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域外國王墓:這兩處葬在中國的國外國王陵墓值得一看

春暖花開之際,如果條件允許,尤其適合走出家門,到大自然當中去走一走、看一看,去和外面的世界來一次旅遊之約。後天就是清明節了,能否邂逅一場雨,真切感受一次踏青寄幽、懷古抒情?除了文明祭奠自己的族親,今天再向小夥伴們介紹兩個特殊的、葬在中國的外國國王陵墓景區。

清明時節雨,域外國王墓:這兩處葬在中國的國外國王陵墓值得一看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與各國交往最為頻繁的時代之一了,鄭和下西洋溝通了東南亞、南亞、中亞乃至非洲之間的聯繫。這個時期中國的使臣大量走訪國外各國,很多國家也向中國派出了使節,甚至有的還是國王或王子親自到訪。曾經就有2位東南亞的外國國王到中國朝貢之後,因氣候或是身體等方面的原因,客死在異國他鄉,死後他們都被以王族規格葬在了中國。

清明時節雨,域外國王墓:這兩處葬在中國的國外國王陵墓值得一看

【一】 南京的“古浡泥國王墓”遺址

清明時節雨,域外國王墓:這兩處葬在中國的國外國王陵墓值得一看

(1)來訪

古浡(bó)泥國就是今天加里曼丹島北部文萊一帶,今稱文萊達魯薩蘭國,與中國早有交流,明代時來往更為密切。明洪武初年,太祖朱元璋派御史張敬之等人出使浡泥國。回國時,國王馬合謨沙派使者隨同張敬之一道來華,祝賀明王朝建立;永樂三年(1405年)冬,浡泥國王遣使來華,獻上上特產品,明成祖封其為王;永樂六年(1408年)八月,浡泥國王率王妃、弟妹子女及近臣150餘人,到中國進行友好訪問。朝廷專門派員去福建迎接浡泥國王一行。沿途及到達南京後,均受到高規格熱情的招待。

(2)病逝

同年十月,不料國王忽染急病,經太醫會診搶救無效,病故會同館,年僅28歲。國王臨終前留下遺囑曰:“體魄託葬中華。”明成祖極為悲傷,為之“輟朝三日”,追溢“恭順”,按中國禮儀葬南京安德門石子崗,並尋找人中國籍的西南夷人為國王守墓,每年春秋兩季,由專人祭掃。國王之子遐旺襲封浡泥國王。

(3)陵墓

古浡泥國王陵墓坐北朝南,前臨池塘,遙對牛首山雙闕,東、西、北三面環山,實為"風水寶地"。從東門進入,首先見到神道牌坊,上刻“古浡泥國王墓”。離這裡不遠的地方,立有一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牌。繼續前行,便可見到一個三面有牆的亭子。亭內有一碑趺,可惜碑趺上面石碑的碑頭已缺失,碑上的文字亦不甚清楚,好在碑亭的後壁上有重新鐫刻的《浡泥國恭順王墓碑》碑文。

清明時節雨,域外國王墓:這兩處葬在中國的國外國王陵墓值得一看

按照指示路牌導向,再向西南方向走上一段,就到達浡泥國王陵墓的神道和墓冢了。陵前有神龜馱碑一處,上鐫"浡泥國王恭順王墓碑"。神道兩側排列有石馬一對、石馬一對、石羊一對、石虎一對及文臣武將各一對,其規制與明代當時常見的功臣墓一樣。新立的花崗石墓碑之上刻有“古浡泥國王麻那惹加那乃之墓”,墓冢明顯是後來修復的,墓頂被密密的綠竹樹木所覆掩。

清明時節雨,域外國王墓:這兩處葬在中國的國外國王陵墓值得一看

陵墓園區環境幽靜、林木蒼翠,雪松、丁香、紫薇等數十個品種的上千株樹木交相環抱。由於面積不大、知名度不高,所以來這裡的遊人還是相對很少的。走在寂靜的空間裡,內心還是會升騰起一種滿足的——人本身就是渺小,對這裡的每一棵樹、每一個翁仲,還有這座墓冢……我們只是一瞬間的存在,而他們卻已經感受幾百年了。

清明時節雨,域外國王墓:這兩處葬在中國的國外國王陵墓值得一看

(4)意義

這個景點無疑是一處古蹟,對於中外交流而言也具有很重要的歷史意義。據載,永樂十年九月,遐旺和他的母親曾再次訪問中國南京,祭掃父墓。此後的時間裡,兩國更有有著廣泛的經貿往來,浡泥國王墓成了中國與文萊友好交往的歷史見證。2012年11月,浡泥國王墓作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項目遺產點之一,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

【二】德州“蘇祿國東王墓”遺址

清明時節雨,域外國王墓:這兩處葬在中國的國外國王陵墓值得一看

(1)來訪

明朝初年的時候,菲律賓蘇祿群島上已有一個叫蘇祿國的小國,這個小國當時並存著東王、西王和峒王三個國王,其中勢力最強大的是東王。當時鄭和下西洋,挾大明雄風席捲沿海諸國。就是蘇祿國這樣的小國,也得到了大明饋贈的數量不菲的中國特產……這一系列的舉動讓蘇祿國的三位國王對中國產生了無限嚮往之情。

以東王為首的蘇祿國三位國王經過長期醞釀和準備,終於在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開啟了朝拜之旅,他們率領由王妃、王子及隨員300多人的使團,攜帶著珍珠、寶石、玳瑁等珍寶漂洋過海,長途跋涉,終於在時年農曆八月初一到達北京,見到了嚮往已久的明成祖朱棣。

朱棣熱情地予以款待,並責成鴻臚寺(相當於今外交部)官員,陪同使團人員參觀遊覽了正在大興土木的北京城。時值秋日,天高雲淡,層林盡染,加之北京城的大氣巍峨、金碧輝煌,讓這群島國王室人員驚得合不攏嘴,讚歎之聲不絕於耳!以至於流連忘返、樂不思“蘇”了!

(2)病逝

美是美了,樂也是樂了,就在大家沉浸在大國氣象中不能自拔的時候,哪知天公不作美——20多天後突然北方冷空氣南下,長期生活在暖溼海洋氣候的蘇祿人端地受不了這突如其來的寒冷,不得已只能嚮明成祖朱棣辭行。這事兒也沒法挽留不是——朱棣便饋贈了他們大量的絲織品、金銀飾品等珍貴器物,讓他們順著京杭大運河南下回國。不成想當他們的船隊即將到山東德州時,寒潮再襲,蘇祿東王病體加重,搶救無效,於農歷九月十三日不幸病逝。

(3)陵墓

朱棣得知情況後,甚是痛惜,親筆寫信慰問東王長子都麻含,並親自撰寫祭文,派官員趕到德州弔祭。同時,親囑戶部(相當於今財政部)撥款為蘇祿東王修造墓穴,以朝廷名義於農歷十月初三為其舉行了極其隆重的葬禮,將蘇祿東王安葬在德州北郊。經東王王室內部磋商,並報請明朝廷,決定長子都麻含繼承王位與西王、峒王一起回國,東王妃子葛木寧、次子安都魯及三子溫哈喇等10餘人留在德州守墓,3年守孝期滿後返國。

清明時節雨,域外國王墓:這兩處葬在中國的國外國王陵墓值得一看

清明時節雨,域外國王墓:這兩處葬在中國的國外國王陵墓值得一看

此外,為進一步顯示怏怏大國之風範,明朝廷還給予了一系列的優惠照顧:撥出官田238畝為祀田,並免去賦稅以作為祭祀東王的經費;命令德州地方政府每年清明節和仲秋節代表朝廷祭祀;從德州和歷城(今濟南)遷入3戶回民家庭協助守陵,並照料他們的生活;再撥專款按中國習俗為東王墓地修起明樓、享殿,供奉其畫像,在神道兩側建造了石人、石馬、石虎、石豹等,使這裡成為一個莊嚴肅穆的王陵區。

清明時節雨,域外國王墓:這兩處葬在中國的國外國王陵墓值得一看

(4)意義

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蘇祿國王蘇老丹率團來中國訪問,瞻仰蘇祿東王墓,慰問留居中國的僑民,並代僑民向清政府申請加入中國國籍,享受國民待遇。清政府同意了他們的請求,並允許東王的八世孫安汝奇、溫宗楷等人以“安”、“溫”為姓加入中國國籍,成為大清王朝的子民。從此,蘇祿東王的後代就成了中國人民的一部分,“安”、“溫”兩姓除了在山東德州北營聚居外,隨著子孫的不斷繁衍和遷徙,今江蘇、河北、天津等地都散居著蘇祿東王的後代。

蘇祿國王墓是中菲友好的歷史見證,1997年這裡被列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山東省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