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狂歡背後的無奈,退貨潮來襲,最苦的還是商家

11月12日,淘寶退款系統崩了上微博熱搜,不少買家紛紛表示被商家套路了,比如:

預售付了尾款卻發現“雙11”價更低;去年的貨賣到今年,價格還漲了100多元;過了“雙11”還是這個價......

面對罵聲,商家也感覺很無奈。不少中小商家雙十一歡歡喜喜賣了幾十上百萬,高高興興地睡了一個安穩覺,然而第二天醒來的時候,夢碎了......

雙十一狂歡背後的無奈,退貨潮來襲,最苦的還是商家

其實退貨是電商銷售中的一個伴隨現象,退貨率只有高低之分,但絕不可能不存在,沒必要刻意不去提及。直至去年天貓官方才第一次給出了退貨數據,宣稱退貨率在6.1%左右,而在此之前,僅部分商品有透露相關數據:

2012年,部分商品的退貨率在36%左右;2013年,部分商品的退貨率在25%左右;2014年,韓都衣舍退貨率高達64%,傑克瓊斯則為38%;2015年,某快遞員稱其配送的快遞件中,每天有3%-5%的退貨,而平時十天半個月才會碰到一兩個退貨的客戶;2016年,某服裝品牌的退貨率為30%左右(平時在10%左右),某褲子品牌的退貨率在40%左右。

從往年的報道以及經驗來看,雙十一退貨率在20%-30%之間,應該會是一個比較接近於真實情況的數據。

退貨潮背後

業內人士分析,正常行業的退貨率在10%都是正常的,而在雙十一的時候退貨率能夠達到30%,特別是衣服鞋帽區是退貨的重災區,護膚品、玩具相對就退貨率就比較低了。

從往年退貨情況來分析,造成“退貨潮”的原因有很多:

一是為了湊單滿減,獲得優惠後將自己不需要商品退款;二是衝動消費,恢復理智後就想退款了;三是商品質量太差,這裡大部分集中在服裝領域,主要是色差、碼號錯誤、與圖片不符等原因;四是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網絡購物7天內無理由退貨”等條款的實施......
雙十一狂歡背後的無奈,退貨潮來襲,最苦的還是商家

“退貨潮”的出現也反映出電商銷售屢屢創造紀錄的背後,還有很多需要改進和完善的地方:

電商平臺售後服務的質量需要提上去以及平臺營銷規則的公平合理等;消費者要保持理智,避免衝動消費導致退貨率過高,給物流和商家造成影響;商家當然也要在給出最大限度優惠的同時儘量保證商品的質量問題。

而這背後,最苦逼的還是商家。

商家:流水多了,利潤卻不見長,難!

不少商家表示:這幾年“雙11”期間,雖然流水、銷量和用戶越來越多,但是成本越來越高,總利潤並沒有明顯提升,單位利潤甚至還有下降。根本原因存在兩點:

1、定價越來越低

大家賣的東西也差不多,供應商也就是那幾個,區別就是顏色不同、商標不同而已,且買家可以簡單輕易地在瀏覽頁面中進行價格比對。

每一個商家,除非其具有品牌、口碑優勢,否則很難利用信息不對稱獲得超額利潤。因此,在電商平臺上,惡意壓價、零成本甚至賠本銷售已是常態。加之,供貨商那邊給的壓力也越來越大。這兩年不僅面臨著製造業成本的上升,還為供貨商資源發愁,供貨商越來越少,商家的議價權則幾近為零。

而在這麼一個接近完全競爭的市場競爭下,價格成了唯一的突破口。

當價格上無法擊敗對手,那就只能在定價模式上下功夫,比如:從簡單的“半價”“八折”,再到“滿800減80”,發展到如今的“原價30元一盒,前10件85折,滿350後每件6折,再送100元代金券”,都只是為了增加價格比對的難度,給自己的店鋪爭取一絲機會。

雙十一狂歡背後的無奈,退貨潮來襲,最苦的還是商家

2、推廣費用越來越高

據資料顯示,在電商平臺上,經營的商家要根據自己的需求出價,按照流量競價購買廣告位,平臺根據商家出價從高到低進行展示,商家並不知道其他商家的出價,如果發現自己店鋪的流量下降,只能再次提高競價。

這種模式的弊端是,當電商平臺上累計的商家越多時,想要獲取流量就異常困難。特別是當現在移動端佔據成交比例80%的時候,想要在為數不多的移動頁面上靠前展示,難上加難。

在整個雙十一最為關鍵的11月10號到11號,CPM(平均每一千人分別聽到或者看到某廣告一次的成本)至少翻1倍到3倍。一位經營20多年、線上銷售10餘年的資深淘寶店主表示,前些年網上商家少、競爭小,推廣費用還不太高,但這些年都得靠花錢推廣,推廣費用佔客單價至少10%,再扣除客服工資、店鋪維護、退換貨等費用,線上經營成本已經非常高了。

而在面對別人都在買流量推廣你不去,就等於被動等死;但高額的流量推廣費用對於中小商家而言,又是主動找死的情況下,商家真的是左右為難。

結語

在電商平臺要求打“便宜牌”的情況下,網絡店鋪的售價越來越接近成本。在成本“降無可降”的情況下,店鋪如何在“雙11”裡既賺吆喝又賺錢,成了廣大商家考慮的首要問題。

最後小編希望平臺能給予商家多一絲關懷,消費者能多給予商家一絲惻隱,彼此換位思考,這樣整個電商生態才能更平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