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破《資治通鑑》 最核心講的就是“十二個字”

《資治通鑑》最早不叫這個書名,而叫《論次歷代君臣事蹟》。宋神宗即位後,改書名為《資治通鑑》,而且賜序,親自給做了一篇序言,這是很了不起事情。現在我們出書不管好壞都願意找領導給我們書寫序,領導官職越大彷彿這書越好越值錢,你看看通鑑,皇帝給做的序,皇帝給起的名。宋神宗講這本書是“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因此叫《資治通鑑》。司馬光也講

“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整部《資治通鑑》實質上講的就是這十二個字。資治”即幫助統治者治國理政的意思,“通”即通過北宋以前各朝的歷史,“鑑”是照鏡子,意即警戒和教訓。書的中心內容是政治軍事事件,主線是治亂興衰,成敗得失、經驗教訓、重要事件、重要言論貫穿其中。


看破《資治通鑑》 最核心講的就是“十二個字”


我讀《資治通鑑》第一感受就是《資治通鑑》是歷史書,但首先是政治書,更準確的講是政治教科書。因為他的主要編撰者司馬光是歷史學家,但他首先是政治家。這本書不是歷史學家為了單純記述歷史而寫,而是政治家為政治服務而寫歷史,準確地說為皇帝治國理政服務,是為解決現實問題而問計於歷史的政治教科書。這本書的讀者對象很明確就是給皇帝編的,剛開始是隻有皇帝可以看的,後來演變為一切想要得知歷代政治得失,治亂興衰起因原委,把握執政歷史規律的人都喜歡讀的書。所以,我們不能僅僅用歷史的眼光看待這本書,而應當以政治家的眼光來讀通鑑。但是,歷史和政治並不矛盾,歷史中總結政治得失,沒有歷史就沒有政治,不懂得歷史也難以成為有作為的政治家。

我們看通鑑中,絕少有關於文學、藝術、宗教、經濟的內容。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這麼出名的文學家,你在通鑑中找不到他們的名字,而在《唐史》中對李白、杜甫的記載是大篇幅的。這就是通鑑與歷史書的區別。


看破《資治通鑑》 最核心講的就是“十二個字”

元代胡三省評價《資治通鑑》“為人君而不知通鑑,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就是講不瞭解歷史的人註定不懂得政治,就很難做到把握歷史大勢、掌握事理形勢、看清世事變化。防亂之術,就是容易出現的風險,缺乏有效掌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