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放"新疆:風流才子紀曉嵐(2)

其實,當初紀曉嵐雖然有" 洩密" 之嫌,如果當初乾隆皇帝不討厭紀曉嵐,如果朝中有大臣能為紀曉嵐上書說句好話,再加上紀曉嵐的聰明才智,即使徹查此案的劉統勳再剛正不阿,應該也可以逃過" 流放" 新疆這一劫。

可偏偏乾隆皇帝不喜歡紀曉嵐,朝中大臣對紀曉嵐也有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之勢,紀曉嵐最後" 流放" 新疆都是因為其聰明過頭了。

紀曉嵐的聰明是有口皆碑的,據說,紀曉嵐一日在街上與同伴們玩球,正好河間知府經過,球被誤扔進知府的官轎。別的孩子早就四處逃散,紀曉嵐居然上前攔轎索球。知府見他憨態可掬,說:" 我有一聯,如果你能對上,就把球還你,否則這球就歸我了。"

紀曉嵐表示同意。知府出上聯:" 童子六七人,唯汝狡。"

紀曉嵐不假思索地答道:" 太守二千石,獨公------"

紀曉嵐吞了最後一個字遲遲不說出來。知府問:" 何以不說出末一字?"

紀曉嵐回答說:" 知府大人若將球還我,就是' 廉' ;若不還球,便是' 貪' 了。"

知府聞言不禁大笑,自然把球還紀曉嵐了。

但聰明一旦過頭了,就是" 聰明反被聰明誤" 了。

據北師大附中歷史老師紀連海考證,紀曉嵐本人" 長得不太帥氣,有些近視眼,又有些口吃" ,這對於向來喜歡俊男靚女的乾隆而言,實在不是好事,但長相差不是罪過,聰明過頭就有問題了。

因為自己相貌不太符合乾隆皇帝的審美標準,所以紀曉嵐並沒有被重用,造成了紀曉嵐在待人接物方面有些偏激、刻薄、諷刺多於幽默,他經常會想方設法、利用一切機會去挖苦、諷刺別人,來發洩他心中的鬱悶和不滿,直白一點說,紀曉嵐這個人嘴有些損,經常是罵人不帶髒字。

清朝文人牛應之《雨窗消意錄》一書記載有" 紀文達公昀,喜詼諧,朝士多遭侮弄" ;清朝文人錢泳的《履園叢話》一書中說" 獻縣紀相國善諧謔,人人共知" 。這裡的" 侮弄" 、" 謔" 不是在誇讚紀曉嵐的口才。

紀曉嵐善於對對子。他對的對子裡經常有一些挖苦諷刺同僚的話語。比如錢泳在《履園叢話》中就記載著下面一件事:

一次,京城工部衙門失火,乾隆命令大司空金簡召集民工重建。朝中有一官員百無聊賴,遂根據此事自題一上聯:" 水部火災,金司空大興土木。"

由於此句含有" 水、火、金、土、木" 五行,所以很久都沒人能夠對出下聯。當時朝廷中有位狀貌魁梧、老炫耀自己是南人北相的中書科,他也挺愛對對子,然而他左思右想,卻始終得不出下聯。於是他求助紀曉嵐,要紀曉嵐幫忙想想。

紀曉嵐笑笑說:" 對上此句不難,只是怕對出來有妨先生喲。" 中書科急切地說:" 啊,無妨無妨,只要對得上就行!" 紀曉嵐於是對曰:" 南人北相,中書科什麼東西!"

紀曉嵐用上了" 南、北、中、東、西" 五個方位,與" 水、火、金、土、木" 五行相對本來很合適,但放到一起就變成了一句罵人的話了。

對同僚如此,對地位低下的太監也是如此,有一天散朝時,一個太監想聽紀曉嵐講笑話,紀曉嵐假裝沉思半天,說:" 從前有一個太監------"

說了半句就不再說了。這個太監等了半天,就問:" 底下如何?"

紀曉嵐答道:" 底下一樣沒有。"

聞者絕倒,可太監難言尷尬。

大凡相貌不太英俊的成功人士都有些孤芳自賞,原因無外乎這些人不太容易引起別人的注意,如若自己再不時時鼓勵自己就很難取得成功。

紀曉嵐就有些孤芳自賞,表現其一就是炫耀自己,其二就是看不起別人,在待人接物方面自然表現得偏激和刻薄。

有一次紀曉嵐入值南書房,有位老太監久聞紀曉嵐大名,特地前來一睹風采,只見紀曉嵐身穿皮袍,並按當時文人的習慣手持摺扇。老太監出題:" 小翰林,穿冬衣,持夏扇,一部春秋曾讀否?"

此聯巧妙地將春、夏、秋、冬四季相嵌,且暗含對紀曉嵐打扮的譏諷,非常不易回對。不料紀曉嵐輕鬆應對:" 老總管,生南方,來北地,那個東西還在麼?"

此事迅速被傳為笑談。這裡紀曉嵐公然拿太監的生理缺陷作笑料,有些不厚道。

還有一次,紀曉嵐當禮部侍郎時,一天尚書和御史聯袂來訪。幾個人聊著聊著,突然外頭跑來一隻狗,這隻狗還有個名字,叫" 四兒" 。看到這條狗,尚書心中突生一計,欲取笑紀曉嵐,便道:" 咦,你們瞧那是狼是狗(侍郎是狗)?"

紀曉嵐知道尚書是在捉弄自己,當下不動聲色地說:" 要分辨是狗還是狼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看它的尾巴,尾巴下垂的是狼,上豎是狗(尚書是狗)。"

一旁的御史大笑道:" 哈哈,我還道那是狼是狗呢,原來上豎是狗,哈哈,哈。"

紀曉嵐不慌不忙地接著又說:" 另一種分辨的方法就是看它吃什麼。狼是非肉不食,狗則遇肉吃肉,遇屎吃屎(御史吃屎)。"

這下子連御史也噤聲無言了。

那些遭到紀曉嵐諷刺挖苦的當事者心裡肯定對紀曉嵐不滿,一旦有機會,就會在皇帝面前使絆子,說紀曉嵐的壞話。長期以往,皇帝自然對紀曉嵐不會有好印象,會不自覺地疏遠他。

因此,當乾隆終於抓住紀曉嵐的小辮子時,豈能放過他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