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赤壁之戰”到底是誰借的那場著名的東風?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好朋友大虎,今我給大家聊一聊關於孔明借東風在正史上是否真的存在呢,還是借東風的是另有所人呢?大家就隨著大虎的文章探尋一下。

諸葛亮「借東風」這個故事,可謂是看著過癮、聽著神奇、想著疑惑。這個故事出現在《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故事發生在赤壁之戰期間。周瑜打算用火攻擊敗曹操,卻為沒有東南風而發愁。此時,諸葛亮告訴周瑜,自己有「借風」之術。之後,諸葛亮便在南屏山設壇作法,終於求得東南風,協助周瑜火燒赤壁,取得赤壁之戰的大勝。

歷史上“赤壁之戰”到底是誰借的那場著名的東風?

至於說到「借東風」這一故事的演變和發展,在後來的戲曲作品中有更是數不勝數,無論是京劇、贛劇、滇劇、徽劇、豫劇、婺劇、川劇、秦腔等劇種當中,都有大量的曲目。不僅如此,「借東風」也變成了一句流行語,經歷數百年而長盛不衰。由此可見「借東風」這一故事的巨大影響力。不過,也有不少學者和專家認為,「借東風」的故事僅僅是作者的虛構,很不合理。本文要探討的問題在於,「借東風」的故事是否在歷史上的確出現過,這個故事又是如何演變、發展和流傳的。

首先要說明的問題是,所謂諸葛亮「借東風」的故事並非歷史的真實,而是文藝作品虛構出來的故事情節。根據《三國志》相關傳記記載,曹操入侵併佔領荊州後,劉備派遣諸葛亮來到江東,說服孫權組成了孫劉聯盟,共同抗擊曹操。不過,在完成外交使命之後,諸葛亮便返回了夏口,並未參與赤壁之戰的具體戰事。因此,不單單是「借東風」,就連「草船借箭」這樣的情節也都是作者虛構出來的。

歷史上“赤壁之戰”到底是誰借的那場著名的東風?

回答了第一個問題後,再來說說第二個問題,「借東風」是真是假。這個故事是真的。《三國志-周瑜傳》注引《江表傳》中就明確提到:「時東南風……火烈風猛,往船如箭,飛埃絕爛,燒盡北船,延及岸邊營柴。」這個記載證明,周瑜火燒赤壁,的確與東南風有關,說其是「借東風」也並不為過,只不過「借東風」的並非諸葛亮,而是周瑜。

周瑜為何能「借東風」呢?其實與獻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發生在荊州的一次戰事有關。戰場戰事的兩方分別是孫策統率的東吳軍隊與黃祖的荊州守軍。據《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載:「火放上風,兵激煙下,弓弩併發,流矢雨集,日加辰時,祖乃潰爛。鋒刃所截,猋火所焚,前無生寇,惟祖迸走。」這場戰鬥發生在當年的十二月。從聯軍各自的地理位置上判斷,當時的風向便是東南風。

從這一段記載可以看出,對於長江流域冬季的風險變化,周瑜是一清二楚的,故此才能利用東南風火燒黃祖。而在赤壁之戰中的火燒赤壁,只不過是周瑜故伎重施,將九年前重創黃祖的方式又用在了曹操身上。因此,這才是「借東風」的真相。

歷史上“赤壁之戰”到底是誰借的那場著名的東風?

從現存資料來看,直到唐宋時期,「借東風」與諸葛亮都扯不上半點關係。唐代著名詩人杜牧就曾經在詩中提到:「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而宋代詞人蘇軾也在其著名的《赤壁懷古》中有過「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這兩個例子都能證明,當時人們都將「借東風」與周瑜聯繫在一起。

不過,到了三國故事異常繁榮的南宋及元代,「借東風」的故事開始出現了巨大的變化,其主角也從周瑜變成了諸葛亮。目前可考的最早出現的「諸葛亮借東風」的故事出自於《三國志平話》。不過,該書的故事非常粗糙,也非常荒誕,諸葛亮變成了半人半仙。此後,雜劇家王仲文所撰《七星壇諸葛祭風》中,也出現了類似的故事。至此,「借東風」的故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三國演義》作者顯然是受到了平話及雜劇的影響,將這個故事納入了小說當中。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小說中「諸葛亮借東風」的故事比起平話、雜劇要更加精彩,這樣體現出作者深厚的功力。

歷史上“赤壁之戰”到底是誰借的那場著名的東風?

至於說到小說中「諸葛亮借東風」的故事是否合理,這個問題曾引發出不少的爭論。有人認為這是迷信、荒誕,也有人認為這個故事非常合理。究竟哪一種看法正確呢?筆者想談談自己的看法。

從小說的整個故事情節來看,作者的這個設計還是有一定合理性的。首先,在「借東風」之前,諸葛亮就曾對劉備有過這樣的表示:「亮雖居虎口,安如泰山。今主公但收拾船隻軍馬候用。以十一月二十甲子日後為期,可令子龍駕小舟來南岸邊等候。切勿有誤」(見小說第四十五回)。這個情節說明了一個問題,「借東風」只不過是諸葛亮擺脫周瑜追殺的一個藉口而已。

歷史上“赤壁之戰”到底是誰借的那場著名的東風?

如何才能實現平安離開南屏山這一計劃呢?書中第四十九回中有一段這樣的描述,諸葛亮在七星壇要求東吳士卒「不許擅離方位。不許交頭接耳。不許失口亂言。不許失驚打怪,如違令者斬」。這就保證了在諸葛亮離開七星壇之前不被東吳士卒所幹擾。也正是因為有了這個佈置,諸葛亮才能悄然離開七星壇並與趙雲會合。從整個故事的設計來看,所謂的「借東風」不過是諸葛亮平安脫險而製造的一個藉口。

在小說第四十六回中,諸葛亮曾經對魯肅有過一段這樣的對話:「為將而不通天文,不識地利,不知奇門,不曉陰陽,不看陣圖,不明兵勢,是庸才也。亮於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霧,因此敢任三日之限。」這句話也恰恰證明,這個對於長江流域的風向變化了如指掌。因此,諸葛亮才會故意以「借東風」為由來到南屏山,並要求東吳士卒不得走動,從而保證自己平安脫險。這也就意味著,諸葛亮「借東風」的真實目的並非單純為了「借風」,而是為了掩護自己脫險。在《三國演義》中,的確出現了不少有關諸葛亮的荒誕情節,但在「借東風」一事上,作者的設計不僅非常巧妙,而且合情合理。之所以迷惑了部分讀者,原因出在讀者沒有細讀原著,並不能因此而錯怪作者並將這個情節視為荒誕不經。

歷史上“赤壁之戰”到底是誰借的那場著名的東風?

大家看完文章是不是會不由心裡想,原來歷史上借東風的不是諸葛亮而是周公瑾,三國演義畢竟是一部小說是有設計和渲染的。所以什麼樣的故事每個人心裡都有不同的看發,希望大家在下方積極留言,發表你們寶貴的意見和看法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