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被低估的皇帝,他若不死,大明也許不會那麼快走下坡路

明武宗朱厚照,明朝第十位皇帝,在位年號正德。是孝宗和皇后張氏的嫡長子,像他這樣既為嫡子又是長子的情況在封建禮法社會中是天然的皇位繼承人。

明朝最被低估的皇帝,他若不死,大明也許不會那麼快走下坡路

朱厚照

不瞭解武宗的人大多都會覺得他是一個荒淫無嗣,任性妄為的皇帝,他一生貪杯、好色、尚兵,所行之事看似多荒謬不經,為世人所詬病。但實際上武宗不僅能操持朝政,還能統兵打仗,他的一生雖有不鮮彩的地方,但他也擁有過最光彩的表現時刻。

武宗沉湎於豹房之時,大權落到權閹劉瑾手中。劉瑾,今陝西興平縣人。本姓談,後依靠劉姓太監進了宮,便改用劉姓。在朱厚照做太子的時候,劉瑾就在身邊侍奉。劉瑾深知只要照顧好太子,自己就會成為新皇帝身邊的功臣,權力、富貴自會接踵而來。

明朝最被低估的皇帝,他若不死,大明也許不會那麼快走下坡路

武宗即位後,劉瑾抓住少年天子喜好嬉戲的特點,每日進奉飛鷹、獵狗等,鼓動武宗遊玩享樂,深得武宗的信任,被提升為內宮監,掌握北京的軍隊,權力很大。

在劉瑾權盛時,朝臣在暗中等待時機的到來。正德五年,寧夏安化王反叛,起兵的名義就是清除劉瑾。消息傳到北京,劉瑾藏匿起檄文,不敢讓武宗知道檄文的內容。楊一清和太監張永領兵前去鎮壓,很快就平息了叛亂。楊一清在路上盡力結交張永,二人相交甚歡。

張永為“八虎”(以劉瑾為首的八名太監)之一,然而為劉瑾所排擠,其實不止張永,其他六人也都受到了劉瑾的壓制。劉瑾擔心他們受到武宗的寵信而自己失勢,所以常在武宗面前講七人的壞話。一次,武宗想調張永到南京閒住,聖旨還沒下達,劉瑾就要驅逐張永出宮。張永知道自己是被劉瑾陷害的,就跑到武宗面前申訴,劉瑾與之對質時,張永氣憤得要揮拳打劉瑾,被谷大用等人費力拉開。武宗令二人擺酒和解,但嫌隙漸深。

明朝最被低估的皇帝,他若不死,大明也許不會那麼快走下坡路

此次,楊一清就是利用張、劉的矛盾,遊說張永除去劉瑾。八月,張永、楊一清班師回朝。獻俘禮畢,武宗置酒慰勞張永、劉瑾,谷大用等人皆在座。夜深時,劉瑾起身回府。張永見時機成熟,從袖子中取出彈劾劉瑾的奏章,奏明劉瑾違法違紀十七事,指出安化王造反皆因劉瑾,更說劉瑾有反叛之心,欲圖謀不軌。武宗此時已有醉意,俯下身子問到;“劉瑾果真負朕?”此時,周圍的馬永成等人也都歷數劉瑾不法之事。武宗遂下定決心,當機立斷派人前去劉宅,自己則緊隨其後。劉瑾聽見喧譁聲,披青蟒衣出,隨即被縛。抄沒家產時,得到私刻玉璽一枚,穿宮牌五百以及盔甲,弓箭等違禁物品,又發現他平時所用的摺扇裡面竟然藏有兩把鋒利的匕首。劉瑾被關押在菜廠,後被凌遲處死。行刑之時,許多人花錢買割下來的肉吃掉,以解心頭之恨。

劉瑾之亡,竟然是出自武宗酒後的醉話。明朝宦官,權重之時百官無人可與之抗衡,然而生死存亡卻在皇帝手中。這是明代宦官專政不同漢唐時期宦官專政的一個特點。以往朝代宦官專政,宦官勢力大到可以操控皇帝的生死,明代卻從沒有這種現象發生。這不能說是一個奇怪的現象。

明朝最被低估的皇帝,他若不死,大明也許不會那麼快走下坡路

明代中後期,皇帝多有數月,甚至數年不上朝的現象,但這並不意味著皇帝不理朝政,失去了對國家的控制。如明武宗此時正是通過宦官來傳達聖意,管理朝政。有野心的宦官正是利用這樣的機會來狐假虎威,加強自己的權威。但是,這種權力其實是皇帝給予的,是代皇帝執行的,一旦皇帝認為情勢危急皇權時,便會採取強力措施來收回這種權力。正如劉瑾、魏忠賢勢大遮天者,往往只要皇帝一句話就束手就擒,其中的道理可想而知。事實上,劉瑾事後,武宗依然寵信宦官,如張永,只是張永並不貪心,倒也相安無事。

如果有人認為武宗在豹房、宣府窮奢極欲的時候把大權放棄了,那便大錯特錯了。武宗雖然不入大內,但是仍時常上朝聽政,批答奏章,決定國家重大事件,不願上朝時,就通過司禮監傳達自己的聖旨,命內閣執行。即使他遠在宣府的時候,還是特別強調雖然大臣不許前來,但奏章要一件也不許少地送到宣府,至於武宗是否批覆,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明朝最被低估的皇帝,他若不死,大明也許不會那麼快走下坡路

武宗雖有著放蕩不羈的本性,但他的內心裡也盼著能夠像太祖、成祖那樣立下顯赫的邊功。

正德十二年十月,武宗終於盼到了一顯身手的機會。在得知韃靼小王子部叩關來襲,武宗非常高興,親自佈置,希望和小王子大戰一場。這場戰鬥十分激烈,明軍一度被蒙古軍隊分割包圍,武宗見狀親自率領一軍援救,才使得明軍解圍。雙方大小百餘戰,期間武宗和普通士兵同吃同住,得到了官兵們的由衷愛戴,甚至還親手殺敵,極大地鼓舞了明軍士氣。最後,小王子自度難以取勝,引兵西去,明軍取得了一場難得的勝利,史稱“應州大捷”。

想當年明成祖擊韃靼,瓦剌,往往動員數月,勞民傷財卻所獲甚微;明英宗率20萬精銳卻在“土木之變”中成了瓦剌的俘虜,三大營幾乎全軍覆沒。而此次武宗率數萬普通的邊軍和5萬韃靼騎兵直接進行野戰卻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此後韃靼長時間內不敢內犯便是應州一戰的直接結果。而且在這場戰役中,武宗親自指揮佈置,戰術正確,指揮得法,體現了很高的軍事指揮才能。應州大捷,也成為了武宗一生中最為光彩的時刻。

明朝最被低估的皇帝,他若不死,大明也許不會那麼快走下坡路

除此之外,武宗還精通佛學,會梵文,還能禮賢下士,親自到大臣家中探望病情,甚至痴情於藝妓,個性強烈,為人卻又十分平和,渾不似一代帝王。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武宗,卻很難看到一個完整的武宗,但也是我國曆代君王中一個擁有童心而不乏進取開明之心的最特殊最不像君王的君王。

所以說,武宗雖然做了很多荒唐的事情,但在權力上、軍事上一點兒也不糊塗,對權力抓得很勞,對外敵侵擾極為果斷出擊。倘若武宗能再活的久一點,大明或許也不至於那麼早走下坡路。如非如此,他又怎能安樂16年!

以上是本期的文章內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下關注或者在下方留言,感謝您的支持,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