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華夏”名稱由來之迷,中華民族為何被稱為華夏民族?

“華夏”名稱由來之謎

“華夏”是中華民族的稱號。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的56個民族,統稱為“華夏民族”。中國人都以“華夏民族”、“華夏子孫”為榮。

原創:“華夏”名稱由來之迷,中華民族為何被稱為華夏民族?

究竟這個習以為常的名稱,是怎麼來的呢?古往今來,卻有種種不同的解釋。

古人之解,見諸於《左傳》、《孟子》、 《說文解字》等古籍中,是將“華”、“夏”作為中原,“夷”、“裔”作為四方,相對應而育的。如說:“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四夷交侵,中國微矣”等。


原創:“華夏”名稱由來之迷,中華民族為何被稱為華夏民族?


遠古時代居住在中原地區的民族是漢族,因此,可以說,華夏族是漢族的前身。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歷史的變遷,華夏族就不是指單一的漢族了。

現代之解,主要有兩種觀點:

第一,“華夏”是民族的名稱。持這種觀點的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認為,我國古代以夏為族名。“夏”這個名字則由“夏水”而得。通常所說:“ 華夏族定居在華山之周,夏水之旁,故而得名。

另一種說法認為,華夏實際為歷史上夏族的一個分支。古老的夏族曾生活在甘肅、河南、山西一帶,後來因為自然環境的變遷,這個民族也不斷地向四處遷徙,並漸漸分為三部分:東遷中原的稱為“東夏”(“華夏"),西移甘肅的,稱為“西夏”(“蠻夏"),原地不動的稱為“大夏”。後來,大夏變為夏族的總稱,也是夏族的美稱。


原創:“華夏”名稱由來之迷,中華民族為何被稱為華夏民族?


第二,“華夏”是地域文化的概念。持這種觀點的也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以文化高低定名。文化高的周禮地區稱為“夏”,文化高的民族為“華”。“華”、“夏”合起來,稱為“中國”。反之,“中國”以外的四方的文化低的地區和民族,就稱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了。

秦漢時期,各民族的文化交流非常頻繁,中國的範圍也不斷擴大,因此,華夏文化也隨著發展壯大,凡是接受華夏文化的發個民族,大體上都納人了華夏族的範疇,華夏就成為中華民族隊稱號了。

第二種說法認為,中華民族的遠祖,可大致分為華夏、 東夷、苗蠻三大集團。

東夷集團活動的地區,為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和青蓮崗文化江北類型分佈區,即山東、河南東南部和安徽中部一帶。傳說中的太皋、少皋、后羿和蚩尤都屬於這個集團。


原創:“華夏”名稱由來之迷,中華民族為何被稱為華夏民族?


苗蠻集團活動的地區,為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分佈區及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分佈區,即湖北、湖南及江西一帶。傳說中的伏羲、女媧、三苗及祝融氏都屬於這個集團。

華夏集團活動的地區,為仰韶文化及河南龍山文化分佈區,即中原及北部的部分地區,傳說中的黃帝、炎帝都屬於這個集團。後來,黃帝兼併了炎帝部落,又統一了其他各部,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祭奠的先祖。華夏集團也因其連續的勝利,鞏固了自己的主流地位,成為中華民族古老的代表。

原創:“華夏”名稱由來之迷,中華民族為何被稱為華夏民族?


由此可以看出,無論是種姓民族的概念,還是地城文化的概念,“華夏族”實際上指的是在文化上形成共同傳統的,居住在黃河中游流域的古代各民族的統稱。

在中國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中原地區的農業文明和經濟文化的發展,是處於領先地位的,而周圍的少數民族(“裔”、“夷")則比較落後。因此,在歷次的民族“大融合”過程中,漢族文化的強烈的感染力和親和力,深刻地影響著周邊的少數民族。就是在少數民族人主中原時期,執掌權力的少數民族統治集團也總是不可避免地最終認同漢文化,不斷出現的文明所征服”的歷史場面。同時,“野蠻的征服者最終被征服者化中汲取營養,在雙向交流中形成了兼年夏文化也不斷從周邊文 容並蓄的“華夏”名稱之解,並未到此結束。深入探討它的由來,還是很有意義、很有價值的課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