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愛不愛你?問法不同,結果迥異……

用戶愛不愛你?問法不同,結果迥異……

每天一招,學會增長!歡迎來到2分鐘增長商學院

我們接著昨天的話題講,如何更有效地延緩用戶流失。有一個著名的心理效應,叫損失厭惡,指的是人們非常厭惡損失。假設撿100塊錢的快樂值是1,那麼丟100塊的痛苦值至少是2.5。丟錢比撿錢的感覺,深刻很多。

所以在管理用戶流失時,你要努力為他們營造出損失厭惡感,讓他們體會到,如果不用你的產品,會有所損失。並且,這種營造要貫穿用戶使用產品的過程中,而不是等到真正流失的時候——那樣已經來不及。

方法有很多,比如,我們自己做公眾號,就會時不時發一個投票調查:以下功能中,你最喜歡的是哪個?是1000家理財平臺的評測,還是專業理財師的一對一解答?這就是不斷在提醒用戶,不留在這裡,你就會失去這些功能。

但這裡面有個核心,特別重要:我們做用戶調查,只做正向的引導,而不做負面的引導,比如,問用戶我們有哪些你覺得不滿意?千萬不要這麼問。為什麼呢?

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心理現象,叫做:沒有人希望被改變。什麼意思呢?黃執中曾經講過一個有趣的概念:祝英臺陷阱。祝英臺有一個男朋友叫梁山伯,梁山伯有一個情敵叫馬文才。

祝英臺的媽媽想要說服祝英臺嫁給馬文才,但是如果她不斷跟祝英臺強調:貧賤夫妻百事哀,你還年輕不懂事,男人有錢很重要,所以女人不要老是相信真愛。你要信媽媽,媽媽看過的男人比你看過的多得多。她每講一句話,祝英臺心中有一萬個吐槽。反而更加堅定了跟梁山伯在一起的決心。

媽媽說貧賤夫妻百事哀,女兒腦中第一個想的就是反例:不會,你看村口的王大媽跟她的老公不是也很窮嗎?不是很開心嗎?男人一定要有錢,女兒腦中第一個想:不對,誰說的,你看誰誰誰,不是也很窮嗎?最後就發財了。或者是沒有發財,不是也很開心嗎?

祝英臺既有的原則叫“我喜歡的是梁山伯”,而你現在告訴我的一切,都在說我的選擇和偏好是錯的,這不可接受。

最後的結果就是,祝英臺媽媽說得越多,祝英臺越不會被說服。這件事的底層邏輯就是:沒有人喜歡被改變。當一個人被說服,就等同於他被打敗了,他所積累的觀點、看法和立場都受到了挑戰,所以他不會真心接受。你的理由越充足,他越不開心。

而當我們認可某個觀點的時候,多半是這個觀點本身就在我們腦海裡,只不過因為受到外界啟發而想通了。這個時候,我們的潛意識是,我並沒有被改變,而是我主動選擇了我想要接受的觀點。

這樣說來,是不是根本就無法說服對方了呢?不是的,我們設想另一個方式來說這件事。

祝英臺的媽媽可以問她:英臺呀,如果讓你給馬文才打分,滿分10分,你打幾分呢?

祝英臺可能回答:4分。

祝媽媽:怎麼還有4分這麼高呢,我以為你非常討厭他呢!

祝英臺這時候為了對抗媽媽的說法,就要開始思考,到底為什麼給分:其實我覺得他對我還不錯,我喜歡的胭脂他會買下來。

祝媽媽:那也頂多算1分吧,也不至於這麼高呀!

祝英臺:他雖然是個富二代,但不是一個拈花惹草的公子哥兒。

祝媽媽:那也不夠4分呀……

想想看,如果這段對話一直進行下去,祝英臺就會不斷努力思考馬文才的好,最後發現,原來他也有這麼多優點。而這些優點,全都是祝英臺自己的想法,祝媽媽並沒有去“改變”她!

同樣一個概念,我們的問法不同,對方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同樣的問題,不同的問法,比如祝英臺給馬文才打了4分,如果祝媽媽問她,為什麼這麼高的時候,祝英臺的腦子裡過的是什麼?是好的部分,馬文才的優點。如果祝媽媽問為什麼這麼低的時候,祝英臺腦子裡過的是不好的部分。

比如祝英臺給自己的男朋友梁山伯打了9分,祝媽媽問為什麼這麼低呀?你不是很愛梁山伯嗎?為什麼不是滿分呢?你猜祝英臺會怎麼想呢?對,她會去合理化自己,去思考那扣掉的一分是什麼,那一定就是梁山伯的缺點。而這個缺點不是祝媽媽告訴她的,是祝英臺自己想到的,她會更信任自己。

就像很多男人和女人分手的時候,男人總是追問,你告訴我哪裡不夠好,這樣的對話,沒有可能挽回,因為女人的頭腦裡都在想你哪裡不好,好的地方都忘記掉了。所以這是一個心理效應,沒有人願意被改變,你想讓他往哪個方面發展,你都可以去朝著這個方面做。

上面我們講的是一個虛擬的情景,當我們面向的對象是用戶時,他們也同樣不願意被我們改變。但是,他們的腦海裡也同樣存在正反兩面概念,在我們與他們進行“對話”時,你該怎麼說服他留下呢?如果你不斷問他,“我到底哪裡做得不好,讓你選擇了卸載?”他就會絞盡腦汁去想你產品的弊端。

如果換個角度,你不斷問他,“你覺得我們產品最好用的幾項功能是什麼?”“你覺得使用這個產品讓你最驚喜的地方在哪裡?”顯然,用戶下意識地被引導著想你的好了。

事實上,哪有產品是真的完美?用戶愛上的不是一個完美的產品,而是一個他自己喜歡的產品。所以,要用“正向引導”的方式,不斷強化用戶的損失厭惡感


往期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