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鑄九鼎,楚莊王問鼎,周王室末年如何智保這九個鼎?

秦國想要得到周王室的九個鼎,便發兵攻周。大臣顏率請求出使齊國求救。

顏率到了齊國,對齊王說“秦國無道,想發兵來奪我們的鼎。我國君臣私下商議,與其給秦國,不如給齊國。齊國如果幫助我國,既能得鼎,又享有救國美名。”齊王心動,便命將派兵救周,秦國因此罷兵。

秦國罷兵之後,齊國便來索要九鼎,顏率又到齊國對齊王說“我國因為貴國幫助得以存在,願獻上九鼎,不知貴國想從哪路運回。”齊王答借道魏國。顏率說魏國也想得鼎,會被魏國扣留。齊王再答借道楚國,顏率又說楚王也想得鼎,也會被扣留。齊王便問,“那我該從哪路運鼎呢”。顏率囉嗦了一通,表明無路可通。齊王說“你說這麼多就是不想給”。顏率答,“不是不給,只要你們找到運路,我們隨時給”。齊王沒辦法,只能放棄。顏率由是保住了周鼎。

大禹鑄九鼎,楚莊王問鼎,周王室末年如何智保這九個鼎?

顏率此舉看似很有謀略,手段高明,其實要破其遊說之詞並不難。我若齊王謀士,必以以下理由來說服齊王不要出兵:

其一、讓秦國奪走鼎是給,送給齊國也是給,反正都是要給,又有什麼區別,為何一定要給齊國?況且直接給秦國便不會得罪秦國,與齊國也無關,兩不得罪。給齊國則必然得罪秦國。同樣是給,但從周自身的利益來看,顯然直接給秦更符合周的利益。

其二、顏率說秦國無道,所以不想給秦國。秦國為什麼無道?因為想奪周鼎。齊國也想得鼎,所以顏率才以送鼎為條件請求齊國出兵。鼎乃周天子作為天下共主的重要象徵,索鼎就意識著凌蔑周室權威,以下犯上,同樣是想得鼎,同樣有不臣周室之心,為何秦無道而齊有道?邏輯顯然不通。

大禹鑄九鼎,楚莊王問鼎,周王室末年如何智保這九個鼎?

其三、周離秦國比離齊國更近,交齊絕秦不如直接交秦。顏率為何捨近求遠?

其四、即便周室有心送鼎給齊國,必借道於魏或楚。假如魏或楚兩國也想得鼎,則必不肯借道。齊若強取,則楚或魏可借齊秦因爭鼎的矛盾而聯秦抗齊,如此則勢必將魏或楚推向秦國一方,齊國不僅得不到鼎,還使自己陷於孤立。如果楚或魏不想得鼎,肯借道於齊,但鑑於齊秦爭鼎的矛盾,未必不擔心秦國以此為藉口以伐魏或楚(此時秦國已不斷東出蠶食六國,韓、魏、楚均屢受秦國侵掠,甚畏秦國)。

由此四點可以推斷,顏率一旦成功說服齊國出兵,並使秦軍退卻,必不會將鼎送給齊國,而且必有辦法應對齊國的索鼎要求。

大禹鑄九鼎,楚莊王問鼎,周王室末年如何智保這九個鼎?

倘若能以上述幾點向齊王建言,應該就能破掉顏率的計謀,使齊國不能出兵。但是,歷史的現實是顏率成功說服了齊王,保住了九鼎,這又是為什麼呢?我想原因或許有三:

一、齊國沒有人想到上述幾個因素;

二、齊國有人想到上述幾個因素,但齊王不接受,執意出兵。齊王為何不接受呢?因為利令智昏,喪使了判斷。誠如楚懷王被張儀欺騙,王俊被石勒欺騙,皆因利令智昏;

大禹鑄九鼎,楚莊王問鼎,周王室末年如何智保這九個鼎?

三、顏率還有一招說服齊王的計策,只是史書上沒寫。也就是說,如果史書上所寫的顏率的計策還不能令齊王信服,那麼顏率還可以對齊王說“列國之中,齊秦最強,唯齊國有抗衡秦國之實力,齊國必不可能臣服於秦國。九鼎乃大禹所鑄,天下共主之象徵,倘若為秦所得,則列國賓服於秦,齊國亦不免。所以,九鼎既使不為齊所得,也不能為秦所得”。齊王出於防範秦國過於強大的目的,應該會選擇出兵。個人認為,這個理由比之於顏率史書所載之遊說之詞或許對齊王更有說服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