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讓陷入困境的中國工農紅軍有了新通道。


通道轉兵紀念館圍繞“緬懷革命先烈、傳承長征精神”這一主題,採用了情景復原等手法,真實客觀地再現了紅軍長征“通道轉兵“這一輝煌歷史。


夏日炎炎,通道侗族自治縣恭城書院內,環境清幽,涼風習習。往來的遊客,井然有序,神情莊重。

這座始建於南宋,後被大火燒燬又在清朝重建的古書院距離縣城40公里。1934年12月,中央紅軍長征途經通道境內時,曾在書院內召開了一次重要會議,史稱“通道會議”。

按照會議的精神,中央紅軍放棄了北上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原定方針,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進軍,使蔣介石在湘西消滅紅軍的企圖破滅。

“通道”讓陷入困境的中國工農紅軍有了新通道。

“通道轉兵”,以及後來在貴州召開的黎平會議、遵義會議,使得中央紅軍長征史上生死攸關的偉大轉折得以真正完成。其中,通道轉兵被看作是偉大轉折的先聲。

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猶酣。

山,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拄其間。

這是毛澤東的《十六字令三首》,表現了紅軍不畏強敵、不畏困難與天險的大無畏精神和犧牲精神。

“通道”讓陷入困境的中國工農紅軍有了新通道。

《十六字令三首》的創作時間是1934年至1935年。這個時間段,正是紅軍翻越綿延於廣西與湖南交界的“老山界”之時。

1934年12月4日,紅軍第一縱隊開始翻越老山界,向湖南境內行進。當時的情況是,傷病員們都下了擔架,由其他同志揹著或攙著走。有幾匹馬踩空了腳,摔下了萬丈深淵。但紅軍以驚人的勇氣和毅力,帶著騾馬,抬著輜重,徹夜行軍。

雖然與後來長征走過的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相比,翻越老山界的過程“小得很”,但是許多老紅軍回憶錄裡都會談到這個地方。老紅軍們都對翻越老山界刻骨銘心。

“通道”讓陷入困境的中國工農紅軍有了新通道。

同年12月9日,勝利通過老山界的中央紅軍兵分3路進軍通道縣。這是紅軍湘江突圍(突破第四道封鎖線)以來打下的第一座縣城。

通道縣,因900多年前當地官吏開通道路1200裡,溝通湘、桂、黔毗鄰地帶而得名。“通道”讓陷入困境的中國工農紅軍有了新通道。

文字:中共通道侗族自治縣委宣傳部 組織編寫

出處:《紅色印跡:紅軍長征過通道》

館藏:懷化市圖書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