接受,愛情卻是上帝給他的最珍貴的禮物。

曾有人問他,“如果健康與愛情只能選其一,你會選哪個”的時候,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愛情。

史鐵生:如果你覺得生活太難,就去菜市場看看


史鐵生的愛情,來自一個叫做陳希米的姑娘。

陳希米漂亮、開朗、溫柔,畢業於西北大學,她因為史鐵生的處女作《愛情的命運》與史鐵生結緣。

他們書信往來多年,卻從未見過面。1989年史鐵生再次入院的時候,陳希米義無反顧地奔赴到他身邊,自此兩人朝夕相伴,再未分開,一直到史鐵生生命的最後一刻,陳希米仍守候在他身邊。

史鐵生在《扶輪問路》中曾回憶:王安憶和姚育明推著我逛淮海路,是在一九八八年,那時她們還不知道,所謂“給我妹妹挑件羊毛衫”其實是藉口,那時我又一次搖進了愛情,並且至今沒再搖出來。

這其中的甜蜜,想必每一個擁有過愛情的人都能夠體會。


寫作,給史鐵生打開了幸福人生的大門,讓他從地壇中走出來,走進了這個世界,也給他帶來了最甜美的愛情,讓他找到了活著的價值和意義。

我看過許多張史鐵生的照片,每一張照片上的他,都笑得坦蕩、爽朗、自在、豁達,這樣的笑,是歷經苦痛終於找到人生通途的笑,是了悟人生的通透的笑,是實現了自我價值的明朗的笑。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找到那件給自己帶來價值感的事情,並且為之付出持續不斷的努力。

感受愛,珍惜愛,好好生活;接受人生的不圓滿,用心感受過程的美好;找到能給你帶來價值感的事情,努力去實現它。

這就是史鐵生用他的一生教給我們的,“人應該怎樣度過一生”這個問題的答案。

一生都在死亡邊緣行走的史鐵生,走出了自己獨一無二、閃閃發光的人生。

無論此刻的你,正處於怎樣的困境、面臨怎樣的艱難,你也一定可以找到自己人生的通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