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神有“主”未來“科”期

六年荏苒,彈指之間。如果每一年的春天都註定有一個嶄新的驚喜和蛻變,那麼滬市的驚喜和蛻變才剛剛開始。

2020年3月27日,上交所按照中國證監會之前發佈的《科創屬性評價指引(試行)》,制定了《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企業發行上市申報及推薦暫行規定》,細化了科創板服務的行業範圍,充分體現了科創板服務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包容性;

將科創屬性指標評價體系與科創板定位把握相對應;在此基礎上,精簡優化了科創板定位把握中有關自我評估、核查把關、審核問詢的程序和要求。這標誌著科創板定位更清晰,成長步伐更穩健。

2014年3月27日,中國證監會官方微博發文,證監會審核部門將按照滬深交易所均衡的原則開展首發審核工作。

首發企業可以根據自身意願,在滬深市場之間自主選擇上市地,不與企業公開發行股數多少掛鉤。這預示著主板的成色會愈加豐富,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將為主板注入新的活水與活力。

從六年前打破上市地界限的“官宣”,到六年後量化科創企業含金量的舉措,滬市板塊在“咬定青山不放鬆”的砥礪前行中,踐行著“千磨萬擊還堅勁”的責任擔當。

當2014年這則“春天的消息”迅速飄蕩在中國資本市場上空時,最先嗅到這一政策紅利的是市場服務人員。

打拼在市場第一線的他們敏銳地感知到今後的主板不僅是“航空母艦們”恆者恆強的展現,更將實實在在地助推一批又一批“小而美”企業做大做強。只是,拿什麼留住那些擬上市資源呢?

雖然當時排隊等待上會的中小企業眾多,但認為上交所只熱衷於服務“大國企、大藍籌”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消除“唯市盈率”、“小公司股價比不上大國企”這些慣性思維和市場誤區並非一朝一夕。

為此,2014年上交所啟動中小企業培育萬家工程,加大對全國各地中小型企業和新興產業企業的服務力度,全年通過走訪、舉辦培訓會、併購對接等形式,向近3000家擬上市企業提供資本市場融資配套服務。

這些“市場衝鋒隊”常年奔赴在全國各地,甚至深入偏遠地區和貧困地區挖掘優質資源,為優質潛力公司叩開資本市場大門付出了成倍努力。

2016年,滬市戰略新興產業公司數量達到318家,佔比達到27%。為了進一步助力中小規模企業和戰略新興產業早日登上主板舞臺,2017年,上交所正式實施“新藍籌行動”。

所謂“新藍籌”,就是“新經濟”+“藍籌”,旨在吸引包括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新經濟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在內的“四新”企業。

與此相配套的是上交所每年推出一季“新藍籌”系列宣傳活動,向市場和投資者展示標杆性企業的投資價值和發展潛力。

2017到-2019年三年裡,滬市主板新上市公司中,戰略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已經佔據半壁江山,以匯頂科技、依頓電子、思維列控、安圖生物、多倫科技、暢聯股份、三六零、金域醫學、大豐實業、科森科技、璞泰來、藥明康德、長飛光纖、明陽智能、移遠通信、博通集成、中國衛通等為代表的新藍籌企業悉數登場,以驕人的業績詮釋著實體經濟如何從科技興國邁向資本強國。

實業與資本共榮,創新與改革齊鳴。有些市場參與者認為,上證380和上證180成分股中的不少上市公司如果推遲兩三年上市,現在也會妥妥成為科創板的流量擔當。

誕生於2018年11月5日,開市於2019年7月22日的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是黨中央和國務院為進一步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發展、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確定的重大戰略部署。

相較於主板的新藍籌和潛力新藍籌的,科創板更加註重企業的科創屬性、科創成色和科創含量。

為了幫助上市後備資源重新認識自己,增強申報信心,讓“硬科技”企業不再“猶抱琵琶半遮面”,讓“卡脖子”技術不再“養在深閨人未識”,那批曾經深耕於“新藍籌行動”的市場服務人員帶領著新的小夥伴們重啟征程,再接再厲。

2500多次實地走訪、400多次政府拜訪、800多次中介溝通、10000多次培訓宣講、還有每天絡繹不絕的現場接待……每一家科創板擬上市公司的背後都凝聚著一線人員的專業支持與辛苦付出。

截止到今年三月底,上交所一共受理了223家科創板企業,累計過會120家,註冊生效99家,完成上市94家,平均每家企業用不到180天的時間就能實現資本市場夢。

隨著各項規則的調整完善,科創板定位將更加具體化、制度化,相信這片改革試驗田會繼續蓬勃生髮,碩果累累。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無法阻擋上海欣欣向榮的蓬勃發展,就在3月27日前一天,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首次晉級全球第四,這顆東方明珠將如同其名一般更加海納百川。

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到。落地植根於浦江之畔的滬市主板和科創板必會日益體現更多的包容性和開放性,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推向新高度。讓我們拭目以待下一個六年,滬市帶給我們的無限驚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