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農民對新農合“望而卻步”,網友直呼交不起

對於農民而言,除了賺錢難、養老難之外,在一生中往往還會遇到另一項難題,即看病難。眾所周知,農村因病返貧的家庭不在少數,尤其是在資源匱乏的年代,不少人都因為看不起病而深受折磨。好在國家及時的意識到了這一問題,早在多年之前就推廣實施了新農合醫療保險政策,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農民的看病難題。這項制度建立之初受到了廣大農村朋友的好評,但這兩年卻有越來越多的人高呼“交不起”,這是怎麼回事呢?

很多農民對新農合“望而卻步”,網友直呼交不起

農村朋友的態度發生變化最主要還是在於新農合的成本在逐年上升,繳費也隨之上升。2003年時,每人每年只用交10元錢就能享受這項福利,十幾年來已經漲到了250元。

2017年至今,新農合繳費開始連年“漲價”。2019年在180元的基礎上再漲40元,創造了漲幅新高,而2020年的繳費標準又漲了30元。

仔細想想,繳費標準已經連續上漲16年了。如果按照這個標準,以一家6口人繳費為例,也要1320元,實際上它是一個高成本。難怪大家都在喊“交不起”了。

很多農民對新農合“望而卻步”,網友直呼交不起

很多人就會有疑問了,明明是造福人民的政策,為何要年年漲價呢?這不是加重老百姓的負擔嗎?從客觀上講,這是必然的。

一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醫療成本增加,醫療費用和支出也在增加,如果不增加醫保基本金的收入,恐怕醫保基金早已崩潰。

二是籌資標準政府負擔了大頭。國家在完善城鄉居民門診保障政策的同時,還不斷加大財政對居民醫保的投入,人均財政補助標準逐年提高。籌資水平的提高進一步加強了制度保障能力,為做好門診保障、將保障範圍進一步向門診小病延伸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是醫療籌資標準提高了,待遇也就相應提高了。隨著城鄉醫保的並軌,按照“繳費就低不就高、待遇就高不就低、目錄就寬不就窄”的原則,報銷不再分城裡人和鄉下人,原來城鄉居民醫保參保民眾享受的醫保用藥範圍成倍增長,報銷比例也有不同程度增加。

很多農民對新農合“望而卻步”,網友直呼交不起

目前,新農合採取交一年保一年的方式,也沒有補繳政策,所以需要年年繳納才能享受這項福利政策。但是有三類人群可以享受免繳或少繳部分醫保費用。

一是特困供養人員。包括農村五保戶、城鄉“三無”人員,即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又無(法定)贍養、扶養義務人/能力的人。

二是城鄉低保對象、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口、重點優撫對象(含革命“五養”人員)、計劃生育特殊家庭成員、持第二代《殘疾人證》的殘疾人、孤兒。

三是計生免繳對象。

現在的新農合繳費看似不高,但對農村老百姓來說真的不算少了,好在報銷比例也進一步提高了。有些地方的住院報銷比例最高可達80%,門診費用報銷可達60%,大病報銷比例也將達到70%,也能減輕很大一部分負擔了。

今年的繳費已經確定上漲了,不知下一年還是否會繼續漲價。如果報銷比例也能隨之上漲,我想大部分農村朋友還是願意出這個錢的,就當是花錢買平安吧。

  • 大家對新農合還有什麼建議,留言討論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