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剛性兌付,理財產品不保本,銀行成立理財子公司為了“甩鍋?

2月15日,銀保監會正式批准中國工商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截止目前,工、農、中、建、交五大國有銀行的申請均已先後獲批。其他多家商業銀行也在積極籌備和申請中。

那理財子公司具體能做什麼呢?根據《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規定,理財子公司可以經營的業務範圍主要有三塊:公募理財、私募理財、理財顧問和諮詢。但不允許吸收存款和發放貸款。

打破剛性兌付,理財產品不保本,銀行成立理財子公司為了“甩鍋?

簡單講,以前銀行理財業務是和存貸款等銀行核心業務一體的,現在打算把理財這塊業務整體剝離出來,單獨運營,自負盈虧。

那這些銀行成立了理財子公司後,對我們買的理財產品有什麼影響?又會有那些變化呢?

一、為什麼成立銀行理財子公司?

對於銀行來說,成立理財子公司,並不是為了推卸責任,而是為了把理財業務做的更好更專業。而且,理財子公司也是打破剛性兌付困局的重要制度保障。

以前,買理財產品是相對安全的投資手段,即使虧了也有銀行託底,而且收益還不錯。但這對銀行是不公平的:幫客戶管錢,投資盈利了大家都賺錢,一旦虧了,銀行還得自掏腰包給客戶補上虧損。投資的風險完全由銀行自己承擔了,長此以往很容易發生金融系統性風險。理財並不是存款,對客戶存款的剛性兌付才是銀行的義務。

理財子公司獨立運營後,所有產品不再承諾保本,商業銀行也不再對理財產品的虧損負責。

這充分體現了誰投資、誰承擔風險的原則,同也把風險和銀行的核心業務相隔離了。

長遠看,為了自身發展以及留住更多的客戶,理財子公司也會加強理財產品的研發和風險控制。這勢必會形成優勝劣汰的機制,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從而促進整個市場健康發展。

打破剛性兌付,理財產品不保本,銀行成立理財子公司為了“甩鍋?

二、理財子公司的成立對金融行業的影響

首先,此次監管層對銀行理財最大的變動之一,就是允許子公司發行的公募產品可以直接投資股票市場這無疑對證券市場是一重大利好!但預測,資金將不會一擁而入,而是分批進入,從而長期將利好股市。

第二,公開信息顯示,建行、中行、農行、交行和工行理財子公司註冊資金分別為150億、100億、120億、80億和160億。受資產減少影響,幾家行相應的信貸規模應該會收縮800億到1600億。按規定,成立理財子公司,商業銀行出資最低限是10億元,其他銀行也將面臨收縮信貸規模的問題。由於缺少了部分利差收入,短期內將對銀行的利潤產生較大影響,特別是一些中小銀行。

第三,商業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後,相當於同時獲得了公募和私募牌照。無論從產品定位、銷售渠道,還是政策和資源上,都與公募基金產生很強的競爭關係,公募基金需探求新的發現模式,否則未來公募將面臨大洗牌。

第四,由於降低了銷售門檻,突破了銷售渠道限制,理財子公司的產品將直接挑戰其他資管業務及三方平臺的理財產品。這對資管行業將是一次大的震動和衝擊。

最後,傳統理財產品受到非標投資總額的雙重限制(銀行總資產4%和理財規模35%),理財子公司則因與銀行相獨立,不再受到銀行總資產4%限制。

打破剛性兌付,理財產品不保本,銀行成立理財子公司為了“甩鍋?

三、未來子公司理財產品的發展方向

1、起售門檻降低,突破常規1萬、5萬元起點限制,理財產品的起購金額自行決定。

2、產品設計從固定收益向淨值化轉變。就是說理財產品將可能不明確預期收益,具體收益將隨市場變化。

3、針對不同風險偏好投資者,風險等級將分化,除傳統風險等級產品外,還可發行分級基金等。

4、所有產品不再承諾保本,打破剛性兌付。

打破剛性兌付,理財產品不保本,銀行成立理財子公司為了“甩鍋?

四,理財子公司對普通客戶的影響

1、投資門檻降低:理財子公司產品將徹底取銷售起點的准入門檻,擴大了投資人範圍;

2、針對風險等級測評:取消了首次必須臨櫃面籤的規定,允許在線辦理,降低了購買成本;

3、豐富了購買渠道: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可以通過銀行業代銷,也可以通過銀保監會認可的其他金融機構代銷,包括像支付寶、微信這類互聯網渠道。

4、購買時需加強風險意識:由於產品不再承諾保本,可能也不會標明預期收益,購買時需更關注產品設計、條款和投資方向等內容。

長期以來,我們大多數客戶習慣了購買保本且預期收益型產品。今後,我們不能再把理財產品當低風險的定期閉著眼睛買了,而應當把它當做是一類淨值會波動、投資收益不確定、更加市場化的產品。


財經視角看世界~歡迎留言或關注我,與我共同探討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