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子軍——培養合格“小”國民

在許多國外影視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其中角色有過少年參加童子軍的經歷,這些經歷甚至能夠在某些橋段中成為劇情發展的重要背景。眾所周知,我國的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幾乎都會加入少先隊、青年團等各類青少年組織,實際上,這些組織與所謂童子軍還是有一定區別的,那麼,童子軍(Boy Scouting)這一概念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童子軍——培養合格“小”國民

國外童子軍漫畫

童子軍(Boy Scouting),20世紀初誕生於英國,其創始人是羅伯特·貝登堡(Robert Baden-Powell,1857-1941),作為一名長期在國外駐防的職業軍官,貝登堡歷來重視士兵的訓練,其改革當時傳統的訓練法方法,著重提升士兵綜合素質和潛能。後來,其還將其訓練方法編成《警探書一助》(Aid to scouting )一書。在第二次布爾戰爭(1899年10月11日--1902年5月31日英國同荷蘭移民後裔布爾人建立的德蘭士瓦共和國和奧蘭治自由邦為爭奪南非領土和資源而進行的一場戰爭,又稱南非戰爭)中,其訓練的士兵在著名的梅福根城戰役中表現出色,使其名聲大噪,書籍大賣。

童子軍——培養合格“小”國民

童子軍創始人—貝登堡“老爺子”

回到英國後,貝登堡發現當時的英國許多青少年不務正業、墮落消極,其認為長此以往,必將成為英國社會發展的“不穩定因素”。為此,其決定將早年訓練士兵自養能力的一套方法施於少年兒童,以培養他們達到體格、人格的健全,成為合格國民。1907年8月,貝登堡從多所學校召集幾十名不同階層的兒童,在英國南部的白浪島開始了為期16天的露營實驗。他將孩子們分成四個小隊,每小隊指定一名小隊長,大家每天進行烹飪、生火、航海、追蹤、偵查、認知自然等活動,過著井井有條的紀律生活。在此期間,孩子們用腦去思考,動手去創造,成功解決了許多難題。此次實驗大獲成功,也成為世界童子軍運動的開端。

1908年,貝登堡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童子軍訓練專著—《童子警探》。隨後,他又先後創辦了以年齡、性別區分的幼童軍(11歲以下)、羅孚童子軍(17歲以上青年)、老童子軍、女童子軍以及根據不同領域區分的深海童子軍(Deep sea Scouting)、特種訓練童子軍(Special tests Scouting)、空中童子軍(Air Scouting)等等。

童子軍——培養合格“小”國民

當時出版的童子軍書籍

童子軍出現後,作為一種對孩童新穎而有效的教育方式,被許多國家關注,迅速成為各國學習的榜樣。1908年,英國童子軍在倫敦集會,規模達11000餘人,兩年內,全國有12.4萬名兒童參加童子軍活動。1920年,33個國家8000名代表在倫敦舉行第一次世界童子軍露營,併成立童子軍國際辦事處,決定每四年進行一次世界童子軍大會,貝登堡被推舉為總領袖。隨著時代不斷髮展,世界童子軍大會至今已發展成為全球影響最廣泛的非營利性非政府青少年組織之一,成員多達2800萬人,遍佈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外許多領導人或名人都有過參加童子軍的經歷。

童子軍——培養合格“小”國民

國外童子軍活動

童子軍——培養合格“小”國民

部分有過童子軍經歷的國外名人


在我國,童子軍一詞在清末就已出現,當時有的地方組織“少年義勇團”或“童子軍”,還流行一首童子軍歌“20世紀地行星,惶惶童子軍,小鑼小鼓號,飄飄飛舞小旌旗,哥哥華盛頓,弟弟拿破崙,心肝雖小血自熱,頭顱雖小膽不驚”。但此時的童子軍與國外的概念相差甚遠。民國初年,國外童子軍教育在許多教會教育中傳入我國,1912年2月25日,嚴家麟在教會學校湖北武昌文華書院裡,集合志願學童20餘人,成立中國第一隊童子軍。不久,上海等地出現類似由教會學校創辦的童子軍組織。這一時期的童子軍教育,多以模仿照搬國外教育為主,訓練效果雖好,但多無特色。

童子軍——培養合格“小”國民

1926年,國民黨上臺執政後,童子軍開始成為其在兒童群體中推行黨化意識和三民主義的載體,童子軍“本土化”進程開始,成為國民黨黨化教育和軍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此時期成立了中國國民黨童子軍委員會,制定了組織條例,並安排專人領導,逐步形成完善的組織系統。1927年,該委員會改名“中國童子軍”,設立司令部,由何應欽任司令,由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直轄。在此期間,童子軍發展迅速,在南京、上海、北京、天津、武漢等各大城市,都有童子軍組織。抗戰期間,雖然因戰亂影響,組織發展進入低潮,但仍有一些組織零散奔走在為戰爭服務的戰線上。抗戰勝利後,在國民黨內戰獨裁的方針下,對兒童教育陷入停滯,伴隨著國民黨敗退臺灣,大陸童子軍運動逐漸消亡。

童子軍——培養合格“小”國民

赴美的童子軍代表團

童子軍——培養合格“小”國民

童子軍徽章


今天國內的少先隊、共青團等組織與童子軍類似,其初衷都是為使青年兒童養成良好品格,成為合格國民,在許多學校和社會組織的教育中,一些以夏令營、訓練班為名義的短期活動班也與童子軍發揮著類似的作用,能夠開拓少年兒童心智,促進其健康發展。但總體上看,系統性的、與世界童子軍運動接軌相適應的國內童子軍運動仍然未能充分發展起來。未來,在此方面,希望能夠在少先隊、共青團等組織基礎上,通過開放與改革,出現更加符合國情、與世界接軌的童子軍組織,使每一名青少年在成長路上,都能擁有美好的記憶。

參考:1.關於民國時期北京童子軍的研究(1917-1948) 韓叮咚

2. 民國時期湖北童子軍研究後 楊易虹

3. 民國時期京津地區童子軍教育研究 池維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