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依百順”,毀掉一個孩子最簡單的辦法,你中招了嗎?

一個五歲的小男孩,賴在商場玩具區就是不走,非要買那個最大的飛機模型。媽媽勸了幾句,竟然賴在地上就嚎啕大哭,引來圍觀無數,尷尬的媽媽實在沒有辦法,只好違心買下了那個飛機模型。

小男孩破涕為笑,開開心心跟媽媽回了家,不知道下次小男孩想要天上的月亮時,這位媽媽是否還能夠滿足他?

“百依百順”,毀掉一個孩子最簡單的辦法,你中招了嗎?

生活中你是否也為這些事情煩惱:孩子到超市,見到喜歡的就要買,不買就大哭大鬧?遊樂場裡看到好玩的滑梯,無視排隊的小朋友,玩不到就耍賴皮?孩子提出的要求必須立即滿足,否則就亂髮脾氣?

01 滿世界都是這樣的現象,可是為什麼會這樣?

首先來看孩子的問題: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嬰幼兒階段是人生的第一階段,心理和生理發展具有特殊性,沒有耐性、不能等待是主要特點。現在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小太陽,在物質方面的需求總是能夠被輕易滿足,也讓孩子無法學會等待和忍耐。有些孩子天生性格偏執,久而久之,孩子就完全沒有自我控制能力。

“百依百順”,毀掉一個孩子最簡單的辦法,你中招了嗎?

其次再來看家長的問題:大部分父母不注意學習和自我成長,沒有意識到延遲滿足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有的雖有意識,但也不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培養。有些父母自身性格急躁、沒有耐心,給孩子也是不好的榜樣。父母對孩子的過度溺愛,也使得孩子缺少鍛鍊延遲滿足的機會。

溺愛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大忌,現代家庭孩子往往會被視作家庭的中心,只要是孩子想要的,父母都儘可能的有求必應。

但法國教育家盧梭曾說過:"你知道用什麼辦法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嗎?這個辦法就是:百依百順。"

02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延遲滿足的那些事兒。

到底什麼是"延遲滿足"?

"延遲滿足"英文是"delay of gratification",字面直接翻譯過來是"推遲的滿足感"。

《養育的選擇》一書中是這樣解釋這一概念的:

在發展心理學中指的是人的一種能力,或者人的一種屬性,是人能夠等待合適的地點、合適的時間,再做想做的事,反映了自我控制或者剋制慾望的能力,它的反面概念是即刻滿足(instant gratification)。

由此可見,這是一種學會等待和忍耐的能力。而培養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也就是在培養孩子剋制慾望、學會等待的一種能力。

“百依百順”,毀掉一個孩子最簡單的辦法,你中招了嗎?

03 我們應該怎麼做?

1、 從小就用快樂原則和現實原則分別對待孩子的需求

心理學大師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首先提出了快樂原則和現實原則這兩個術語。

對嬰幼兒來說,根據快樂原則,當要求被及時滿足時,會再次產生相同或相似的需求;根據現實原則,當要求需要等待才能被滿足時,就會學會忍耐相似的需求,當需求被堅定拒絕時,今後不再產生同樣的需求。

因此,從幼兒開始,父母就應該劃分不同需求,給孩子亮出這些底線,讓孩子體驗人生早期的學習。

作為父母,我們該怎樣訓練孩子,學會認識自己不同的需求呢?

“百依百順”,毀掉一個孩子最簡單的辦法,你中招了嗎?

(1) 孩子出於生存的要求,應無條件接納,儘可能立即滿足,例如餓了吃飯,渴了喝水,及時大小便等本能性需求。孩子的要求是及時而且正當的,家長就根據快樂原則行事。

有的家長疏於對孩子的照顧,對孩子的生存本能需求不能及時滿足,孩子會失去安全感,嚴重的時候還會增加不確定的風險。

(2) 假如孩子的需求合理,但視情況可以延遲滿足,那麼就根據現實原則行事,讓孩子體驗一下忍耐和等待的感覺。例如,去超市,一次只能買一個玩具,遊樂園裡需要排隊依次玩遊樂項目,動畫片看了規定時間只能下次再看等等。

(3) 假如孩子的要求不合理,甚至對自己和他人有危害,就需要堅決拒絕或阻止。例如隨手亂丟垃圾,不經允許把別人的東西拿回家,通過暴力的方式去搶奪其他小朋友的玩具等。要讓孩子明白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

這一點尤為重要,都說熊孩子的背後一定有個熊家長,生活中有很多熊孩子,就是父母面對孩子不合理要求一味包容的後果。

2、出門前約法三章,一次只能買一樣

我們儘可能滿足孩子精神層面的需求,但物質方面的需求,根據情況,我們需要讓孩子學會忍耐和等待。只要帶孩子出門,很多父母就會被孩子各種各樣的無理要求折磨得筋疲力盡。孩子不是要買這樣那樣的玩具,就是要買各種各樣的零食,一旦不能如願,很可能就會撒潑耍賴,這是孩子不具備自我控制能力的主要表現。

我們完全可以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嘗試通過提前約定的方式,讓孩子逐漸學會等待和剋制自己的物質慾望,這樣就可以避免在公共場所出現類似情況。例如,每一次出門前,可以跟孩子事先約定好,一次只能買一樣玩具或零食等。

“百依百順”,毀掉一個孩子最簡單的辦法,你中招了嗎?

3、底線一定要守住,敢於對孩子說"不"

在培養孩子運用現實原則學會等待、忍耐和放棄的過程中,父母一定少不了要對孩子說不。1歲前我們對孩子說不,需要更多的溫柔,1歲後我們對孩子說不,則需要更多的堅定。

然而溫柔和堅定兩者之間的度,卻沒有可以參考的標準,需要父母根據自己孩子的性格特點因孩子而異,因年齡制宜。正面管教的原則告訴我們,好的父母應該學會溫柔而堅定。

4、家長對孩子的承諾,一定要兌現

日常生活中我們說的延遲滿足,是指對孩子的合理要求推遲滿足的時間,而不是隨意取消和孩子的約定。家長對孩子的承諾一定要做到,對於孩子提出的某些方面的要求,雖然可以推遲滿足的時間,但是一旦父母同意,就一定要兌現自己的承諾,不要出爾反爾。

哪怕因為非常特殊的原因,無法兌現對孩子的承諾,家長也一定要向孩子解釋清楚,並儘量得到孩子的理解。我們絕不能因為自己是大人,孩子太小或轉身就忘,而故意在孩子面前違約。

“百依百順”,毀掉一個孩子最簡單的辦法,你中招了嗎?

生活中很多父母高高在上,經常用一句:"我說不行就不行,你怎麼這麼不聽話"就把孩子打發了。殊不知,父母如果經常輕易單方違背和孩子的約定,孩子自然就不會把父母的承諾當真,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不在乎了。最可怕的是,孩子也會跟父母學會言行不一,更不要說按照父母的希望學會等待和忍耐了。

04 反 思

對於孩子來說延遲滿足和獲得自控力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但是自控能力對孩子的成長乃至一生都有深遠影響。

高爾基曾說:"哪怕對自己小小的剋制,也會使人變得堅強。"

歌德也曾說:"誰如果遊戲人生,他就將一事無成,不能主宰自己,永遠是一個奴隸。"

可見,每個父母都要有足夠的認識,要知道,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不是教授他某些知識,而是通過自我控制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讓他們自己學會控制自己,進而掌握世界。

自控能力較強的孩子,對周邊事物始終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從而讓自己的行為始終保持在合理的範圍內。這樣孩子就能夠循序漸進、堅韌不拔地去實現自己人生的每一個目標。

“百依百順”,毀掉一個孩子最簡單的辦法,你中招了嗎?

結 語:

這個世界上,最容易做的職業是父母,最難做的也是父母。我們的父輩,物質條件非常匱乏,吃飽穿暖是他們對孩子的最大希望,所謂教育,也只是憑孩子自己的造化。

年輕一代父母,已經開始有了科學的教育觀,家長的自我成長顯得特別重要。這屆父母知道,對孩子來說,最好的教育是給他們足夠多的陪伴,讓他們擁有安全感,傾聽他們內心的聲音,教會他們做一個有趣且獨立的人。

而最最重要的,是幫他們樹立對生命正確的態度——相信生活是值得努力且應該努力的,人生是可以掌控且無比美好的。

正如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一書中寫下的對"教育"的深刻思考:真正的教育不是苛責,不是強迫,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為人父母是一場體驗,也是一場修行,做更好的自己,才能做更好的父母。

願每一位父母都能做孩子生命中的一盞明燈,照亮他們前行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