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熱血街籃》窺見體育遊戲設計,“真實性”究竟有多重要?

前言

得益於國內外龐大的體育愛好者的擁簇,“體育競技類”遊戲產業得以蓬勃發展。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NBA 2K”與“FIFA”系列之外,還有許多類似的作品,牢牢佔據著PC端和主機端的一席之地。

相比之下,曠日持久手遊領域的空白迎來不少廠商們爭相入局。隨著移動設備的普及迭代,體育與手遊的碰撞無疑像是給運動與娛樂兩者之間塗抹上一層粘著劑,使得玩家能夠破除地理條件的限制,隨時隨地的感受體育運動的激情與遊戲的樂趣。

從《熱血街籃》窺見體育遊戲設計,“真實性”究竟有多重要?

遊戲“真實性”的博弈

按照常理來說,體育運動的競技性本就是固有屬性,由其衍生而來的體育遊戲理應得到延續。但事實上,電競的熱潮一直在MOBA與FPS之中“兩開花”,幾乎沒有輻射到本身就相性強烈的體育遊戲的身上。究其根本,還是在設計上對遊戲性與體驗感的欠缺,說白了就是“不夠真實”。

畢竟,體育運動離我們的生活近在咫尺,比起在虛擬世界中找尋體驗感,很多人寧願酣暢淋漓的在籃球場上揮汗如雨。所以,“真實性”也成為了眾多體育遊戲設計中最為重要的點。

對於這些,最近上線的手遊《熱血街籃》便做出了一個很好的“示範”。該作主打美國街頭籃球文化背景,致力於還原真實的文化背景與要素規則,化繁為簡的將“運動”的精髓呈現在大眾面前。

從《熱血街籃》窺見體育遊戲設計,“真實性”究竟有多重要?

真實性與自由度並行的《熱血街籃》

體育遊戲的“真實性”來源於玩法和場景的生活化,而貼合標準街籃的規則崇尚自由連招與花式動作的《熱血街籃》在具象化場景裡下足了功夫。

熟悉的國際標準的五種球員角色方案:全隊進攻的組織者,負責搶斷傳球的PG(組織後衛)、以強健的體魄突破包圍,負責蓋帽投籃的PF(大前鋒)、肩負對抗與得分,籃板對抗逆轉攻防的C(中鋒)、進可攻退可守,負責中投突破的SF(小前鋒)以及以靈活性見長,抓住機會得分的SG(得分後衛)各司其職,玩家能夠根據喜好與需求培養出獨屬於自己的球員,而3V3的對抗場景也需要搭配得當的對應職業與多種不同的站位。

從《熱血街籃》窺見體育遊戲設計,“真實性”究竟有多重要?

不僅如此,在還原真實籃球競技場方面《熱血街籃》也做到了盡善盡美,與真實賽場上的規則並沒有太大的差異,且引導性十分親民。

無論是基礎的運球與投籃、內線禁區與外線3分、控球時間與運球步數,還是干擾、搶斷、背身、擋拆、突破、蓋帽、拉桿上籃、後仰跳投等花式動作的演示拆解,這些細節無一不在體現出開發團隊對“街籃”真實性設計的洞察和思考。

唯有讓玩家體驗到酣暢淋漓的操作和激烈的賽場競技,才能給玩家帶來真實的沉浸式街籃體驗。無論是否接觸過街籃的玩家,相信都能夠在《熱血街籃》中感受到與現實無二的籃球體驗。

從《熱血街籃》窺見體育遊戲設計,“真實性”究竟有多重要?

除了真實性的設計外,《熱血街籃》在球員培養的自由度上也下了一番功夫。以C(中鋒)為例,籃下絕對的控球權是作為一箇中鋒的“必修課”,籃板和對抗一定是重中之重需要先點,而扣籃與蓋帽可以根據自身喜好酌情選擇追加。

主動技能方面可以考慮“籃板卡位+強力蓋帽+籃板分球+後蓋追帽+強力籃板+補籃補釦”提升籃下的主觀能動性,被動技能則選擇“卡位強化+籃板強化”進一步加強籃下威懾力。如果補上“雙手背扣+反手大風車”等花式技能強化和卡牌套裝的加持,成為隊友堅實可靠的左臂右膀指日可待。

從《熱血街籃》窺見體育遊戲設計,“真實性”究竟有多重要?

作為團隊競技運動,個人練習與團隊協作自然是相輔相成。即便有各類技能組合強化玩家個人單打能力,但絕非個人主義的主場。《熱血街籃》雖然在自由度的設計上依託於數值,但更為提倡個人基礎操作能力與意識的練習以及與隊友的緊密配合,畢竟,籃球本身最重要的靈魂所在就是“團隊”。

從《熱血街籃》窺見體育遊戲設計,“真實性”究竟有多重要?

結語

如今,體育手遊潛在的龐大受眾群裡亟需一款名正言順的“真實性”作品,唯有找準自己定位,在玩法與自由度上悉心打磨,方有可能打造出一款叫好又叫座的行業爆款,打開更為廣闊市場空間。

而《熱血街籃》無論在題材設計還是在操作感上都凸顯了“自由的沉浸式街籃體驗”的定位。與此同時,階梯式的入門引導與簡化的操作無疑降低了籃球運動複雜的上手門檻,讓向普羅大眾展現了真實性籃球的遊戲樂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