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愙齋書法」王鐸 行書《贈湯若望詩冊》

「愙齋書法」王鐸 行書《贈湯若望詩冊》

清 王鐸 行書《贈湯若望詩冊》 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藏


作品高清圖片


「愙齋書法」王鐸 行書《贈湯若望詩冊》

「愙齋書法」王鐸 行書《贈湯若望詩冊》

「愙齋書法」王鐸 行書《贈湯若望詩冊》

「愙齋書法」王鐸 行書《贈湯若望詩冊》

「愙齋書法」王鐸 行書《贈湯若望詩冊》

「愙齋書法」王鐸 行書《贈湯若望詩冊》

「愙齋書法」王鐸 行書《贈湯若望詩冊》

「愙齋書法」王鐸 行書《贈湯若望詩冊》

「愙齋書法」王鐸 行書《贈湯若望詩冊》

「愙齋書法」王鐸 行書《贈湯若望詩冊》

「愙齋書法」王鐸 行書《贈湯若望詩冊》

「愙齋書法」王鐸 行書《贈湯若望詩冊》

「愙齋書法」王鐸 行書《贈湯若望詩冊》

「愙齋書法」王鐸 行書《贈湯若望詩冊》

「愙齋書法」王鐸 行書《贈湯若望詩冊》

「愙齋書法」王鐸 行書《贈湯若望詩冊》

「愙齋書法」王鐸 行書《贈湯若望詩冊》

「愙齋書法」王鐸 行書《贈湯若望詩冊》

「愙齋書法」王鐸 行書《贈湯若望詩冊》

「愙齋書法」王鐸 行書《贈湯若望詩冊》

「愙齋書法」王鐸 行書《贈湯若望詩冊》

「愙齋書法」王鐸 行書《贈湯若望詩冊》

「愙齋書法」王鐸 行書《贈湯若望詩冊》

「愙齋書法」王鐸 行書《贈湯若望詩冊》

「愙齋書法」王鐸 行書《贈湯若望詩冊》

「愙齋書法」王鐸 行書《贈湯若望詩冊》

「愙齋書法」王鐸 行書《贈湯若望詩冊》

「愙齋書法」王鐸 行書《贈湯若望詩冊》

「愙齋書法」王鐸 行書《贈湯若望詩冊》

「愙齋書法」王鐸 行書《贈湯若望詩冊》

「愙齋書法」王鐸 行書《贈湯若望詩冊》

「愙齋書法」王鐸 行書《贈湯若望詩冊》

「愙齋書法」王鐸 行書《贈湯若望詩冊》

「愙齋書法」王鐸 行書《贈湯若望詩冊》

「愙齋書法」王鐸 行書《贈湯若望詩冊》


作品鑑賞

《王鐸贈湯若望詩冊》是王鐸為湯若望書寫的一本冊頁,共十八頁,其上以行書抄錄自作七律詩八首。前四首寫贈湯若望,讚美了湯若望的才華橫溢和見多識廣,抒發了自己對異域風情的神往之情。後四首吟詠自己的人生,並祈望湯若望能出手相助。

湯若望,字道未,德國傳教士,於天啟二年(一六二二年)來華。後經徐光啟疏薦,湯若望於崇禎三年(一六三〇年)進入欽天監參與歷局的修歷工作,由此開始其在中國明清兩朝長達三十八年的服務生涯。康熙元年(一六六二年),湯若望獲封光祿大夫,成為歷史上在中國任職官銜最高的歐洲人之一。王鐸(一五九二——一六五二),字覺斯,號嵩樵,別署煙潭漁叟,孟津(今河南省孟津縣)人。天啟二年(一六二二年)中進士,於明朝官至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順治二年(一六四五年),豫親王多鐸率清軍進入南京,王鐸降清,並隨多鐸抵達北京,由此開始仕清。順治六年正月授禮部左侍郎,順治九年三月卒於孟津,贈太保,諡文安。

王鐸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書法家,世稱『神筆王鐸』。他的書法得力於鍾繇、二王、顏真卿和米芾諸大家,出規入矩,卻又具有自己鮮明的藝術特色,尤其是他的行草書,長於佈局,筆力雄健,向為世人所重。吳昌碩贊其書法曰:『文安健筆蟠蛟璃,有明書法推第一。』啟功先生也有言曰:『覺斯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贈湯若望詩冊》為王鐸盛年之作,書風欹側瀟灑,氣勢縱橫,整部作品酣暢淋漓,墨色富於變化,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冊中字形變形誇張,錯落有致,獨標風骨。整幅作品出規入矩,書寫徐疾得體,牽絲變化莫測。與王鐸其他行書墨跡相比,既顯示了王鐸深厚的傳統書法功底,又顯示了王鐸行書臻於成熟的個人面目。

作品資料

本冊頁原件現藏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於行書七言詩後附『甲申二月隸書五言律詩』。冊頁開頭鈐有『雲谷葉氏家藏』一印,末尾鈐有『南海葉氏雲谷家藏』一印,由此可知此件冊頁曾為葉夢龍(一七七五——一八三二)所藏。冊中有葉氏友人翁方綱與錢坫的觀款。清末民初,此冊歸裴景福(一八五四——一九二六),一九一四年上海文明書局刊行《王覺斯詩冊墨跡》即借刊此作。一九三六年原作為葉恭綽所得,因此原冊中又增加了葉恭綽的題跋、觀款及『番禺葉氏』『恭綽長壽』『恭綽』等藏印。另,隸書五言詩後尚有宋伯魯(一八五四——一九三二)所題觀款。


「愙齋書法」王鐸 行書《贈湯若望詩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