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三角形的三邊關係》的活動案例及反思

一、教材及學情分析

本節內容是蘇教版四年級下冊《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第二課時。該課時是在學生認識三角形,掌握三角形特徵和理解三角形定義的基礎上,通過用小棒圍三角形的操作活動,更進一步地研究三角形邊的特徵:三角形任意兩邊長度和大於第三邊,三角形任意兩邊長度差小於第三邊。學生雖然對此並不陌生,有一定的認知基礎,但只停留在感性的生活經驗層面。所以要想讓學生從中得出結論並加以運用並非一件易事。因此,我在本節教學中主要採取了“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模式,設計思路如下:

1、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2、尋找材料,動手操作

3、自主判斷,填寫列表

4、合作質疑,去偽存真

5、探究論證,得出結論

6、印證課本,檢驗運用

二、應用案例

師:同學們,現在請大家從我們班級走到前面的辦公室,你會選擇怎樣的路線?為什麼?可以畫一畫,走一走。

生1:從教室直接走到辦公室最近。因為在這條路我走了42步,而從教室到試驗田再到辦公室這條路走了108步。

生2:我也認為從教室到辦公室最近。因為兩點之間線段最短。

師:那大家把這兩條路線連在一起會構成一個什麼圖形?

生:三角形。

師:今天我們就來探究《三角形的三邊關係》。

師:請大家到校園中尋找2cm 、4cm 、5cm 、8cm的小棒,然後回到教室。

現在請同學們任選其中的三根小棒能否圍成三角形?填寫列表

生1:不管選哪三根小棒都可以圍成三角形。

生2:選擇2cm、5cm、8cm以及2cm、4cm、8cm時就圍不成三角形。

師:想想三角形的定義和特徵是什麼?再作判斷

生2:三條線段首尾相接圍成的圖形叫三角形,這兩個圖形都沒有首尾相接!

師:(評價學生)那老師特別想讓你們幫助2cm、4cm、8cm以及2cm、5cm、8cm這兩個組合也能圍成三角形該怎麼辦?

生1:把最長的小棒剪短或把最短的小棒變長。

師:所以說判斷三根小棒能否圍成三角形就是和它的三條邊的長度有關

師:那“剪短” 和“變長”可以分別用哪個數學符號表示呢?

生:加號和減號。

師:那“加號”就表示長度的什麼?“減號”呢?

生:分別表示長度的和及差

師:請你們倆相互合作,選擇兩組能圍成的小棒進行分析,探討!

生1:選擇4cm、5cm、8cm小棒。4+5>8,4+8>5,5+8>4

生2:選擇2cm、4cm、5cm小棒。2+4>5,2+5>4,4+5>2

師:你發現了什麼?

生:三角形的兩條邊加起來都比另一條長。

師:請你們再選擇另外兩組圍不成三角形的小棒進行分析。

師:這次你有發現了什麼?

生:三角形的兩條邊加起來有的時候比另一條邊長,有的時候比另一條邊短。

師:請把兩次分析和發現對比、歸納,你得到什麼結論?

生:三角形任意的兩條邊的長度加起來一定比另一條邊長!

師:請大家打開課本,看一看和書中的結論是否一樣?

師:剛才是研究了三角形三邊的“+”號,那“-”號又會怎樣?

生:按照同樣的方法分析探究,得出了三角形任意兩條邊的長度差一定小於第三邊!

師:(小結)接下來就讓我們到實踐中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三、教學反思

1、在本節教學中實現了我的教學設想,學生在沒有預習的情況下,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得出三角形的三邊關係:三角形任意兩邊長度的和大於第三邊,三角形任意兩邊長度的差小於第三邊(這一點課本沒有出示,解題中需要用到)。在整堂課中對於問題的發現、問題的提出和質疑、問題分析、對比、歸納、概括以及結論的得出和運用,都實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

2、“導”在教師,“學”在學生,立足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團結合作意識。當學生髮現所探究出的結論與書中一樣時興奮地驚叫了起來,提高了學生的自信心,獲得成功的體驗感,為進一步學習數學蓄足動力。

3、導入與練習設計源於生活,迴歸生活,用於生活,由感性的生活經驗上升到理性的規律認識與用運用,體驗到數學不只是生活中簡單地買賣東西,而是更有趣的指導和豐富生活!

4、在探究中能夠將學生的問題清晰地暴露在課堂之上,這樣就方便老師瞭解學情,對症下藥。例如:生1(張策同學)對於三角形的定義的理解以及點與頂點的區別。

5、在本節教學中滲透了以下知識點:

①測定方向 ②測量距離方法 ③兩點之間線段最短 ④三角形的定義及特徵 ⑤點與頂點的區別 ⑥三角形的三邊關係 ⑦利用三角形的三邊關係解決關於選擇路線的實際問題

6、在本節教學中滲透以下數學思想:

①觀察與實驗 ②計算與算法 ③抽象與概括 ④對比與歸納 ⑤類比與推理 ⑥應用與建模 ⑦數形結合 ⑧符號化思想 ⑨優化解決問題策略

7、在小結部分讓學生談學習收穫時得到意外驚喜,內容如下:

①趙波:我的收穫是三角形任意兩條邊的長度和大於第三邊和三角形任意兩條邊的長度差小於第三邊。還知道了失敗是成功之母,還有《爬山》那課文父親的話“其實能不能爬到山頂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盡了力”。我感覺到自己是這節課的主人,感受到了數學課的魅力,太大了。這節課比每一節課都要特殊,還有我和小夥伴的交流。本來我覺得數學就是數學,語文就是語文,它們沒有關係,可這節課讓我明白了它們是有關係的。

②張策:我的收穫是學到了語文中《爬山》那一課的話:過程比結果更重要。還有科學探索過程:提出問題——作出猜測——實驗分析——得出結論。我覺得這節課我當的主人,還有數學課的魅力。以前我不會方向,現在我懂了。本來覺得數學、語文、科學沒有關係,現在都有了聯繫。我不覺得數學是多麼冷漠的課程,現在我覺得上數學課是一節好玩的事情。

當我讀到這裡時被他倆的語言所驚訝到了,從來沒有想到過他們竟有如此深刻的體會。他們的語言讓我想到了“學科整合”之類詞語,以前只是聽過,但並沒有切身體會,覺得很空洞。今天,是他倆讓我感受到“學科整合”的魅力和力量,感謝我的學生給我上了一堂如此深刻的課,這就是“教學相長”!那句“這節課比每一節課都特殊”“我不覺得數學是多麼冷漠的課程,現在我覺得上數學課是一件好玩的事情”叩擊了我的內心深處,在那一刻眼睛溼潤了,作為一名教師的幸福感瞬間爆棚!老師真好!

8、不足之處:

①平時教學對這些數學思想與方法談及較少,學生雖然用到了但是卻很陌生。

②本課從探究到應用用時2課時(教參安排1課時),應當精煉語言,優化設計,巧妙引導。

③不能遊刃有餘地利用學生在課堂生成的信息,今後要多積累經驗,琢磨反思,因勢利導。

④為了趕時間有些心急,沒能及時地評價學生,今後要豐富課堂用語,提高課堂駕馭能力。

⑤靜態地看待學生。學生的成長過程是動態的,今後要重新審視學生,相信學生,用期待的眼光、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

四、總結

通過這節數學課我與學生共同得到了成長。教學之路是永無止境,現在的每一次探索都是為今後的教學鋪石奠基,只有不斷打磨,才會不斷完善自我。想到在城小培訓時劉松老師說過的一句話“教師是負責把學生引到鮮花盛開的地方”以及電影《老師好》中“我不是在最好的時光遇見了你們,而是遇見了你們給了我最好的時光”。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願與君共勉,本文有偏頗和不足之處,懇請各位不吝賜教!

探究《三角形的三邊關係》的活動案例及反思


探究《三角形的三邊關係》的活動案例及反思


探究《三角形的三邊關係》的活動案例及反思


探究《三角形的三邊關係》的活動案例及反思


探究《三角形的三邊關係》的活動案例及反思


探究《三角形的三邊關係》的活動案例及反思


探究《三角形的三邊關係》的活動案例及反思


探究《三角形的三邊關係》的活動案例及反思


探究《三角形的三邊關係》的活動案例及反思


探究《三角形的三邊關係》的活動案例及反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