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陽縣利用“黨組織+”模式助推棚室產業

本報訊 (劉超)為安全做好棚室產業復工復產,近來,饒陽縣利用“黨組織+”模式,充分發揮組織工作優勢,樹牢“促生產、解民困、保安全”工作理念,構建了通聯八方供銷體系,有序恢復生產生活秩序,確保農業生產不誤農時。

“黨組織+管理”促生產。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農村實用人才的示範引領作用,主動為棚室生產疏通堵塞。遠程服務送技術。組織6名農技專家和9名特聘農技人員,通過微信、視頻等平臺開展在線指導,及時、準確發佈各項應對措施,幫助菜農解決生產技術難題。目前,已開通20多個微信群,在群人數3000多人,指導種植戶解決技術問題累計15000多個。實地問診開處方。組織全縣農村實用人才深入田間地頭,積極開展生產調查,因地施策,對不同類型的作物提出不同的管理技術建議,通過電視臺、微課堂等方式進行宣傳,讓群眾在做好個人防護的同時,加強棚室管理,為豐產豐收搭好架子。防疫農事兩不誤。針對防疫期間“出工人員少、用工難”等實際難題,各村黨支部利用“1+10”制度,廣泛開展宣傳教育,引導農戶自覺做好各項防控措施,安全從事農業生產。同時,為種植戶籤辦農事出行卡1.4萬餘張,解決了農戶出村難、用工難的問題,避免了相互傳播,交叉感染。

“黨組織+服務”解民困。嚴格落實精準防控策略,打通人流、物流堵點,推動產業鏈各環節協同復工復產,全力解決群眾農資採購、果蔬銷售問題。加強農資調度。組建了縣農資供應小組,建立了農資儲備臺賬,科學制訂儲備計劃,積極與外地大型農資經銷商開展訂單服務,做好打硬仗、打持久戰準備。各村黨支部負責統計每個階段農藥、化肥、棚膜等農資需求量,由農資供應小組統一進行調配,讓物資購銷“零接觸”,有效解決了農資短缺問題。注重對內銷售。建立了“192個小區+197個農村”的“微信矩陣”,及時發佈菜農果蔬信息,哪戶有需求,提前預定,由村(社區)黨組織統一調配,讓廣大群眾不出村就可購買到新鮮果蔬。同時,以中冷冷鏈、央景冷鏈為核心,構建起採收、儲存、運輸的現代農業冷鏈體系,解決短暫滯銷、低溫運輸難題。強化對外供應。各鄉鎮黨委積極組織農業龍頭公司、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主動與京津果蔬營銷主體加強對接,建立聯繫機制,指定專人負責,協調蔬菜產銷。同時,依託“互聯網+電商”機制,發揮村級綜合服務站作用,採取“線上+線下”模式,大力推進農產品網上銷售,當好農戶“推銷員”。

“黨組織+防護”保安全。積極將防控策略調整到外防輸入上來,專題研究防疫管控與准入辦法,全面恢復生產生活秩序。綠色通行更暢通。面對蔬菜、種苗運不出,菜農購不著等難題,按照村黨支部梳理彙總、鄉鎮黨委排查審核、農業農村局審批辦理的流程,積極做好疫情防控政策宣傳,促進果蔬快速安全有序流通。目前,為種苗、化肥、農膜、飼料、養殖等61個商家和企業開辦了綠色通行證,暢通了農產品“綠色通道”,確保新鮮蔬菜進得了城、入得了店,不脫銷、不斷檔。內需保障更規範。設立了果蔬運輸直通通道,運輸車輛全部進行消殺措施,車輛不允許進村、進社區,全程採取“無接觸配送”方式,即直供車提前與各村黨支部聯繫,各村黨支部組織農戶將果蔬採摘稱重後放在棚室指定位置,採購車輛直接到指定位置裝車;直供車與各居民小區或分包責任部門取得聯繫,提前指定卸車地點,按戶所需,定點配送。整個過程,多方並不發生任何接觸,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多方人身安全。外地輸出更嚴格。各鄉鎮區、各村黨組織聯合交通、公安、交通、醫院等部門,通過嚴把關口,進一步保障運輸安全。救護、消防、生活物資配送、基本生活設施維修維護“四類”人員經體溫檢測、有關車輛經消殺作業後,方可予以放行,並登記臺賬,詳細記錄車輛運行軌跡。同時,抽調食品檢驗專業人員對外出果蔬進行質量檢測,全力確保群眾舌尖上的安全,推動疫情期間棚室產業安全平穩高效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