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言志”是對詩歌藝術的審美性概括嗎?

小刺蝟的吉他聲


這是對詩歌藝術思想性的評價,屬於審美範疇。以文載道——文學作品並不單單是冰冷的東西,他是創作者根據自身過去或眼前經歷,觸動內心情思的結晶,其中凝結了創作者的內心感受或豐富的人生哲理。“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看似寫景,又何嘗不是代表作者王維的一種人生追求——他追求的,不是一方寂靜空明的禪境嗎?所以王維從詩歌中透露出來的,就是自己對凡塵俗世和官場爭鬥的厭棄,反而嚮往寧謐安詳的山間歸隱生活。這就是他的志!“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則是孟郊登科之後欣喜之情的外溢,也表現了他的志向。“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則體現了白居易少年登科的得意和噴薄欲出的才情,而後來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則是宦海沉浮、官場失意落魄的真實寫照。


孤竹逍遙遊


題主你好,“詩言志”只是詩歌藝術概括的一種類型,不是全部。

“詩言志”出自《尚書•堯典》:“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朱自清說“詩言志”是開山的綱領,《毛詩序》有云:“詩者,志之所知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而到了唐代孔穎達,將“志”具體化了,是詩人內心情志的表達,抒發志向,寄託情感,古代文人共同編織的精神寄託所。

詩言志與政治緊緊聯繫,對上可以“諫言”,對下可以“教化”,側重於詩歌的實用與功利目的,要求詩人體察現實,披露社會黑暗,人民疾苦,官場腐敗,“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漢樂府的“緣事而發”,杜甫的“三吏三別”,現實主義,白居易的“新樂府”等等

而另外一派,則是“詩緣情”,出自陸機《文賦》“詩緣情而綺糜”,緣情說打破了儒家的溫柔敦厚,中庸平和,強調個人的思想情感,肯定了人的慾望的合理性,讓文化更加的繁榮。

產生了如《詩經·關雎》的愛情詩,屈原《離騷》的悲憤詩,李白的浪漫詩,李商隱的無題詩等,讓千百年後我們也能體會到他們的心酸苦楚。

但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的古人情感的抒發,也是與社會興亡,國家命運相聯繫的,而不是西方的完全是單純個人情感。

緣情說後來發展出了“至情說”、“童心說”,“性靈說”等等,人們開始真正的解放了情感,描寫也走向了內心。

不管是言志還是緣情,都是文學闡釋的一個方面,體現人類歷史發展的不同文學訴求,共同構築了我們的詩歌王國。

而在今天西方文明的衝擊下,我們結合過往傳統文學理論不斷髮展,作者心理,文本,新批評等等都有助於我們對詩歌,小說等文學作品的深入理解。


法海的獨角獸


“詩言志”是功能性概括,“思無邪”是審美性概括[靈光一閃]


祿和書話


我國詩歌創作源遠流長,在中華民族的文明歷史中有著濃墨重彩的表現,其中的無數珍品,包括從古代的《詩經》到唐詩;從古典詩詞到現代新詩中的上乘佳作讓一代代後人廣為傳頌,品味不盡,對於陶冶中華民族的情操、哺育中華民族後代的文化素養,向世界傳播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發揮著經典作用和窗口作用。

詩歌以意象來抒情表意,是一種詞句高度精練、心靈感應被外化,富有豐富的意境和新奇的比喻,具有鮮明的抑揚頓挫的節奏感和動聽悅耳的音樂性語言,高度概括出作者對萬物的感悟的文學體裁。詩歌創作是一項複雜的抽象的精神勞動,也是作家細緻觀察生活進行反覆心靈感應的過程。許多人都喜愛詩歌創作。只有能夠比較深入地認識和了解詩歌的藝術特性和審美價值,才能使詩歌創作達到出神入化的境地和水平。那麼,對我們各級各類學校的語文教師說來,應該通過閱讀深刻品味,分析提煉我國詩歌的文化特徵,從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增加身為語文教師能夠“授人以漁”的文化積澱。根據自己的研學體會,對我國詩歌的藝術特徵歸結出以下幾種:

詩言志,志向貞高

自《尚書·堯典》提出“詩言志”的觀點,便引起了人類的廣泛迎合,細緻分析我國古往今來的詩作名篇,自然也會很明顯地感受到這樣的定義對於刻畫詩歌的藝術特徵是比較中肯的。我國許多詩歌作者幾乎無一例外地以此作為詩歌創作的主旨。這些被我們後來人口口相傳、相互勵志的名句都是託物言志的。具考證,朱熹用詩很講究的一個特點就是如何用來體現,言情蓄志的內蘊十分鮮明,揭示了作者褒揚奮發向上、力爭上游、美化自然的志向和主題。


悠然自樂


“詩言志”,志者,心之所向,心之所之。一一這樣來解讀,則可以說是“”對詩歌藝術的審美性概括”,勿將志片面的以當今的“志向”含義來解釋。正如“因空見色”之“色”當理解為世間萬象的繽紛色彩,而不應狹義解為“男女色相”一樣。


禾莽


“詩言志”確切地講,應該是對詩歌藝術的意境情懷以及表達的內涵思想的概括,當然,從宏觀講,也包括審美性,而審美性更趨向於詩歌的韻律、手法以及流暢優美的語言。

一、“詩言志”所表現的詩歌的意境情懷

“詩歌合為事而作,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一般都是通過對事物的感懷、認知而進行創作的,有具體描寫、託物明志、寄寓展望等,語言簡潔濃縮、流暢有韻,讀起來很美。但要創作起來,需要很好的文字功底,不僅對韻律、手法、立意等要很好地把握——這可以讓詩歌很美,而且要有情懷意境——這是體現“詩言志”的關鍵內容以及詩歌的重點要以。把握好這些要點,詩歌既美且深,讀後意猶未盡、遐思無限。如,描寫一首春天的詩,可以用花草樹鳥等很多優美的語言去立意描述,讚美春天,但要昇華到其他方面(比如愛情、生活等),就需要充滿情懷飽蘸感情的意境,加上流暢清新語言和很多寫作手法,詩就很精美。

二、“詩言志”所表現的詩歌的思想內涵

“詩言志”核心是思想內涵,描寫具體事物的詩當然很美,但要到“言志”層面,必須在清新流暢的基礎上讓詩厚重,也就是“託物言志”。比如王安石“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一詩,看似在描寫梅花,但核心是藉此而“言志”——學習梅花傲然凌寒、堅韌不拔的精神品質,寫得既清新又厚重,既流暢又蘊含思想。還有很多這樣“言志”的優美詩詞。

總之,“詩言志”是對詩歌情懷意境、思想內涵的概括,審美性主要體現在韻律、手法和流暢文筆等方面,但這些兼具的詩歌會更加優美。

謝謝大家!祝各位文友創作更加美好的文字。

2020.4.3下午即草於西安(圖片來源於網絡)











地勢坤9


孔子編詩經,故而他的看法有權威性!

孔子曾說韶武,一個盡善盡美,一個盡美而未盡善,也就是說,詩以言志為旨要,兼有形式,才能盡善盡美,否則,只講形式,也就不能盡善了!


崇立一二


不論是“詩言志”還是“詩言情”都不能完全代表詩歌的美,也談不上是詩歌藝術的審美性概括。詩歌是什麼?詩歌的歷史源遠流長,從《詩經》開始,綿延數千年,詩歌一開始就具有時代感和人民性,而且可以演唱,是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詩經》就是記錄勞動人民日常生活的詩。富有生活氣息,通俗易懂,長於敘事。後來逐漸演化,被一些有知識的人發展成熟,用來言志抒情。甚至用來嬉笑怒罵,阿諛奉承。原來的敘事、韻律、結構、意境等等重要的東西也丟失了。詩歌不是文人的專屬,詩歌不止“高雅”,詩歌不僅“言志”,詩歌的藝術,是漢字的藝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藝術,詩歌的美,更是漢字的美,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美。


微笑的風吹過


我覺得“詩言志”是對詩歌內容的概括。藝術的審美性應該是意境,詩歌創作以有意境為上,王國維評價“紅杏枝頭春意鬧”這句詞說:著以“鬧”字而意境全出。意境又可分“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就是“有我之境”;以物觀物,情景交融,分不清人與物,這就叫“無我之境”。如“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就是有我之境“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是“無我之境”。


用戶雲水禪心12535


是的。倘若你對身邊經歷或看到的人和事,抱有一種無所謂和漠視的態度,不用心去體會、去感受,即便是長篇大論,也是乾巴巴的,無血肉甄評。詩言志,此話一點不錯。此例很多:

譬如,“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此詩氣衝如牛;“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該句擲地有聲;還有岳飛的《滿江紅》等等都是言志貫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