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前,世界500強企業:美國151家,日本149家,中國僅3家,現在呢?

在以往的印象中,“中國製造”這四個字,在世界範圍內都具有一定的位置。中國製造的產品物美價廉,深受世界各國歡迎。自2006年以來,中國已連續13年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經濟貢獻率最高的國家。

25年前,世界500強企業:美國151家,日本149家,中國僅3家,現在呢?

在2018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7.5%,仍居世界首位。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日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201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為90.03萬億元,日本為32.89萬億元,佔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36.5%。過去20年,日本經濟停滯不前,國內生產總值(GDP)與上世紀90年代大致相當,人均GDP有所下降。除了GDP,日本500強企業數量的變化也反映了日本近年來的經濟走勢。

在去年的《財富》500強中,日本有52家企業,排名世界第三。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500強企業,比日本多77家。

25年前,世界500強企業:美國151家,日本149家,中國僅3家,現在呢?

1995年,《財富》雜誌首次發佈世界500強榜單時,日本共有149家公司上榜,僅次於美國的151家,佔500強企業總數的近30%。而在當時,國內能夠入選世界500強的企業僅有三家。

20世紀90年代是日本經濟的頂峰時期。1995年,日本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45萬億美元,遠高於2018年的4.97萬億美元。當時,日本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總量的近20%,比世界最大經濟體美國的7.66萬億美元低2萬億美元左右,是中國的7倍左右。

25年前,世界500強企業:美國151家,日本149家,中國僅3家,現在呢?

然而,當時日本的人均GDP達到了驚人的43400美元,是美國的1.5倍。按人均GDP計算,當時的日本經濟甚至超過了美國。當時,日本經濟正處於黃金時代,企業眾多,範圍廣泛。僅在汽車行業,就有6家日本企業入選當年十大汽車企業,分別是三菱、三井、伊藤忠、住友、丸紅和豐田。

1995年也是日本經濟的轉折點。當時,世界500強企業在日本的數量達到頂峰,經濟蓬勃發展。1995年以來,進入世界500強的日本企業越來越少,經濟開始走下坡路。受泡沫經濟的影響,日本進入了大蕭條。

25年前,世界500強企業:美國151家,日本149家,中國僅3家,現在呢?

到2000年,日本500強企業數量已降至107家。2006年,只有70家日本公司進入500強。到2019年,只有52個,佔總數的10.4%。在日本經濟陷入衰退的同時,世界新興經濟體,尤其是中國,正步入快速發展的快車道。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已超越德國和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對美國的地位發出了挑戰。中國500強企業的數量直接反映了25年來國內經濟的發展情況。25年來,中國500強企業增加了126家,是1995年的43倍。

25年前,世界500強企業:美國151家,日本149家,中國僅3家,現在呢?

隨著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內大型企業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中國首次成為世界500強企業最多的國家,這是最好的見證。

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儘管中國500強企業的數量已經達到世界第一,但與美國、日本和其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企業在世界上的影響仍有欠缺,而日本和美國許多企業擁有著核心競爭力。

25年前,世界500強企業:美國151家,日本149家,中國僅3家,現在呢?

相信在未來,中國企業將能夠從數量走向質量,掌握更多的核心技術,在國際舞臺上有更大的發言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